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扶貧掛鉤點精準扶貧

時間:2022-05-23 03:00:44

導語:淺析扶貧掛鉤點精準扶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扶貧掛鉤點精準扶貧

阿不都村民委員會隸屬于元江縣甘莊街道辦事處,位于甘莊街道辦事處東南面,村委會所在地為老凹垤小組,屬于山區。距離甘莊辦事處集鎮74km,國土面積35.55km2,平均海拔1326m,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200mm,氣候干旱缺水,適宜種植烤煙、甘蔗、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總耕地面積83.73hm2,人均耕地0.068hm2;有林地3186.8hm2。全村轄栽垤、阿不都、新寨、老凹垤、沖頭、磨石廠、洪水溝、山蘇作、凹腰山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17戶,有鄉村人口810人,其中彝族支系山蘇有5個自然村,136戶514人,占總人口的70%,有7個支部,黨員38人,其中女黨員4人;勞動力550人,其中在家務農512人,外出務工38人。農民收入主要以玉米、水稻、甘蔗、烤煙為主。現已發展種植杧果、桃等經濟林果產業。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04元。

一、“四類”人員基本情況

2015年脫貧9戶21人,分別是凹腰山1戶4人、洪水溝2戶3人、沖頭1戶2人、新寨3戶7人、磨石廠2戶5人;2016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2017年通過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后,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家庭人口140人,由農業局工作人員掛鉤聯系;現有低保戶21戶,五保戶1戶;有C級危房農戶2戶,分別是老凹垤組白玉珍、栽垤組龍新明;有殘疾戶16戶,是元江縣甘莊街道辦精準脫貧攻堅的“上甘嶺”“硬骨頭”。

二、存在問題

從2013年精準扶貧戰略正式提出以來,通過一系列的精準扶貧措施,阿不都村委會貧困人口明顯減少,區域經濟發展明顯加快,民生得到了明顯改善,增收渠道明顯得到拓寬,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扶貧模式實現創新。但是,通過調研可以得知,阿不都在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中依然存在問題與困難。(一)戰略層面。一是產業扶貧頂層設計滯后,在精準脫貧中發揮的核心作用十分有限。缺乏支柱產業,產業發展程度較低,帶動脫貧效應不明顯。產業扶持與建檔立卡貧困戶聯系不緊密,貧困戶返貧的隱患較大。地方政府科學引導能力弱;二是生態效益與脫貧攻堅融合發展有一定的差距。生態補償政策研究和使用還有較大空間,生態治理與產業化結合不緊密,生態扶貧效益不明顯。人為破壞與破壞性開發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三是智力扶貧的精準度還需加強。教育基礎薄弱,發展不均衡。“精準勞動就業”上有差距,村內就業渠道有限。人才隊伍底子薄、總量不足、結構偏低,廣大行政事業單位干部開放創新意識不強,帶領山蘇人民脫貧致富的辦法不多,思路不寬。(二)技術層面。一是基礎工作不夠精準。建檔立卡存在有失公開、公平、公正的問題,檔案資料不夠規范,“掛包幫”責任落實不到位;二是扶貧舉措還不夠精準。未完全做到因人因戶施策,可持續脫貧的措施不足。因病、因學、因災返貧現象存在。對貧困退出的標準和程序把握不準;三是項目資金管理還不夠精準。項目資金安排存在主次不分、統籌不力、整合不到位的情況。個別項目建設進度緩慢,扶貧資金使用效益不高,“造血”和“輸血”雙向驅動不夠。

