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途徑
時間:2022-02-23 09:52:54
導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品德與社會》是專門為中高年級的小學生所開設的以小學生的社會生活作為教學基礎,注重于小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及社會性發展的一門綜合性課程。所開設的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學科綜合性以及社會實踐性的特點,對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的教學是其課程教學的中心重點,是任課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通過教學可以使小學生明確做人的基本意識,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利于小學生健康發展。文章從農村小學有效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教學的意義著手,分析了教學實踐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探究了有效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實踐活動;教學途徑;探究
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為我們強調指出,其課程授課是以小學生的生活實踐作為基礎,著眼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我們知道少年兒童的思想品德以及社會實踐性是來源于孩子們對社會生活實踐的充分認識,再加上生活中小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我感悟,從小學生的健康發展著想,必須加強《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教學,特別是《品德與社會》課的實踐活動教學更應該重視起來。現在的一些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往往與少年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的距離是越來越遠,任課教師在其授課時僅僅局限于學生手中書本的范疇,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完全脫軌。教學中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所占比例較大,此種教學模式根本不能真正觸及到少年兒童的真實內心世界,無法真正從少年兒童的心靈深處產生影響,使小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筆者結合多年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踐,探討農村小學有效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的教學途徑。
一、農村小學有效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教學的意義
所謂的實踐活動是指我們任課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針對課本的教學信息資料以及班級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狀況,凸顯和有效發揮小學生的主體作用,所組織的中高年級小學生進行一些易于開展、方便操作的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性教學活動。通過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夠讓小學生在生活之中自主地接受教育,使小學生經歷自我體驗、自我感悟以及自我教育的完整過程,促使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道德觀念認識和道德信念,自身能夠擁有積極的道德情感,以良好的道德行為進行展現,真正意義上實現小學生知與行的協調統一發展,有效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實效。在授課的同時也將小學生的信息搜集及處理的能力進行有效鍛煉和培養,使得學生能夠正確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與提高。
二、充分認識農村小學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教學存在的問題
1.品德與社會課的實踐性沒有得到有效拓展。當前,由于《品德與社會》課程被劃分為小學考試科目之內,每周授課的時間只有2課時,教學任務重以及授課時間少的原因,任課教師便將重點放在了趕進度上,必須要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學中許多有趣的實踐活動環節就被教師給忽略了,從而導致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大大缺乏了生機和活力,學生的創造性得不到發揮與鍛煉。2.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的質量不夠理想。任課教師深深知悉,實踐活動是所教課程極其重要的載體,授課中所需要開展的信息資料的收集活動,親臨現場所進行的調查和參觀訪問活動,學生疑遇疑難所開展的同學間相互討論的活動等等,小學生的這些實踐活動是需要得到家長的配合與支持的。因為學生家長的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配合力度不足,便促使學生品德與社會課前的實踐活動所完成的質量效果非常不理想,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再一個因素就是出于安全責任方面的疑慮,授課教師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投身實踐之中去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少,教學只能把學生束縛在課堂之上,使得學生離課程資源豐富多彩的社會和自然越來越遠。3.品德與社會課程教材的可用資源不充足。不像語文數學學科那樣有充足的課件資源,《品德與社會》教材的課件資源遠遠不足,任課教師自身能力下所開發課程資源又極其有限。為此,勢必導致當前《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嚴重影響,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效果不盡人意。因為所缺乏的就是需要教師上課之前搜集資料的重要環節,以此來對教材進行十分有必要的補充,使課堂教學充實起來。4.學生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在學生評價上僅僅以單一的考試作為手段對學生進行評價,勢必促成了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的教學模式所呈現,缺乏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引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應對考試學生只能去死記硬背一些條條框框,使得課堂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這種缺乏興致的啟發性被動教學和被動學習的局面,定會導致《品德與社會》課程任課教師的勞動得不到小學生的認可,使得《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地位下降越來越快,致使其教學呈現投入多,而產出卻很少的局面。
三、農村小學有效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教學的途徑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存在較多區別的綜合課程,其課程自身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可以稱得上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育人工程。因為它以有效幫助小學生充分融入到社會之中,掌握學習做人的核心,以少年兒童社會生活作為教學的基礎,將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規范、法律法規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國家的國情、祖國歷史文化教育、地理環境教育等等進行有機地融合,正確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形成做人最為基本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所以,基于此《品德與社會》課程理應成為各門學科的重點,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注重于其實踐活動教學,不斷進行教學創新、充實和完善。為了改變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實踐活動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途徑著手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教學。1.奠定堅實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首要地位基礎,我們必須要將以往的觀念進行徹底地扭轉和改變,深刻而透徹地領悟《品德與社會》課程實踐活動教學的重要作用。要知道,小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與期望,孩子們的思想品德狀況勢必會直接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我們國家未來前途和民族命運。可以說《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系統地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課程和有效渠道。倘若《品德與社會》課程被忽略了,那我們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的人格定位為不健全。為此,我們必須要深刻領悟《品德與社會》課程非常重要的育人價值理念,逐步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德育效能,使小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2.要注重措施的完善與強化,逐步實現和改進《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常規教學管理。授課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課程計劃開足《品德與社會》課,絕不能隨意減少授課課時或將課程提前結束。小學校必須按照本校班級的實際數額以及課時要求全面配齊任課教師,努力抓好課堂教學工作,開展好常規性的課堂教學檢查與指導,對品德與社會課常規教學進行系統規范化的管理。同時,注重結合《品德與社會》課程實踐活動教學,積極而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切切實實地保證實踐活動的次數和質量,使任課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活動中發揮出主觀能動性的作用,真真正正抓實抓好《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工作。3.要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的研究工作,注重落實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長遠教育目標。在授課教學中,我們任課教師既要教會小學生學會知識,還要教會小學生會用知識。使學生們能夠在面對繁雜的社會現實生活時,可以用學生自己的眼光去捕捉問題,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去思維問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改變自己不當行為。針對上述特點,品德與社會課任課教師就需要擁有淵博的知識理論,具有創新運用的能力。為此,授課教師必須加強本學科教學的研究工作,深入去挖掘教材內容,努力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教學預案,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實際的課堂教學行為之中去。4.要關注學生的主體,認真開發適宜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體驗性素材。
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思想道德品質與社會性發展的初始階段,對其進行有效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必須采用小學生喜歡和易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正確引導學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文本的基礎上,我們授課教師應該切實以小學生的發展作為基礎,以貼近學生社會生活的真實事例進行引導,采用與我們日常生活極其接近的方式組織實踐活動,努力為小學生開發適宜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體驗性素材,幫助小學生能夠在直觀而形象的感悟之中去有效學習社會知識,不斷升華小學生的思想境界,協助學生正確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健康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堅實的根基。綜上所述,認真把握農村小學有效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教學的意義,細致了解教學實踐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掌握有效的教學途徑是抓好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實踐活動教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必須關注每一個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注重發展少年兒童的主體人格,使小學生努力成為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優秀的社會主義合格小公民。
參考文獻:
[1]石柱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
[2]苗賢風.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教學[J].中華少年,2017(12).
[3]池長春.《品德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7(9).
作者:李紅娟 單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四十里鋪鎮學區
- 上一篇: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對策簡析
- 下一篇:農村中學物理實驗課教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