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生態農業發展對策分析

時間:2022-08-15 10:46:47

導語:廣西生態農業發展對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西生態農業發展對策分析

摘要: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內的大部分地區人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農業發展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廣西提出了以生態學原理指導農業生產,開展生態農業試點,開發出生態農業的多種發展模式。

關鍵詞: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一、廣西生態農業發展成效

廣西生態農業規模不斷增大,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生態農業試點有197個,269個企業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23個企業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24個企業獲得了有機食品認證,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的產品有51項。廣西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不斷增多,發展模式主要分為立體種植、立體養殖、種養結合等幾大類。廣西生態農業綜合效益越來越好,近年來,廣西在7個水稻主產縣進行了高產高效綠色水稻的建設,“稻鴨共育”“稻魚共育”等生態綠色生產模式使廣西的糧食生產經營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廣西生態農業發展存在問題

農事生產者業務能力不強,生產技術掌握程度低。生態農業的從業者大多數是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群體,文化水平并沒有達到建設生態農業的要求。進行生態農業建設的干部對政策不夠熟悉,不能將相關規定落實到實際建設中。指導生態農業建設的科技人員對于技術的掌握較為單一[1]。(一)生態農業建設政策有待完善,缺乏有力保障。廣西在生態農業建設上,主要以《農業法》作為法律保障,國家還沒有出臺關于生態農業建設操作性較強的法律法規,生態農業在建設發展中缺少監督管理和鼓勵機制,從而出現一些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的問題,打擊消費者、農民的積極性。(二)產業鏈條不成熟,銷售形式單一。廣西生態農業的產業鏈條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生產環節,農民的參與程度不高,廣西生態農業的價值沒有得到較好的開發與利用,農產品品牌價值不顯著。廣西生態農產品的生產者和顧客之間隔著收購商,顧客與生產者之間缺乏溝通,導致生態農產品銷售困難。(三)農業信息網絡不完善,農產品物流水平低。廣西在信息通信方面的建設還需要不斷改善,農業信息交流具有滯后性,阻礙了廣西生態農業的發展和農產品銷售、農民增收等。廣西生態農產品大多是保質期較短的農產品,在物流運輸上采用自然物流,造成了較大的損失。

三、廣西生態農業發展建議

(一)對農民加強生態農業技術培訓。相關部門應為農民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培訓,培養一批懂生態農業建設的高技術農民,使他們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生力軍。相關部門的干部也應定期進行生態農業建設的學習,熟悉和了解國家相關政策,使政策能夠落到實處。(二)完善政策體系,加強安全監管機制建設。制定生態農業建設相關標準,積極落實生態農業建設中的監督管理工作。構建生態農產品安全保障平臺,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監督管理,使消費者和政府部門都能及時對生態農產品進行查詢,做到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控。(三)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民、消費者、政府部門等多方力量參與建設[2]。產業鏈的延長需要農民在產前與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溝通,選擇更適合的技術進行栽種。在生產過程中可以與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生態旅游,也可以與第二產業結合,發展農產品加工,形成特色農產品,實現生態農產品市場的拓展和品牌的建設。(四)實現農產品信息多渠道化,銷售智能化建設。農產品信息可以通過農業信息部門進行傳遞,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傳遞,使農民更快地獲得相關信息,降低信息傳遞的延遲率。農產品銷售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智能化購買,建立網購平臺,實現農民與消費者直接對話。

參考文獻:

[1]劉云云.廣西生態農業現狀及效益分析[D].廣西大學,2018.

[2]鄉村振興開啟三農工作新時代[J].農村工作通訊,2017(21):5.

作者:莫絲雨 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