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5-14 10:41:45

導語: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摘要:休閑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業態,是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的新途徑。文章介紹了寧夏休閑農業發展現狀、發展特征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為推進寧夏休閑農業快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休閑農業;現狀;特征;問題;對策

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閑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農村則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理想選擇。因此,深入研究寧夏休閑農業現狀、特征,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尤顯重要。

1寧夏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休閑農業由農業和旅游兩部分組成。農業部《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指出,休閑農業要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和創意農業等,促進休閑農業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寧夏休閑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指出,休閑農業是利用鄉村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環境、農業生產過程和鄉土民俗文化等多種產業要素,經過專業規劃和創意設計,采用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手段進行系統配套建設,以滿足游客自然觀光、生態崇尚、農事體驗、民俗參與、休閑娛樂、養生養老、旅游度假、購物消費、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新型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簡單來說,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特色資源,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形態。1.1寧夏休閑農業發展的總體情況。截至2017年,寧夏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共有487家,從業人數8915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7138人,帶動農戶24814戶;年接待人次614.49萬人;年營業收入61062.5萬元,其中農副產品收入23059.2萬元。從各項指標綜合來看,寧夏休閑農業總體發展實力從高到低依次為:銀川市、固原市、吳忠市、石嘴山市、中衛市(表1)。預計到2020年,寧夏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1500萬人次以上;經營收入20億元以上,占農業總產值的4%以上,農副產品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吸納農民就近就業5萬人以上,受益農戶10萬戶以上。1.2寧夏休閑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從區域發展來看,寧夏5個地級市具體發展指標顯示,經營主體從業數量由多到少依次為:銀川市282個、固原市102個、吳忠市44個、石嘴山市39個、中衛市20個;從業人數由多到少依次為:銀川市4971人、固原市1778人、吳忠市1157人、石嘴山市585人、中衛市424人;帶動農戶數由多到少依次為:固原市9781戶、銀川市7869戶、中衛市3369戶、吳忠市2781戶、石嘴山市1014戶;年接待人次由多到少依次為:銀川市328.29萬人、吳忠市162.45萬人、固原市66.2萬人、石嘴山市45.52萬人、中衛市12.03萬人;年營業收入由高到低依次為:銀川市34796萬元、吳忠市13713萬元、石嘴山市5499萬元、固原市4732.4萬元、中衛市2322.1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固原市帶動農戶位居寧夏第一,極大地推動了當地脫貧富民工作的發展(表1)。1.3寧夏休閑農業發展類型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寧夏休閑農業以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民俗村4種類型為主。其中,農家樂共有342家,銀川為196家、固原88家、吳忠市26家、石嘴山市22家、中衛市10家;休閑農莊共有80家,銀川市為55家、石嘴山市15家、吳忠市4家、中衛市4家、固原市2家;休閑農業園區共有60家,銀川市28家、吳忠市14家、固原市11家、中衛市5家、石嘴山市2家;民俗村共有5家,銀川市為3家、中衛市1家、固原市1家。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①銀川市農家樂數量占寧夏休閑農業總量的57.3%;另外,休閑農莊占23.3%,休閑農業園區占17.5%,民俗村占1.47%。②區域發展略失平衡。寧夏五大地級市,從統計數據看,無論哪一種發展業態,銀川市都位居榜首,中衛市位居倒數第一。寧夏僅有5個民俗村,且吳忠市和石嘴山市沒有民俗村,說明寧夏各地對民族文化挖掘不夠,應加大對當地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居建筑等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寧夏休閑農業發展特征

縱觀近年來寧夏休閑農業的發展,正在逐步成為產業興旺新的增長點、鄉村文明新的切入點和農民生活富裕新的突破點,呈現出以下顯著特征。2.1發展迅速,逐步向規模化發展寧夏休閑農業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的垂釣到餐飲住宿娛樂一體化服務,從類型單一到多樣的發展過程,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從統計數據看,無論是發展數量、產值還是規模正在趨向更多、更高、更大和更上檔次發展。2.2地域優勢凸顯,發展定位明確寧夏休閑農業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依據自然地理條件、旅游資源、文化優勢、產業特點等,因地制宜,發展定位明確。銀川市建設了以花卉、設施園藝、優質水產養殖為主的休閑農業區,形成了以賀蘭山、黃河、沙漠等人文和生態資源為依托的三大休閑農業板塊。石嘴山市以賀蘭山東麓、陶樂沙漠、黃河、湖泊、生態開發為主的五大休閑農業特色區域,實現了點片相連的休閑農業產業群的形式。吳忠市利用“回鄉風情”餐飲文化的獨特優勢,重點發展農家樂、生態農莊和休閑農莊。固原市以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為突破口,充分利用農村田園景觀、民俗文化、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等優勢,發展以休閑觀光和農家樂為主的休閑農業。2.3投資主體呈多元化,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由于休閑農業發展市場前景廣闊,寧夏休閑農業呈現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鄉(鎮)企業家、房地產開發商、村鎮集體、農民等紛紛涉足休閑農業。休閑農業激活了鄉村資源,改變了鄉村環境,實現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和諧統一。2017年寧夏休閑農業從業人數近萬人,其中,帶動農戶近2.5萬戶,農副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31億元。

