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藝術中的農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11-12 05:08:08

導語:生物藝術中的農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物藝術中的農業發展論文

一、生物藝術的發展及現狀

(一)生物藝術的概念生物藝術,BioArt,它是指藝術家通過促進細胞變異和人工培養,組織培養、克隆和轉基因技術等先進的生物技術進行創作的藝術。在中國,生物藝術可以歸類于同樣是新興概念的實驗藝術。

(二)生物藝術的發展及現狀生物藝術是一門新興的藝術門類。1997年,美國當代藝術家愛德瓦多•卡茨在創作藝術作品《時間膠囊》時,才首次提出了生物藝術這個新名詞。在國外,人們對生物藝術這個新藝術門類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熱度持續升溫,吸引了很多藝術家專門從事生物藝術的創作,并涌現出了一批非常優秀的生物藝術家及生物藝術作品。利用生物技術成功地將水母體內的熒光基因加入到一只兔子體內。于是大名鼎鼎的生物藝術作品兔子阿爾巴誕生了(如圖1)。阿爾巴白天是一只普通的兔子,但到了晚上卻能在黑暗中發出綠色的熒光。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不通過改變生物的生存環境,有計劃地制造出一個動物。隨著生物藝術家們的不斷努力,生物藝術以勢不可擋之勢持續向前發展,并涌現出一大批杰出而大膽的生物藝術創作者。藝術家思迪克創作了驚世駭俗的生物藝術作品《手臂上的耳朵》(如圖2),他大膽地將自身軟骨組織在手臂上培育了一只耳朵;藝術家瑪莉詠•拉瓦勒-尚泰則將馬的血清及免疫蛋白注入自己體內,創作了著名的作品《愿馬兒與我同在》;澳大利亞女藝術家帕翠西亞•皮奇尼尼的人獸雜交生物藝術作品《年輕的家庭》系列關切倫理議題、構成“生命”的元素以及對變態形態形體的社會態度和責任,被認為“有力地討論了基因工程的價值和所可能帶來的災難”;藝術家HunterCole則使用生物發光細菌創作畫。受西方生物藝術的影響,中國也涌現出了一批杰出的生物藝術工作者,李山是中國生物藝術家的代表之一。1996-2003年間,李山在青蛙、螳螂、蜜蜂等生物本體上,置換、拼貼了李山mRNA訊息鏈上的遺傳密碼,虛擬出復合了人類嘴唇、皮膚或器官組織的新物種。2007年,李山與張平杰與上海農業科學院合作,完成了生物藝術《南瓜計劃》,這些南瓜自國外引種,通過一些外界干預手段進行藝術改造,然后選種、定型,以達到轉基因效果,并最終呈現出一種超越我們常識和認知范圍的南瓜新形態,成為中國首次以生物基因工程制作完成的藝術品。2012年,李山推出了“轉譯的錯誤”系列作品,一百幅畫稿中,李山運用不同的色紙與樸實的手繪風格,呈現昆蟲與人類基因混種的各種變貌,或擁有人類五官與器官的奇異昆蟲變體。

二、生物藝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物質需求越來越挑剔,所有行業都在不斷改變發展著,以迎合消費者的心理訴求:電腦越來越小,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食物的種類五花八門。農業工作者自然也不甘示弱,不僅僅從環保入手,或讓農作物變得更美味,另外,還給農產品增加了濃厚的藝術氣息,漂亮地玩了一把生物藝術,很多農業工作者也不知不覺地變成了生物藝術創作者。2007年,日本瓜農改寫瓜史,培育出了四方形西瓜(如圖3),這種西瓜是在其剛結果時裝進四方形的盒子里長成。2013年,臺灣彰化一名果農花了3年時間研究,成功把柚子做成金元寶造型,上面還有浮凸字體,寫著招財進寶4個大字,不但可以保存半年,柚子還會發出淡淡的香氣,一顆就能賣到800元。有的農業科學工作者更是異想天開地將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應用到了農業生產中來,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將書中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以成熟的人參果搬到了現實生活中來,通過先進的生物技術,培育出來貨真價實的“人參果”,這些人參果不僅有形同嬰兒的造型,還有形同觀音菩薩、美女的造型。消費者不得不為這些神奇的水果嘆服,因此也成就了瓜農們促銷的愿望。

三、結論

(一)藝術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農業科技工作人員成功地將生物藝術運用到農業中來,不僅大大地促進了生產消費,也讓消費者大開了眼界,在購買與吃的同時,更是一個欣賞、品味藝術品的過程;研究、種植這些農產品的科技工作者和果農也不知不覺地成了“藝術家”。生物藝術在農業中的介入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價值在于,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人們的藝術審美與藝術修養,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世界。

(二)生物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業人員的藝術涵養得到提高,想要在生產中運用一些異想天開的想法時,便客觀上要求人們的技術水平有一定的高度,能夠將想象的畫面變成現實。比如說,“人參果”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便需要創造發明出一套新的栽培技術,才能夠讓“人參果”得以長成。農業發展擴大了生物藝術的范圍,充實了生物藝術,也為生物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藝術品拍賣會上,一個個驚人的拍賣記錄不斷刷新,百萬千萬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層出不窮,這些誘人的數字不知燃起了多少人藝術暴富的心理,殊不知這光鮮的背后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泡沫,固然是非常成功的藝術家,他們的背后又經歷了多少辛勞與汗水?在浮躁地向往著一日成名的同時,是不是應該也留些時間來思考,藝術到底是什么?藝術不是換錢的工具,也不是名利的階梯,更不是人們眼中的笑柄。藝術需要接地氣,也需要腳踏實地,它不只是皇親貴族拿來炫耀身份的擺設,它可以更加貼近人民的生產生活。

生物藝術應生物技術的進步而發展,但它涉及到一些倫理道德問題。在生物藝術的創作中,似乎危險重重,生物藝術家過多地干涉生物自然生長,甚至通過基因改造來完成,這挑戰著社會倫理和承受底線。純粹的生物藝術有著不可逾越的道德標準,比如說克隆技術的運用,便不能隨便用于人體上。而農業對生物技術的運用,同樣有著一個道德標準的約束,比如說對于肉類的生產,一般情況下是通過飼養,倘若通過克隆動物的器官來進行販售,不僅道德上難以接受,心理上也難以適應。當然這其中的道德尺度究竟應該有多大多寬,還需要慢慢地規范。

作者:唐武軍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