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特征下農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9 04:59:59

導語:地貌特征下農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貌特征下農業發展論文

1信陽市地貌的基本特征

信陽市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具有中山、低山、丘陵、壟崗、洼地、平原等類型,總體的地貌特征為:南高北低、崗川相間分布.信陽市境內有兩列山脈,一列是蜿蜒于豫鄂邊界的桐柏山,另一列是蜿蜒于豫鄂皖邊界的大別山.兩山首尾相連,構成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桐柏山為西北—東南走向,呈帶狀,山峰海拔700~1140m,坡陡30~50°,面積1300多km2,占豫南山地面積的20%.由于受西北—東南向大斷裂的控制,桐柏山邊界整齊,山體完整,山勢高峻陡峭.最高峰為太白頂,海拔1140m.大別山山峰海拔1000~1500m,坡陡30~50°,市境內的大別山面積占豫南山地面積的80%,以潢河谷地(新縣縣城)為界,分為東西兩段.東段主脊高峻雄偉,海拔多在千米以上,西段主脊寬闊低緩,以千米以下的低山為主,間有丘陵分布.中部是丘陵崗地,位于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連線以南,海拔50~100m;北部是平原和洼地,平原海拔30~59m,地面坡度為1/3000,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17%,洼地海拔僅22~35m,主要分布在沿淮地帶,占全市總面積的7.6%.平原和洼地以淮河為襟帶,舒展于淮河、汝河、洪河之間,成為由長江以北山地進入華北大平原的前沿走廊。發源于大別山山脊北側、沿東北15°流泄的竹竿河、白露河、灌河和史河等,縱向切割了層層帶狀地形,成大致等距的崗谷相間,恰似架在大別山脊檁上的道道櫞條.從東西方向看信陽市地貌特征,呈傾斜狀態,自西向東海拔高度逐漸降低,使得淮河流向呈東西走向.信陽市地貌特征概況為:由南向北,排列成層層臺階,近東西走向呈條帶狀分布且崗川相間;由西向東,海拔逐漸降低,形成多樣的階梯地貌.

2地貌分布特征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為了更準確地分析信陽市地貌條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從直接和間接兩方面探討信陽地貌特征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2.1對農業發展的直接影響

2.1.1有利于發展多種類型的農業

信陽市南部和西部為山地,淮河以北為平原,其余地區為丘陵,有利于發展多種類型的農業.在山區可以布局經濟林和薪炭林.在山區種植樹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還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平原地區,地勢低平、寬闊且土地深厚肥沃,有利于發展糧食、油料作物;丘陵地區,除了修筑梯田發展糧食作物之外,還可以封山育林、封坡育草、培育丘陵區的經濟林業.

2.1.2不利于農業的規模化生產

信陽市山地丘陵多平地少,耕地不易集中連片.丘陵坡度不大,梯田修筑等構成了信陽農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以發展山地小型農業為主.如:信陽市80%以上的優質水稻主要種植在固始、光山、潢川、羅山等丘陵地帶;70%以上的“雙低”油菜集中在固始、潢川、商城、光山、羅山等丘陵地區;75%以上的紫云英種植在潢川、商城、羅山等丘陵地區.南部山地坡度較大,自然不利于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山地的不合理開發極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南部山區適宜于發展山林經濟作物.如:信陽市85%以上的山野菜、中藥材、食用菌等山林經濟作物,主要集中在商城、新縣、羅山等山區;茶葉主要集中在浉河區浉河港、新縣八里畈鄉、光山縣涼亭鄉、固始縣仰天洼等山區.

2.2對農業發展的間接影響

2.2.1地貌對氣候的影響

信陽市地貌差異(海拔的高低、坡向的不同等)引起地表熱量的重新分配和溫度狀況的復雜化,氣候垂直分異明顯化.對流層內,山體的高度每上升100m,氣溫下降0.6℃,因此豫南山區可以形成若干垂直氣候帶.同時信陽市地跨淮河,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區,兼有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使得山地垂直帶的分布具有復雜性.山地不同高度層光、熱、水等要素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帶、氣候類型、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大別山北坡的氣候垂直帶譜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土壤垂直帶譜為:黃棕壤→暗黃棕壤→酸性棕壤→山地灌叢草甸土,隨著氣候帶、土壤帶的垂直變化,植被類型逐漸向喜濕耐寒方向過渡.氣候、土壤和植被類型的變化,必定引起農業種植類型的變化.信陽市的茶葉主要產自于低山、丘陵地區,與該類型地區多云霧的氣候條件有關.近東西走向的大別山脈,橫亙于華北平原和江漢平原之間,與大氣環流的運行接近于正交,氣流受阻抬升.由于夏季和冬季風的方向不同,對信陽市造成的影響不同.夏季,東南季風從太平洋攜帶大量水汽由南向北輸入,遇到大別山阻擋,在大別山東南側抬升形成地形雨,降雨較充沛,有利于水稻種植;在西北側形成雨影區,降雨量較少,適宜于旱作農作物的種植.冬季,西伯利亞蒙古冷高壓南下,受到大別山阻擋,風力減弱、氣流上升,導致信陽地區氣溫急劇下降且多陰雨天氣,容易發生低溫凍害,對農作物生長極為不利;大別山南側受西伯利亞高壓影響較弱,氣溫不會急劇下降,對農業影響較小.