3寧夏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3.1科學規劃缺乏,重復建設嚴重。①宏觀規劃明確,但缺乏具體規劃。目前寧夏休閑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已經出臺,內容更多涉及總體思路和產業布局,長期目標明確,但缺乏詳盡的具體規劃和配套規劃。因此,休閑農業發展需要大格局,政府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②缺乏協調規劃。寧夏五大城市發展規劃明確,但缺乏統一規劃,也沒有業態發展的指導性規劃,致使區域間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嚴重,群體優勢無法發揮。3.2經營主體素質欠缺,管理營銷落后。①經營主體綜合素質欠缺。休閑農業對經營主體管理水平的要求遠高于單純的農業,部分經營主體達不到經營的要求。部分經營者對今后發展前景感到迷惘,不抱樂觀態度;有些人言行禮儀不符合文明素質要求,語言粗俗不注重儀表。②管理營銷落后。首先是由于文化水平較低,不熟悉經營管理,懂農業的不熟悉休閑農業,懂休閑農業的不熟悉農業;其次是營銷主動性不夠,部分人還停留在等客上門的階段,缺乏營銷意識技巧;另外,部分農家樂檔次低、設施簡陋、內容單一,高品位、高檔次、多功能的休閑園區較少。3.3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欠佳。①缺乏市場準入規則。有些經營主體由于缺乏準入限制,導致其管理滯后。②公共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部分經營主體內部建設尚可,但周邊環境落后,硬件設施及水、路、電等基礎設施不齊備;有些地方夏天蚊蠅多,衛生條件差,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有些休閑莊園不通公交車,一般消費者難以到達;有些農莊雖距市區較近,但公交車沒有停靠點,無法直達,造成游客出行不便。3.4發展資金不足,融資貸款困難。①資金渠道投入單一。盡管寧夏休閑農業呈現出投資多元化的趨勢,但截至目前,休閑農業企業發展大都依靠民間資本投入。休閑農業作為朝陽產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資金投入,單靠民間資本投入遠遠不夠。②扶持力度不大。政府扶持資金項目太少,支持力度不夠,企業或合作社資金短缺,制約了休閑農業的發展。③融資困難。貸款期限太短,一般為1年,資金作用難以發揮;貸款手續復雜,土地房產等抵押物受限,嚴重制約企業發展。

4加快寧夏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4.1加強政府引導,精心規劃布局。①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發展休閑農業的認識,加快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強化政策扶持,引導休閑農業走規范發展道路,促進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②精心規劃布局。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諧發展”的要求,根據寧夏特色產業布局、自然生態資源、文化特色進行合理規劃。4.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知名度①加大對農戶的宣傳力度。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引導和鼓勵農戶轉變生產方式,調動其發展休閑農業的積極性,使休閑農業發展成為增加收入的新途徑。②加大節會和品牌宣傳推介。節會和品牌推介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將地域文化、田園景觀、農事體驗、生活情趣等元素,與吃、住、行、游、購、娛等休閑農業功能有機結合起來,豐富具有鄉土氣息的品牌節會。吳忠市的“桃源農莊桃花節”、石嘴山市的“沙湖之夏嘉年華”、固原市的“六盤山山花節”和中衛市的“南北長灘梨花節”,對推動特色產業與休閑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4.3挖掘文化內涵,實現文化創意。①加大對休閑文化內涵的挖掘。重點是對各區域鄉土文化及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深度挖掘,不能只限于農產品介紹或簡單的采摘品嘗。農家樂不僅以提供鄉土特色風味餐飲為主,而且要有餐飲文化的滲透。②實現文化創意。休閑農業不能盲目發展、跟風而上,必須要凸顯自身特色。文化創意是休閑農業的靈魂,是個性化、多元化、多樣性發展的綜合體,需要融入文化創意元素和地域文化,進而提升休閑旅游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比如寧夏南部山區,露天電影、皮影戲、剪紙、刺繡、陶藝等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產品開發,對提升文化內涵具有積極作用。4.4加快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①實現城鄉融合。休閑農業發展必須按照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探索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的有效措施,為實現鄉村繁榮、農民富裕、城市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提供物質條件。②實現產村融合。加快農村特色種養產業的發展,實現鄉村特色農產品與特色產業村、特色小鎮的有機結合。銀川市興慶區“禾樂村”休閑度假村、吳忠市利通區“塞硒士”專業合作社的蘋果村,實現了產村良好融合。“看得見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把農村變成“世外桃源”,助力鄉村休閑產業發展。發展休閑農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有效途徑。新時代新征程,只有勇于開拓創新,謀發展求實效,才能助推寧夏休閑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戴素雅.淺議發展休閑農業的意義及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15,3(5):48-49.

[2]李新瑜.國外農業旅游發展典型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1):134-136.

[3]鄭文昭.寧夏休閑農業SWOT分析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2):3626-3628.

作者:吳素芳 單位: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