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經濟的發展
時間:2022-01-08 11:00:54
導語:淺談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振興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我國農村地區占地面積大,人口數量多,因此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現狀。農村管理存在難度,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農村經濟也應尋求轉型與突破,文章根據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形勢;任務
我國本質上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農村經濟是我國的經濟主要組成部分,同時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與民生等問題息息相關,怎么樣提高農村經濟的增長,是我國目前發展過程中的主要思考問題。新時代下,各項產業飛速發展,科技技術發達,既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同樣也為農村經濟體制帶來了新挑戰。“三農”問題是我國的重點問題,只有農村得到良好發展,才能為我國整個國家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農村體制不斷的進行改革,旨在打破農村傳統經濟模式,尋求突破與創新,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的支柱,我國占地面積大,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三大國,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業產業進出口貿易。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以下特點:(1)農村經濟內容呈多元化發展。近年來各項產業不斷發展,先富帶動后富政策實施,農村經濟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農業種植,農民也紛紛尋求各式致富道路,不再僅僅進行農作物種植。因此目前農村經濟已經打破了傳統模式,經濟主體趨向多元化發展。農村地區出現了很多的產業經濟,同時還有很多農民具有超前意識,注冊了私人企業與“三資”企業,農民本質發生轉變,不再單純的以農業勞動者的形象出現,而逐漸以生產者和貿易者的形象出現。(2)農村經濟成分和產業結構逐漸轉向復合化。我國經濟體制不斷改革,各項經濟政策層出不窮,對農村經濟體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目前,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從自給自足的狀態逐步轉變為商品經濟,農民自行開展貿易交易活動,獲取經濟收益。已經逐漸形成了國家報告中強調的“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3)農村經濟關系開始趨向市場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地區產業成了市場經濟的主要支柱,農民思想意識提高,農村的傳統的種植活動已經逐漸向市場化轉移,已經逐漸形成了專業的市場體制、市場規律。但是農村地區因為地處偏遠等特點,很多政策無法準備傳達,實施力度不夠,同時管理制度散漫,在管理上存在很大難度,因此目前來說,農村經濟目前來看還有很大的發展改善空間。
2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趨勢
2.1處在快速轉型階段。目前我國城市化建設已經逐步取得完善,人們更加注重農村地區的發展與完善。我國農村地區正在不斷尋求突破,處在快速轉型階段。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高科技設備的投入,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目前農業發展向現代化農業過渡,各項產業結構、生產手段等都更加的科學、科技。農產品不僅僅用來自給自足,還進行了大規模的貿易銷售,導致了農業不僅僅是我國的主要產業,也走上了國際舞臺,農產品在國外也有著十分可觀的市場。2.2致力于提升農產品質量。經濟的增長帶動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人們對于衣食住行的需求不斷上升。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轉變的情況下,農作物生產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但是目前,我國農作物質量較低是造成農村經濟難以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現代農產品的供給方式出現了問題,具有結構性、地區性過剩等弊端。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暴增,我國農業產品的產量一直呈現直線上升狀態,但是農產品的質量并沒有相應的增長,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國農業生產手段不科技化,導致農產品的質量沒有跟上,且大量產品處在堆積的階段,難以通過合理渠道進行銷售。因此,目前我國致力于提升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2.3生產投入不足。雖然農業是我國的經濟支撐產業,但是長久以來我國更注重城市方面的建設,造成了我國城市化建設的逐漸加快,但是農村建設卻與城市建設差距越來越大,農村投資力度小。首先,在進行農村產業投資的過程中,投入的資金量少,導致無法推動農村的全面發展。其次,農村的投資吸引力度不大,投資動力相對缺乏,因此無法吸引高質量項目、高質量人才。農民的思想意識受到束縛,很多的農民知識水平相對不高,對于現代科技技術無法準確的掌握,同時農村地區生活過于安逸,導致缺乏競爭力,農民長期生活在較為穩定的環境中,很少有農民愿意冒著風險進行產業創新與轉型工作,缺乏改善生活和生產條件的動力。農村的環境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高盈利的投資項目,缺少市場資本吸引力,因此很少有企業有意愿對農村投資大量資金。2.4集體經濟薄弱。在當下,還存在著很多落后的農村地區,不僅無法獲取經濟收入,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無法保障,成為國家需要不斷幫扶的對象。有相當大比例的農村集體經濟較弱,農村地區建設落后,缺乏基礎設備,導致了其無法發揮自身優勢,也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我國農村數量十分的多,同時農村地區地處偏遠,村干部難以對村內事務進行有效的管理,各項國家政策難以有效的進行傳達,農民的自身利益也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集體經濟的薄弱,造成了相關領導人的領導職能較差,不能更好的為了群眾進行服務。新時代下,農村不僅要保證自身優勢,還應當不斷進行轉型,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但是經濟條件的落后,制約了農村的發展,也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
