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時間:2022-10-10 03:58:57
導語: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長足進展,但是,仍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農民增收日益艱難,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因此,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民收入;農民增收難
一、農民收入水平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墊江縣農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均純收入2015年比2008年增加了7147元,增長了164.94%。從收入結構上看,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但是,墊江縣主要農產品結構過剩,農業增產不增收,城鎮居民與農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015年比2008年增長106.59%,比農民人均純收入多增加6600元,環比增長比例為92.35%。2015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差距15164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二、農民增收難的原因分析
1.產業結構不合理。(1)種植養殖比例不合理。2015年墊江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42763萬元,農業總產值307947萬元,種植業達到56.74%,養殖業占33.27%,漁業占5.54%,養殖業的比重仍然偏小。(2)種植業中結構單一。墊江縣種植業中,谷物占比達到60.27%,其中,水稻和玉米分別達到31.67%、24.13%,傳統糧食作物仍然是當前農村主要農產品。(3)品種、品質結構不合理。墊江縣農業中,水稻、玉米等傳統大宗農產品較多,名特優新產品較少,一般只注重產量,不注重質量。(4)外向型農業產品較少。大多數農民以自給自足為主,個體養殖較多,規模經營較少,品種落后,外銷能力較差,收入相對較低。2.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1)農業規模經營較小。在當前農村,農村勞動力偏少,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以分散經營為主的生產格局普遍存在,對農產品商品率的提高有顯著的阻礙。(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缺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發展程度較低,實力較弱,科技創新水平不高,融資渠道不寬。(3)農業副產品加工業發展較慢。農產品進入市場以原產品、初加工產品居多,附加值低,農業產業鏈短,加工增值能力弱,且流通不暢,使眾多優勢農產品未能形成產業優勢,比較利益很低。(4)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農民處于不利地位。在現有的以“公司+農戶”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中,農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大多是收購與被收購的關系,市場風險基本上由農民消化和承受,農產品增值效益被工、商部門獲取。3.農村勞動力就業難。(1)農村人口土地矛盾突出。2015年末,墊江縣總人口97.0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75.98%。人口密度為639人/k㎡,是全國人口密度的4.5倍。全縣耕地面積119萬畝,人均耕地1.22畝,按農村人口計算,人均只有1.61畝,大大低于全國水平。(2)農村勞動力轉移較難。2015年,墊江縣一二三產業產業結構為14.7:49.9:35.4,第一產業以14.7%的經濟總量支撐了51.19%的農村勞動力,全縣還有略10萬人左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4.農業生產條件落后。(1)農業生產成本上升。隨著農業發展,化肥、農藥、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用量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大幅增加,農業生產效益明顯下降。(2)農業基礎設施差。墊江縣以丘陵為主,風、雨、旱等自然災害頻繁,整個農業投入總量較低,退耕還林面積小,河流綜合治理限于局部,高標準農田和土地整治范圍窄,農村環境連片治理還停留在表面,農村標準的機耕道較少。(3)農村資源外流嚴重。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農業效益逐年下滑,導致農村資源大量外流,農村剩下“993861”部隊(即老人婦女兒童)居多,農業資金投入不足。(4)農民缺乏技術知識。墊江縣農村勞動力多數為初中及小學文化,農民新技術、新品種、新經驗、新方法應用較少。5.政策配套落后。(1)就業政策偏移。由于戶籍、土地等原因,農民與土地拴在一起,強制農民滯留農村,使農村居住、擇業失去自由。(2)產業政策偏移。對于有顯著增值效益和潛在就業崗位的領域,國家實行壟斷經營或特許權制度,限制農民在這些領域就業。(3)金融政策偏移。由于農戶分散、實力較差,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把農村資金集中發放給城市、工商業貸款,給農民設置不利條件,致使農民貸款難。(4)社會政策偏移。農村低保比城鎮低保每月少得幾十元,醫療保險報賬比例城鎮居民比農民高出30%左右,養老保險城鎮居民人均800多元/月,農村人均80元/月,農民進城務工子女入學只能在指定的偏遠學校就讀,農民無住房公積金。
三、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對策建議
1.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加快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建設,建設榨菜、蜜本南瓜示范產業帶,推進標準化養殖,建設白柚等水果基地,推進樂天花谷、海博園林和牡丹精品園建設,推進花椒基地建設。(2)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以農副產品加工為紐帶,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行“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支持涪陵榨菜集團精加工、百果園白酒窖藏等技改擴能項目建設,推動湖南插旗菜業、耀凱食品等項目建設。(3)實施農業品牌戰略。推進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推廣運用新技術、新品種,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創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2.加速城鎮化進程。(1)加快二、三產業發展。推進園區平臺建設,提升園區承載能力。集中發展機械、電子、汽車配件等重點產業。落實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建立企業、政府、學校“三方”聯系機制。(2)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常態工作機制,落實健全綜合配套政策體系,引導人口跟著產業走,落實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居住證制度和人口信息管理制度。(3)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農民工享受平等的就業、教育、住房、養老、醫療等政策,落實好異地就醫跨省結算政策,統籌布局學校、醫院、文化體育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完成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軌工作。3.加大農村政策扶持力度。(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龍溪河大灌區河道整治,加快農村電網改造,推進交通網絡體系建設,修建標準化機耕道。(2)改善城鄉環境。加強城鄉治污能力建設,健全場鎮污水管網,完善垃圾處理系統。深入推進環保五大行動,對飲用水源地開展保護。建設農村垃圾轉運站,實現農村垃圾定期清理。(3)加強農村人才培養。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布局學校,改善學校環境,提高教育質量,保障教師待遇,為學校留住優秀人才。(4)加快農業科技應用創新。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業服務體系的投入。鼓勵農業科研單位、科研人員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新技術的轉化應用。4.加深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園帶動作用,大力發展3+2特色農業產業。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投資農業農村,建立健全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2)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和抵押登記。出臺關于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引導農村土地流轉。擴大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登記相關工作。(3)著力打造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健全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機制,探索開展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試點。完善地票使用及交易機制,探索建立復墾市場化運行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和服務體系,推進電子化交易。(4)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強化金融支撐。積極開展“助保貸”業務,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加快發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和綠色信貸。創新財政資金分配安排方式,探索設立旅游業、現代服務業、農業、文化等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
作者:陶孝權 單位:重慶市墊江縣桂溪街道產城融合發展服務中心
- 上一篇:農村經濟管理存在問題及策略
- 下一篇: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