三、對策淺析

阿不都深度貧困問題極具復雜性。阿不都村委會以彝族山蘇支系為主,土地貧瘠,資源富集與生產落后之間的矛盾長時期內難以調和;居民素質普遍偏低,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并存。阿不都深度貧困的基本成因具有整體性和群體性、條件性和素質性、地域問題與民族問題相互交織幾個特征。阿不都要如期脫貧,實現科學發展和后發趕超,必須采取超常規的發展思路,給予更加有力的差別化政策,采取更加強勁的措施,付出上下齊心的更多努力。(一)二個基本理念:固本強基、真抓實干。1.固本強基,全面從嚴治黨,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一要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全覆蓋。以過硬的黨建工作引領精準扶貧,以精準扶貧的成效體現基層黨建工作實績。推進基層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二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在山蘇地區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帶動和宣傳作用。扎實開展“雙聯雙推”活動;三要狠抓基層黨的隊伍和干部建設,抓好三支隊伍的教育和管理,做好在致富帶頭人、農村能人、民族內部威望人士的工作。2.真抓實干,聚焦精準,著力加強精準扶貧技術層面的工作。圍繞“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要求,一是扎實做好精準扶貧基礎工作。要在貧困識別、動態管理、貧困退出和責任管理上下功夫;二是加強項目建設和資金管理。在項目規劃、項目建設、資金監管上下功夫,嚴格執行項目資金公告公示制度。提高資金使用精準度、使用進度、使用效益,放手放權到村委會,提高資金整合力度;三是嚴格督查考核問責。嚴格執行工作報告制度、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約談制,對未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的實行一票否決和追責問責。(二)“五個一批”實現路徑。1.發展阿不都優勢產業脫貧一批。一是非常規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加大資金整合和政策傾斜力度。結合試驗示范,發展精品農業,在全村范圍禁止使用有害農藥化肥,打造“阿不都”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以小博大,破解難以發展品牌農業的難題。將建檔立卡戶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開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二是高起點規劃生態旅游產業。規劃建設:阿不都—假莫代—甘莊社區、阿不都—龍潭—撮科—石屏、阿不都—洼垤—石屏—紅河生態旅游專線,把阿不都建成一個集運動養生、戶外體驗、科研采風、鄉村度假、休閑農業、精品民宿等為一體的生態景區,形成立體多元的業態格局;三是引進和鼓勵電力企業投資開發。適當放寬部分行業準入限制并優先審批核準,利用閑置坡地荒地進行作價入股發展光伏產業。2.省級主導跨行政區域就近“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由省級主導,“易地”變“異地”,將部分貧困戶集中遷往曼來社區、甘莊社區等就近且民俗文化先進、科技意識強、農民素質高的壩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安置,從根本上真正實現脫貧致富。3.圍繞林業生態項目實施生態補償脫貧一批。一是最大化實現阿不都生態補償政策效益。通過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實施生態補償政策;二是把握國家實施林業生態補償政策契機,使生態修復與生態效益得到有效落實。鞏固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探索山區立體式生態保護新模式,提高集體公益林補償標準。4.“扶智”與“扶志”并舉,素質提升脫貧一批。一是加大教育扶貧力度,阻斷山蘇群眾貧困代際傳遞。將學前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創新辦園體制,爭取學前教育3年全免費。全面停止集中辦學。加快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爭取免除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地方配套費。實行建檔立卡戶義務教育全方位補助。加快職業教育建設;二是堅持扶貧先扶志,提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動力和能力。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引導貧困群眾將“要我脫貧”轉向“我要脫貧”。構建早干早支持、多干多支持、脫貧送一程的正向激勵機制,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強化黨員干部走出去和請進來,提振開拓創新精氣神,改善阿不都干部視野不開闊、開拓創新意識不強的問題。5.社會低保兜底脫貧一批。一是加強制度銜接,合理確定目標。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精準扶貧政策精準銜接,對符合低保政策的農村貧困人口實行政策性兜底保障;二是堅持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動態管理和資源統籌4個原則,強化“低保兜底”管理;三是加強輿論引導,增強脫貧信心。加大政策宣傳,讓廣大群眾熟知并支持低保政策。爭取讓有能力的企業參與兜底保障,主動承擔社會義務。形成農戶支持、社會幫扶、政府兜底、責任共擔的格局。

作者:周阿文 單位:元江縣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