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業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04 03:33:50
導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問題的提出
問題與發展相隨,也是改革的肇因.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3年聚焦“三農”問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今年的一大亮點.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供求總量基本平衡,2015年,糧食種植面積11334萬hm2,比上年增加62萬hm2,年增長0.6%;糧食產量62144萬t,比上年增加1441萬t,增產2.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長8.9%,實現了建國以來農民收入“十二連增”、糧食產量“十二連豐”、糧食種植面積“十二連擴”,農業工作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1].但面對好的發展勢頭,要保持清醒頭腦,做好應對困難和挑戰的準備.目前,農業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部分農產品階段性生產供大于需與結構性短缺并存,糧食進口規模不斷高升,2015年我國進口糧食12477萬t,同比增加了24.2%;而糧食庫存量達到歷史高位,庫存量、進口量、生產量“三量齊增”的怪現象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①供需不平衡,在21世紀的這15年,糧食生產結構上出現明顯的變化:大豆的需求量不斷擴大而生產量卻不斷下降,目前大豆進口量已經占到世界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二,2015年國內大豆總產量為1051萬t,較2014年減少24.1%,2005年我國大豆產量為1635萬t,到2015年降至1015萬t,2005—2015年大豆總產量復合增長率為-4.66%.2005年我國的大豆需求量為4847萬t,到2015年上升到10584萬t,2005—2015年大豆總需求量復合增長率為8.18%.我國還在近年成為小麥凈進口國,2013—2014年度凈進口近600萬t,成為當年世界第二號小麥進口國.大豆卻是供求缺口最大而需求增長最快的一個品種;而玉米的需求量不斷降低,產量卻急劇增長,玉米的產量從2000年到2015年卻翻了一番.目前我國臨儲玉米結余量已經高達1.5億t.減產的恰恰是需求必須滿足的,而增產的未必是需要的,令人深思.②生產成本過高,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效益.近年來,我國糧食價格平均要高過國外市場價格20%~47%,國內糧食價格處于全球“高地”,呈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倒掛”的局面,競爭力低下.價格倒掛的根本原因是我國農業資源緊缺、勞動生產率低和生產成本剛性上漲導致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國內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差距很大,國外農業生產更加智能化、規模化,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國內企業也不愿意買國內的農產品.如果站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角度考慮我國農業,無不引起國人的擔憂.③絕大多數農產品產量過剩,收儲政策導致國家財政負擔沉重.上述3個問題長期制約我國農業發展,是當前甚至是今后一段時期農業發展的瓶頸,更何況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還遠不止這3個問題.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調整農業結構為手段,矯正要素配置扭曲,以質量效益為根本,提高農業經濟整體效益,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以往不合適的生產格局,構筑新型產業體系,擴大有效供給,促進農村穩定、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
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途徑、措施、手段,發展現代農業才是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二者是辯證的統一.在新常態下,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目前農業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動供給側改革,發展現代農業,是推進新時期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2.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代農業是高效并舉、產銷融合的大農業.我國有13.7億人口,其中鄉村人口有6億,占43.9%,“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這句話在平常的文字材料中屢見不鮮,在這貌似“大”的后面,隱藏著很多方面“小”的實質.目前,世界發達經濟體人均GDP普遍達到四五萬美元,而我國距離人均GDP11000美元的中高收入上限尚有較大差距,我國“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依然存在,能否成功跨越這一陷阱,是擺在面前的一大課題.當前中國正處在發展關鍵時期,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民持續增收成為“三農”問題中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2];農民是我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達不到小康,全面小康就會成泡影,目前,城鄉差距絕對值還將拉大,農產品供求“緊平衡”將成為新常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通過供給端發力,解決供需矛盾,破解農業發展難題,跨越發展陷阱,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和產業結構,擴大農產品有效供給,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提升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對催生、引領、發展新經濟,發展現代農業意義重大.2.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首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以前,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問題表現在過多依賴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特別是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我國長期靠投資來拉動增長的經濟出現了下滑,如果繼續通過“三駕馬車”的需求側管理剌激經濟,空間有限.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激發農業經濟活力,破解中國農業發展困境,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將極大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其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符合市場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顯著提升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隨著生產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農產品需求逐漸向新型化、多樣化、高端化演變.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它對減少低端供給、無效供給,擴大中高端供給和保障有效供給,發展現代農業,以創新驅動提升供給能力,提高農業競爭力和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帶來新機遇.
