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教師課堂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14 10:16:06

導語:農村小學教師課堂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小學教師課堂教學研究

一、研究對象概況

研究對象即是筆者本人及南陽小學其他5名教師,筆者從事教育事業16年,現任教二年級班主任及一至六年級音樂課教學。筆者所在的單位和龍市福洞鎮南陽小學是一所村級學校,學校共有6個教學班,共19人,每班學生平均3人,最多班級人數5人,最少班級人數是1人。生源無法保障,師資力量缺乏,教師跨學科教學現象常見,一名老師帶多門學科,教學質量有待考慮,因此從充實農村小學師資力量,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提高當地教學水平的角度考慮針對其課堂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并及時進行教學反思,進行及時改進。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對和龍市福洞鎮南陽小學個案研究來掌握當下農村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問題,分析其問題存在的原因,并進行成因分析。同時,借助對教師的深入訪談,切實幫助教師認識到哪些教學行為是有效的,哪些教學行為是無效或低效的。通過對農村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有效對策,進一步提高農村小學特別是邊遠山區等落后地區一線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進而改變農村地區落后的教育現狀。通過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對農村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中的呈示行為(表述行為、板書行為、聲像呈示行為,動作行為)、對話行為(問答行為、討論行為、評價行為)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這是對豐富和完善農村小學課堂教學行為理論進行的有益嘗試。與此同時,農村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有別于城市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從這種意義上講,本論文在完善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理論方面研究的同時,對教育界人士關于城鄉教師教學行為的對比研究,也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文章主要采用個案研究、觀察法、錄像法和訪談法對農村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研究,這就體現了本文對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研究中,筆者對農村小學教師課堂主要教學行為中的講述行為、問答行為、討論行為和指導行為進行細致觀察,對其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具體可操作性的建議,希望因此可以提高農村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對農村教育事業做出一點貢獻。

三、課堂教學行為分析

本文主要利用施良方和崔允漷兩位學者的三種教學行為分類法,根據觀察筆者及5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及其所起到的作用,重點分析呈示行為和對話行為兩個方面存在的問題。1.呈示行為中存在的問題。課堂呈示行為是:“著眼于教師呈示知識與演示技能為主的行為,稱為呈示行為。”教師向學生傳遞信息的單向性。呈示行為是教師以呈現知識與演示技能為主的行為,根據教師使用手段的不同可分為四類:講述行為;板書行為;聲像呈示行為;動作示范行為。語言呈示行為:指教師以口頭語言向學生呈現、說明知識,并使學生理解知識的行為。文字呈示行為主要是指板書:是指教師將教學內容或思路濃縮,把教學重、難點以凝練、準確的板書形式展示,從而傳遞教學信息的一種行為方式。聲像呈示行為:分為單向式聲像呈示行為和交互式聲像呈示行為,單向式聲像呈示行為。動作呈示行為:指教師通過示范特定動作或操作,提供給學生模仿,使學生學會相應技能或操作的行為。2.對話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對話行為”是通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問答和討論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對話行為是課堂教學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互動中的主導性教學行為,對師生互動的趙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研究過程中主要對對話行為中的問答行為、討論行為、評價行為進行了分析。

四、農村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問題的解決策略

從和龍市福洞鎮南陽小學教師課堂行為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在生源無法保障,師資力量缺乏,教師跨學科教學現象常見,一名老師帶多門學科的前提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矯正小學教師課堂行為存在的問題。1.完善教師培訓機制,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質量。目前和龍市福洞鎮南陽小學由于生源無法保障,師資力量缺乏,在職的教師進行跨學科教學現象常見,一名老師帶多門學科也不是朝夕能改變的現實。加之農村教師由于地處偏遠地區,信息閉塞無法獲取最新的教學理論,教師質量參差不齊,極大地影響了農村小學教學質量。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師教學質量,讓每一名教師都能夠帶好自己所講的課是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靠農村教師自身不斷努力外,還需要教師培訓機構的支持和引導。因此,必須要不斷完善教師培訓機制,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質量,幫助教師認識并改掉教學行為中的問題。2.完善教學評價獎勵機制,切實提升教師教學興趣。縱觀和龍市福洞鎮南陽小學教師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認為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并且這些問題也不會列入教師評價獎勵機制之中,因此對在日常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為了克服這種弊端,必須完善教師教學評價獎勵機制,不再單單是關注教師的教學成績等,更要注重對教師日程教學中細節表現的記錄和考評,通過考評獎勵,切實提升教師教學興趣,逐步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3.加強現代教學觀念學習,不斷滿足新時期農村小學教學的需求。教學論指出:教學觀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起著導向性的決定作用,它支配著具體的課堂教學行為。課堂教學行為帶有明顯的目的性,一般來說一名教師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就會出現什么樣的課堂教學行為。因此必須加強教師的現代教學觀念的學習,通過學習把小學教師的“應該如何做”的觀念,切實的轉變為日常課堂教學行為,進而不斷滿足新時期農村小學教學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牛丹丹,劉巖.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研探索.

[3]田靜.初中教師課堂行為偏差的質性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4).

[4]胡宇謄.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作者:李春穎 單位:延邊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