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探討
時間:2022-04-12 09:31:36
導語: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應用SPSS22.0軟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互助土族自治縣(以下簡稱互助縣)經濟發展綜合實力進行分析,在得出各個主成分的基礎上結合各個主成分的貢獻率計算出各鄉(鎮)綜合實力的綜合得分,按照得分的高低進行排名、歸類,并對評價結果進行深入討論,以期為制定農村經濟發展政策提供決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主成分分析;發展評價
當前,互助縣經濟總體上增長較快、效益較好,但經濟的繁榮集中表現在城市,農村經濟的發展相對落后,城鄉經濟差距呈擴大化的趨勢。為此,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的多變量處理優點,綜合分析互助土族自治縣經濟發展綜合實力,重點比較分析了各鄉(鎮)的優劣勢和影響因素,以此作為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進而促進互助縣各鄉(鎮)的共同發展。
1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本文將在選取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互助縣經濟發展綜合實力,以期為不同區域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建議。1.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構建。農村經濟系統是一個多元素系統,要區分農村經濟類型,首先要有一套能完整反映當前農村經濟狀況的指標體系。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并征求各專家意見之后,利用德爾菲調查法,經多次對指標篩選和整理,最終確定4個子系統的9項指標,分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3個層次構成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這9項指標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互助縣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其中,農業總產值、農村人均純收入反映農村經濟水平,非農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比重及林牧副漁業增加值比重則反映農村產業結構配置情況,恩格爾系數表示人們食用支出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反映人們的生活水平,人均耕地面積、糧食單產、農村生產用電占總用電量的比重反映了不同地區的自然狀況和生產條件[1]。1.2評價方法。1.2.1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用較少的變量去解釋原有資料中的大部分變異,將部分變量轉化成彼此相互獨立或不相關的變量。通常是選出能解釋大部分變量的幾個新變量,并用以解釋資料的綜合性指標。1.2.2互助縣各鄉(鎮)農村經濟發展原始數據。互助縣共有19個鄉(鎮),由于海東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高寨鎮的大多數土地被征用,農戶由政府統一安置到城市,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被改變,所以,其農業生產總值、農林牧副漁增加值等指標在《2017年互助土族自治縣統計年鑒》中的信息缺失。根據以上所述9項指標,搜集整理了2017年互助縣除高寨鎮以外的18個鄉(鎮)的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高寨鎮信息缺失的原因是該鎮作為海東市工業園區的一部分,根據海東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高寨鎮的農戶全部入住到統一規劃的安置小區,失去土地的農民進入了城市,高寨鎮依靠傳統土地的生活生產方式被破壞,所以,其農業總產值、農林牧副漁增加值等農村發展經濟指標在年鑒中均無信息記錄。
2數據處理結果及說明
根據以上信息確定的指標體系,本文采用2017年互助縣的指標值作為樣本數據(數據來源于《2017年互助縣統計年鑒》)。由于各指標值有不同的量綱,對表2中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根據主成分分析原理,將標準化后的樣本數據運用SPSS22.0軟件求出其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和各主成分貢獻率,見表3。從表3中可知,前3個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且累計貢獻率達到80.05%,基本可以反映原指標的大部分信息。因此,用3個主成分來代替原來的9個原始變量,降低原始數據的復雜性,達到降維的目的。用旋轉矩陣中的因子載荷做為權重算綜合得分,表4顯示了在旋轉因子以后3個因子在原始變量上的載荷。第一個因子與農業總產值、農村人均純收入、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與居民平均消費水平這4個載荷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這4個變量[2]。而2個因子與非農業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比重、恩格爾系數和人均耕地面積這3個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這3個變量。第三個因子與糧食單產、農村生產用電占總用電量的比重這兩個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這兩個變量。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將因子表示為變量的線性組合,由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將公因子表示為各變量的線性組合,從而得出互助縣各鄉(鎮)的經濟發展水平因子得分及排名,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互助縣18個鄉(鎮)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排名最高的是南門峽鎮,其次是林川鄉,最低的是松多鄉和巴扎鄉。因子1,即農業總產值、農村人均純收入、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與居民平均消費水平這4個變量,得分最高的是南門峽鎮,最低的是巴扎鄉。因子2,即非農業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比重、恩格爾系數和人均耕地面積這三個變量,得分最高的是:塘川鎮,最低的是蔡家堡鄉。因子3,即糧食單產、農村生產用電占總用電量的比重這兩個變量,得分最高的是東山鄉,最低的是東溝鄉。
3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互助縣不同鄉(鎮)間的經濟發展情況各有不同。為實現互助縣區域經濟協調、健康和穩步發展,避免互助縣各鄉(鎮)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全縣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根據不同階段、不同鄉(鎮)的經濟發展特點,細化及調整各鄉(鎮)經濟發展戰略,避免經濟結構發展形式過于單一。根據對各鄉(鎮)的比較,應給予不同的政策傾斜與技術支持,引導不同地區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加強各鄉(鎮)之間的經濟協作,促進互助縣經濟全面、快速地發展,更有效地促進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完善保障制度,提供各類優惠政策,縮小教育差距,高度重視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采取措施,縮小各鄉(鎮)差異,實現互助縣經濟的整體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亞娥.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6(13):10-11.
[2]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J].李答民.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8,(05).
[3]戴冠.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蘇省各市區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評價[J].經濟研究導刊,2018(23):47-48.
作者:王婷 單位:青海大學財經學院
- 上一篇:振興農村經濟困境分析
- 下一篇:非正規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