3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2015年12月下旬全國農村工作會議,針對“三農”工作的“癥結”,從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為現代農業發展開出了“藥方”.會議強調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這就意味著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注重當前治表,動外科手術,用西醫療法,打針吃藥,降虛火,擠泡沫、割膿包,更要注重治本,用中醫療法,固本清源,解決氣血失調、失衡的問題,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健全有效供給不斷提升的經濟機制,形成現代農業發展機制.
3.1樹理念所謂樹理念,就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樹立大農業理念,是用新理念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當前正值品牌、消費、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這為農業供給側改革帶來了新機遇,要理清思路,拓寬視野,精準發力,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樹理念,就是要有更開闊的食物安全理念.不能片面強調糧食的數量,而忽視了食物安全的協調性與整體性,要有效配置農業資源,綜合考慮各類食品和糧食供求平衡.農業發展空間將不僅限于在耕地上做文章,要不斷優化產業、生產、產品“三大”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種養加一體、農林牧漁結合、糧經飼統籌發展.樹理念,就是要有更高效的產業發展理念.過去講農業只講從種到收,現在則是從田間到餐桌.因此,要大力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拓展價值鏈,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新資源,堅持發展和保護并舉,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適應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樹理念,就是要有可持續的資源利用理念.“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就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和現代科技成果,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現代農業.在發展生態農業時,要堅持以“農”為本,科學制定發展規劃,這樣發展起來的農業既能增加農民收入,又能實現綠色化農業,最終可以生產出高質量、高水平的農產品[3],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3.2去庫存所謂去庫存,就是要“注重當前治表,動外科手術”,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多措并舉,加快糧食加工轉化.去庫存,就是要發展優質農業.農業的庫存主要指水稻、玉米、小麥等農產品,堆積在糧倉里.要按照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的精神,根據市場需求,發展花生、大豆等耐旱高效作物,發展高效農業,要以市場為導向,實施“以少勝多、以優勝多”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有特色優質品牌的農產品生產,要把握市場的供求變化,生產市場急需的農產品,增加產品消費時空,逐步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推進優質農業發展.去庫存,就是要調整種植結構.要分析農產品的供求彈性,目前庫存壓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庫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庫存.要根據玉米供求彈性的大小,確定玉米生產規模,要運用定性的經驗分析和定量的數學分析等方法,正確指導生產行為,減少玉米產能,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要讓市場導航,農民把舵,保障有效供給.去庫存,就是要加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當前,儲糧量已經逼近歷史峰值,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要按照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努力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的“航空母艦”,要突出發展糧食、玉米、棉、油、菜、桔等大宗農產品的加工、保鮮和儲運,積極發展蠶絲、麻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著力發展茶、奶、肉、魚等高中檔消費農產品的分級加工,實現生產與加工相結合,逐步形成一批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構筑起多層次、寬領域、高效益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格局,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去庫存,就是要優化布局.優化布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特別是我國幅員遼闊,農業生產客觀上存在明顯而復雜的地域差異,一方面直接影響生物生長發育的自然條件,特別是光、熱、水、土等條件各地不同;另一方面我國農業歷史悠久,人們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和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也存在著極為復雜的地域差異.要按照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要求,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合理確定農林牧等生產結構和配置土地、資金、人力等生產要素,多管齊下,發揮各地域農業生產的優勢,建立不同種類、各具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農業與工業之間、農村與城鎮之間、農業與其他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4],保障有效供給,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對于消除農產品庫存過多,化解農產品產業鏈的“政策失靈”與“市場失靈”等問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至關重要.
3.3降成本所謂降成本,就是“注重治本,用中醫療法,固本清源”,通過培育新型農民,合理使用農資,依靠科技進步,完善土地流轉等途徑降低生產成本,多管齊下,打出提素質、降投入、靠科技的“組合拳”,最終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降成本,就是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人才是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肯定離不開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主要體現在要立足傳統農民,引入新型農民,著力培育一批骨干農民,推動農業經營主體職業化,這樣農民就能掌握農業技術,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貢獻力量.降成本,就是要合理使用農資.要減少農藥、肥料的不合理使用,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要嚴格質量標準,抓緊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行業標準,農藥、獸藥殘留及其他有害物質的安全標準和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重點解決蔬菜高毒有機磷農藥殘留,茶葉農藥殘留和大米重金屬超標等問題,實施肥料農藥零增長行動,提高農藥肥料利用率,降低農產品的生產資料成本,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解決農產品價格“天花板”與成本“地板”雙重擠壓問題,為現代農業發展添磚加瓦.降成本,就是要依靠科技進步.科技是提高農業生產力的首要因素,現代農業發展是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之上的,國內外實踐證明,挖掘農業內涵增產潛力,改善農產品品質,推進資源綜合開發,降低農產品成本,都離不開農業科技進步.因此,在指導思想上要強化大科技振興農業的觀念,不僅要推廣普及常規科技成果,更要面向未來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大生物工程育種、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等領域的科研攻關和研究開發,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技術貯備;在工作規范上要建立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運行機制,科研單位要調整科研方向將研究目標由高產量轉變為增加效益,大力開發改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的科研成果,用增加科技投入,減少生產資料投入的辦法降低生產成本.總之,降低了生產成本,就能提高市場的競爭力.降成本,就是要完善土地流轉機制.要始終堅持承包方的主體地位,嚴格按照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引導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的登記備案制度、合理管理制度、糾紛調節制度和動態制度,形成規范的土地流轉管理規程,特別是要嚴格規范大戶、龍頭企業參與土地流轉行為,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發育;要多層次培育龍頭企業,有效提高現代農業的組織程度,發展規模生產,規模決定效益,效益體現規模.要培育專業合作社,整合各種資源,實行“公司(協會、聯合體、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經營,為會員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拉長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降低生產成本,發揮規模效益.
