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下生態農業發展探討
時間:2022-08-07 03:10:04
導語:供給側改革下生態農業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研究背景,描述了我國農業發展現狀,重點分析了我國農業發展在生態領域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如生態農業生產制度不健全、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等問題,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生態;安全
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關系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是一切事業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少,農業技術還相對落后,生態環境脆弱等因素,使得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和食品安全問題受到極大挑戰。2004年至2016年,中共中央連續十三年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核心內容是生產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不斷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效率和質量,保證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質契合消費者需求[1];2016年12月19日中央農村工作上指出,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而在保障農業數量發展的同時,對農業質量和生態環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業供給側改革重點包括: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一方面,我國農產品中低端供給充足,另一方面安全的農產品供給又存在不足。因此,從供給側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關鍵是要將農業生產由數量供給為主,逐步轉向數量質量供給并重上來,要更加注重效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的需要,真正形成合理的供給結構,保障有效供給。
1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生態問題及原因分析
1.1農業生產制度不健全
首先,由于我國農業生產以分散經營的農戶為主,缺乏規模效益和勞動效率,而國家關于生態農業的制度性文件又不夠健全,例如,國家雖然頒布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但由于各區域產業情況不同,勞動力就業又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導,導致部分地區農村勞動力不能從土地上釋放出來,低成本規模生產生態農業受到阻礙;其次,法律制度的建立是生產生態農業的有力保障。我國雖然已經頒布了《食品安全法》和《全國生態農業建設技術規范》,但關于全國生態農業的總體目標、指導思想和保障機制等缺乏綱領性的規劃文件,對地方上生態農業建設也缺乏必要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我國還沒有健全的生態農業法律制度[2]。因此,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了生態農業生產成本過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化肥、農藥的濫用,造成土壤肥力退化,養殖業廢棄物的隨意排放造成河流湖泊的污染。
1.2農業生產技術落后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提高,機械化生產已經替代了大部分人力勞動,伴隨工業化的加快發展,農業等基礎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的比值越來越小,利潤越來越低,進而造成農業生產動力不足,對農業科研投入力度不夠,使得生態農業技術難以有所創新,這表現在一方面系統的、先進的、低成本的農業配套設施難以實現,另一方面生產數量與效益難以協同發展,而且在生產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生態環境的破壞。例如,不能科學地生產出低污染和低成本的農藥、化肥,不能因地制宜地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造成土壤污染嚴重;大水漫灌現象普遍,土壤鹽漬化嚴重;農業廢棄物分解和循環再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嚴重。
1.3農民整體業務素質低下
首先,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長期的教育和培訓。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農民的整體業務素質偏低,生產效率低下,而一直以來,完整系統的培訓政策和方案還未形成,造成了農民生產生態農業而沒有專業知識的幫助和指導,加大了投資風險,挫敗了農民生產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其次,人們缺乏社會責任感,思想意識淡薄,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最大程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視社會效益,不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最后,由于缺乏足夠的約束力和激勵機制,農民生產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和對自然的認知力度。
2發展生態農業的建議和對策
2.1加快推進生態農業制度建設
完善的制度設計和法律體系是生態農業規范發展的前提。從世界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來看,無一例外都有一套完整的農業法律制度體系。例如1990年美國頒布的《污染預防法》中就對生態農業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經國會通過的《美國1990年農業法》,通過立法形式選擇研究和教育途徑來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有利可圖的與保護資源的農業生產體系[3]。首先,我們可以采取立法的形式來制定農藥、化肥的投入標準,以稅收的形式征收農藥稅和化肥稅,以法律的手段來解決農藥和化肥濫灑濫投的現象;其次,加強科學的頂層設計,制定生態農業發展的路線,并配以切實可行的生產標準,加快制定并實施《生態農業發展條例》,使得農業發展有標準可以參考,有法可依;最后,應加快完善土地流轉政策和實施規模經營方案,釋放農村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
2.2加大生態農業科研投入
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技術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經之路。首先,國家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強科技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加大對生態農業技術研發人才的培養和對從事一線生產技術人員的技能培養,鼓勵人們進行農業研究和創新;其次,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特別要支持一些重點農業實驗室建設,改善科研條件,大力扶持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注重農業技術成果轉化,例如,加強對農業廢棄物分解的研究,使其能夠以最小的成本分解和循環利用;最后,要增加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創新發展農業生產環境,加快研發出適合我國農業灌溉的設備,監測土壤肥力,制定科學合理的施肥和農藥噴灑方案。
2.3大力提高農民生產素質
農民生產素質普遍低下是我國生產生態農業面臨的重大挑戰,要想把生態農業的發展普遍推廣開來,就必須加強對農民生產素質的培養,提高其業務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首先,應加快制定一套完善的業務技能培訓方案,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成立專業生產培訓小組,由專業技術人員擔任組長,實行定期培訓,提供免費政策咨詢和技術指導,不斷地提高農民生產生態農業的技能;其次,應加強對農民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組建一套完整的監督方案,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要兼顧社會效益,對維護生態環境做出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
3結束語
農業的生產關系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不僅要注重過剩庫存的去除和農業結構的調整,更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民生產素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斷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發展生態農業,滿足人民對安全、高效糧食和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
作者:付菊香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王紅梅.供給側改革與我國農業綠色轉型[J].宏觀經濟管理,2016(9):50-54.
[2]喬桂銀.生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6):95-99.
[3]李偉娜,張愛國.美國發展生態農業的成功經驗[J].世界農業,2013(1):92-94.
- 上一篇:計算機技術在農業機械的應用
- 下一篇:普洱市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