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促進菌業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04 03:55:41

導語:設施農業促進菌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設施農業促進菌業發展研究

一、發展現狀

彭陽縣位于寧夏東南部,屬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災害相對頻繁,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設施農業,走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的路子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彭陽縣加快食用菌示范園區建設,大規模建設拱架大棚和日光溫室,推廣食用菌栽培技術,形成年產量達0.7萬噸的生產線,成為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的食用菌產區。長城塬菌草園區建于2007年,作為閩寧兩省區確立對口協作內容,目前已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彭陽縣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以生產杏鮑菇為主,并利用杏鮑菇菌料生產雞腿菇、猴頭菇等。該園區采用設施農業技術,通過搭建環境可控菇棚,采用工廠化模式實現食用菌的大批量生產。園區開展了幫扶大學生科技特派員創業項目。“大學生科技特派員”是在大中專暫時不能就業的畢業生中擇優選出的學有所長又熱愛農村科技事業的青年,自治區及當地縣級政府為他們提供補助,所在的企業或農戶再給予適當補貼,保障其生活,并鼓勵其在基層發展創業。長城塬菌草園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為大學生打造了優良的創業環境。彭陽縣政府積極引導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大學生科技特派員創業融資機制,為其提供1萬元至10萬元創業發展基金,大力探索“科技特派員+園區(基地)+農民”經營模式,立足專業合作社和科技特派員創業協會,解決其在創業中遇到的困難。目前,園區現有大學生科技特派員30名,組建農村合作組織及法人企業5家,建成菇棚500棟,配套無菌生產線2條,溫控設備300套,年產各類鮮菇370多萬公斤,實現產值4500多萬元。

二、發展經驗

多年來,彭陽縣大力支持園區發展,初步形成了“企業帶園區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大學生就業率。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彭陽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主要依靠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科技幫扶顯成效。近年來,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支持下,福建省扎實推進閩寧協作,投入大量科技協作資金用于珍稀食用菌生產示范項目。福建省邀請彭陽科技特派員、大學生、農民技術骨干到研發機構和設施栽培基地實習,掌握高產栽培、病蟲防控、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技能,并在彭陽舉辦專業培訓班,促進食用菌技術骨干本地化。二是因地制宜謀發展。彭陽縣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為7.7度,年日照時數為2358.3小時以上,氣候適宜,生態環境好,無污染,適合食用菌的生長和種植;同時,食用菌培養有機質主要由苜蓿粉、玉米粉、檸條、麩皮等材料配比而成,彭陽縣境內玉米及其它農作物秸稈資源較為豐富,這些都是發展食用菌生產最好的原材料。三是制度建設強管理。為規范市場化運作管理,菌草園制定了《入園企業管理辦法》和《食用菌產業科技示范園區運營管理辦法》等,對已有的智能控溫出菇室和生產線等實行收費管理,建立了園區資產投資-回收-再投資的可持續發展制度。四是保品質打造品牌。結合食用菌產品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契機,園區開展“六盤山珍”食用菌品牌打造工作,在產品包裝上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品牌、統一包裝,推行文化資源共享,樹立品牌就是市場的意識,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六盤山珍”有機產品品牌形象。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科技支撐力量仍顯薄弱。真正懂技術的人員較少,缺乏高、精、尖專業人才;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應用乏力,缺乏可靠的菌種供應平臺和順暢的新技術推廣渠道,產業發展中病蟲害防治和低產量、劣品質等技術問題難以攻克,制約了食用菌的產量、質量及效益的提升。二是產業開發融資困難。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要快速推進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部分農民想發展,因資金有限,阻礙了生產發展,因此,資金匱乏已成為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也成為科技特派員創業的資金“瓶頸”,這是制約食用菌產業規模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三是產業鏈條銜接不緊。現有的菌菇保鮮、加工和銷售企業與農戶鏈接不緊,缺乏龍頭企業,產品精深加工“空白”,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產、供、銷一體化格局沒有形成,產品品種單一,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步伐緩慢;現有企業規模小,缺乏對基地農戶的帶動能力,貿工農之間銜接不緊,產品難以適應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發展之路。四是企業文化建設待加強。園區離彭陽縣城有一定距離,周圍也沒有什么生活配套設施。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年輕職工特別是大學生對工資收入沒有太強烈的要求,但卻很渴望在工作之余豐富娛樂生活,從而做到放松身心、勞逸結合。

四、思考與建議

綜觀彭陽縣長城塬菌草園區發展,筆者認為該園區設施農業發展緊密圍繞"三農"建設,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引領具有一定技術知識的青年創業,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農業發展道路,這對于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有許多值得思考與借鑒的地方。但是,隨著事業的開拓,園區的發展腳步受到上述等問題的制約,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一要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尋求與大專院校合作,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模式,引進專業精尖人才,通過技術講座、實操示范、培養團隊等方式科技人員技術水平;派遣園區經驗較豐富的人員赴專業學校深造,學成后培訓剩余人員,達到送出一個,收獲一批效果。二要開展社會融資。項目的初期建設得到了各級政府有效支持,園區已進入正常發展軌道。后期的發展壯大,需將產品推向市場,發揮自主創業精神和能力,積極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推動園區的不斷發展。扶貧項目的做大做強離不開政府和行業自身的努力,單獨一方發力無法真正走好走遠--國家扶上馬,自己奔前程。三要拉長產業鏈條。動員園區內現有企業集團多元化投資,發揮自身的資金優勢、管理優勢、市場優勢、銷售網絡優勢和境內食用菌資源優勢,圍繞食用菌加工業,大上項目,上大項目,傾力打造食用菌加工集群。

本文作者:彭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