3.4補短板所謂補短板,就是“解決氣血失調、失衡的問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建設,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構筑現代農業發展的堅實基礎.補短板,就是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沒有過硬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和農村經濟就不可能得到健康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也不可能得到全面提高,“三農問題”就不可能有效破解,農村小康社會不可能全面實現.因此,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著重解決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為中心,加強山塘清淤、擴容和固壩,疏通農田溝渠特別是末級末端灌溉渠系,搞好大型灌溉區水利設施的更新改選和配套工程建設,擴大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高標準旱澇保收面積,提高農業防災抗災和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達到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補好農村基礎設施之短.補短板,就是要開展社會化服務.要制定全國和省級社會服務均等化標準,以統一制度為切入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和加強公共服務監管體系建設,盡快補足“三農”短板,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最終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現代農業發展從整體上提供穩固而有力的支撐和保障.補短板,就是要拓寬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渠道.要填補農產品的流通產業扶貧空白,現在的扶貧基本著力點是農業、旅游業和基礎產業等,卻沒有流通業的扶貧.現在農產品產銷價格差異大,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損耗大,銷售明顯不暢,因此要做到以下4點:①精準扶貧政策應該包括流通產業發展政策.②以縣城為中心,依托新型城鎮化,“互聯網+”構建縣鄉村三級現代流通體系.③大力支持大型流通企業下鄉,組建現代流通業.④加快農村尤其是貧困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3.5保底線所謂保底線.就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貫穿于“十三五”,發展現代農業,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改革的底線,堅守底線不動搖.保底線,就是要保糧食安全供給.調整種植結構,保大豆的有效供給、保主產區糧食生產.促生產,保供給,主產區是大頭.糧食穩,天下穩.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物資[5].我國13個糧食生產省、區,耕地面積占全國的65%,2015年2月5日,國家糧食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顏波做客中國政府網時說,我國13個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5%以上.從我國國情來看,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保障糧食安全供給的任務越來越重.因此,我國要選擇數百個生態條件比較好的糧食生產有一定規模的市縣作為保護區,用國家的法定形式確定下來.對于保護區,國家要給予更多優惠,確保主產區的政府抓糧不吃虧.主產區要打“綠色環保”牌,生產無公害的農產品.國家扶持政策要向主產區傾斜,農業投資項目要向主產區集中,幫助加快發展糧食加工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糧食產品開發的力度,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糧食產品加工的深度與精度,提高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把糧食的生產、轉化、加工、流通緊密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促進糧食轉化增值,把糧食生產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帶動主產區經濟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保駕護航.保底線,就是要創新價格機制.價格是實現供需平衡的重要杠桿,創新糧食價格機制,就是當農民生產的糧食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對農民進行價格補貼,否則會影響農民的生產動力;當糧食的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國家對低收入群體進行生活補貼.這種糧食價格機制的創新能保證農民預期的經濟利益,這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持續的動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找準了著力點.指出:“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嗚,絕不能等到公私倉廩都空虛的時候再去抓糧食生產,但愿炎黃子孫永遠豐衣足食,幸福安康.
作者:楊中柱 單位: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農林局
參考文獻:
[1]楊中柱.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研究[J].農業科學研究,2015,36(3):82-85.
[2]吳敬璉.供給側改革[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
[3]車海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邏輯[J].中國發展觀察,2015(10):1.
[4]吳敬璉、厲以寧、鄭永年,等.讀懂供給側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57.
[5]程海波.湖南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1-10
- 上一篇:農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 下一篇:農業機械應用與維修技術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