2.2.2地貌對水文水系的影響

信陽境內河流眾多,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且均發源于南部和西部山區,流向東北部的平原地帶.淮河發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坡的牌坊洞,經平橋區西北隅的大坡嶺流入信陽市,流經平橋區、浉河區、羅山縣、息縣、潢川縣、淮濱縣、固始縣,至固始縣三河尖鄉進入安徽境內.淮河在信陽市內流長363.5km,屬淮河上游.淮河支流密集,在干流兩側呈明顯的不對稱分布.南側支流占支流總數的2/3,源出豫南山地,河短流急,水量豐富,山洪暴發時易形成洪峰.地貌特征為山區的新縣、光山、商城、平橋四縣區,一般為河流的源頭或上游段,縱比降較大,河床下切明顯,河流沉積物難以保存,不利于水稻種植業的發展;但是,河流縱比降大,水能資源豐富,有利于水電資源的開發.羅山、潢川二縣,比降與流速較上游段小,沖刷能力減弱,部分河流沉積物發生堆積,河流沉積物為水稻種植提供了成土母質.北側支流系坡水河道,流經平原洼地,灣多水淺,流速緩慢,排水不暢,易積水成澇,形成沖積平原,為水稻、棉花、玉米、高粱、小麥等種植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另外,山麓地帶許多地方都具有自流灌溉的條件,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2.3水土流失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信陽市自然災害頻發,且受災程度嚴重.自然災害不僅威脅著人類健康,而且對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危害較大的災害有:暴雨、洪澇、干旱、滑坡、地面塌陷、膨脹土、地裂縫、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水土流失與信陽市復雜的地質地貌條件和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信陽市山地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強度大,加上地表組成物質疏松,植被稀疏,為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條件.當地居民毀林毀草墾種、亂砍濫伐林木、過度放牧,使地表植被覆蓋率降低,破壞了土壤穩定性,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據監測,截止到2008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積5877.91km2,占國土面積的31%.其中,輕度水土流失2440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1.5%,全市各縣均有分布,以南部山區最為嚴重;中度水土流失面積2413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1%,主要分布在商城縣、新縣、羅山縣、光山縣、浉河區和平橋區;重度水土流失面積1025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7.5%,主要分布在商城縣、新縣、羅山縣、浉河區和平橋區.據推算,全市每年流失土壤達2419萬t,相當于84萬畝一尺厚的耕地.隨之流失的還有大量的氮、磷、鉀營養元素,其總量相當于全市化肥產量的80%左右.水土流失不僅使土地生產力大幅度下降,耕地減少,造成農業大量減產,而且引起河道淤塞,容易發生洪澇災害,使得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3合理發展信陽市農業的建議

3.1發展小型農業類型

信陽市地貌特征是山地多、平地少,宜耕地有限;平原地區起伏平緩,風化殼較厚,但因地勢低下,易引發洪澇災害,漬害農作物,農業生產受到限制,導致農業種植面積規模不大;由于山地山高坡陡,侵蝕強烈,土層較薄,開發利用不當,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因而宜耕地范圍也較小;丘陵坡度較小,但土層較厚,光、熱、水、土等條件配合較好,適宜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生長.鑒于上述情況,信陽市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宜采用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模式,只能根據分散、面積小等特點,積極開發山地小型農業類型,力求從精細的方面著眼,建立發展山地小型農業的現代目標.

3.2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水土流失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結果.濫砍、濫伐、濫牧、化學污染(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的廣泛使用)、對土壤肥力的掠奪性經營等,是導致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南部山區、丘陵崗地伐木、放牧、陡坡開荒等人類活動,已經使自然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的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的惡化已嚴重制約了信陽市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為了確保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根據信陽地貌分布格局,做到因地制宜;同時,根據生態環境規律進行農業生產,不過度向土地索取,確保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具體實施辦法:

1)在一個地區,因山地海拔不同,一個區間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形成立體農業;

2)山地小型農業的生產不進行單一作物生產,形成多種農作物相結合;

3)山區采取農業與林業、牧業結合,多種經營方式互補,以獲得最大經濟利益.

4結論

地貌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信陽市地貌特征為:南北向呈階梯分布,東西向呈傾斜狀態.信陽市的地貌特征一方面直接影響了農業的種植類型和生產規模,另一方面通過對氣候、水文水系、水土流失等方面間接影響農業發展.根據信陽市地貌特征的實際情況,發展小規模的山地農業和生態農業,促進信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趙國永韓艷于曉莉單位: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