3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環境,是增強農村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手段。農村內部條件不斷的完善,才可以促進自身經濟不斷提高。首先,在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農民自身作為主體,發揮出農民的優勢,從農民身上調查當地的實際情況,充分的了解農村的基本情況及主要的經濟來源,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資源整合,制定有針對性的戰略計劃。發揮農民自身的作用,創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打破農村長久以來單一的產業模式。其次,國家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投資人,應加大對于農村地區的補貼,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同時要保證資金及相關補貼能落到農民手里,帶動農民發家致富,使農民創新產業模式有可靠的資金支持。3.2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先富帶動后富,一直都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理念。目前我國城市建設化的腳步不斷加快,城市建設已經逐步的穩定。但是相比城市的高樓大廈,科技富強的常見,農村有了十分明顯的對比,農村缺乏特色經濟進行支撐,環境惡劣,地處偏遠,農民生活水平低,收入少等等,都與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不僅城市要富起來,農村也要富起來。農民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整個國家發展的基礎,提出“三農”思想,將農業、農村、農民作為了我國的主要發展目標。要打破農村與城市間的二元結構屏障,明確我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方針,針對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基本需求,下達惠農政策,加大村官的培訓力度,保證農村管理者具有高水平高思想,做好農村活動的引導者工作,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提供良好的氛圍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3.3加快農村制度更新。長久以來農村地處偏遠,在管理過程中會有“有心無力”的無奈感。農村地區管理制度相對落后,一直是制約農村經濟增長的主要問題。因此應加快農村各項制度更新,保證農村的管理走上正規化。首先,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是農民的主要資產,也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保護土地就是保護農民的根本權益。增加關于農民土地所有權的保護政策,加強土地流轉,采取有償自愿的原則,打消農民的顧慮,保障農民的利益。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險制度,使農民打破長久以來封閉的產業模式,不再緊緊的依靠土地,從而自主尋求多元化的經濟發展道路。其次,建立戶籍制度。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戶籍制度,有了戶籍,農民的各種保險就有了保障,同時,有了戶籍,就能最大化的解決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農民的教育問題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城市教育水平高,農民也應共享,而不是城市自行尋求發展,造成城市經濟越來越發達,農村經濟越來越落后的現象。而是應當從根本上打破城鄉之間的屏障,帶動農村地區一起富裕。
4小結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是我國發展的主要關注問題,雖然當下正在朝著好的地方轉型,但是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境,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要內容,可以說,只有農村富裕,才能稱為全國富裕。因此,要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環境,加大資金、政策的支持,發展農村特色優勢產業,推動農村制度改革,帶領農村向著更繁榮富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志華.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河南農業,2018(23).
[2]張曉輝,周凱.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綜述[J].長春大學學報,2014(1):1-5.
[3]張曉輝,張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變遷評述[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2013(6):20-24.
[4]張姣,劉士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7):326-326.
作者:于林可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管理的作用
- 下一篇:農村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