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創新鏈強化機制研究
時間:2022-04-01 09:41:02
導語:農業技術創新鏈強化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是指由農業技術發明、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和農業技術擴散三個基本環節構成的農業技術創新鏈從其某一基本環節出發,順次經過其他基本環節,最后回復到起始環節的過程。從本質上講,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是通過其構成環節之間的有機銜接,不斷完成農業技術發明向成熟農業技術轉化和成熟農業技術向農業生產系統的植入,從而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技術、經濟活動過程。〔1〕因此,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是發揮農業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的主渠道。從構成主體看,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主要包括政府、農戶、農業技術發明主體、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等。上述主體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動力,才能產生與農業技術創新相關的行為。
1.政府提供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條件的動力生成機制
(1)創造有利于農業技術創新的外部條件是政府履行其經濟職能的必然選擇。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僅僅依靠市場難以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也無法解決外部性、自然壟斷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農業技術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使得僅僅依靠市場無法保證相關主體農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有效供給”。因此,創造有利于農業技術創新的外部條件是政府彌補市場機制的內在缺陷,更好地履行其經濟職能的必然選擇。(2)培育相關主體的農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政府化解“三農”問題的最佳切入點。“三農”問題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瓶頸”,解決“三農”問題是近年來我國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技術創新是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必然選擇。農業技術創新主體以自身的示范、帶動能力,使以其為核心的農業技術創新鏈充滿生機活力,并使相關主體的競爭力增強、獲利水平提高,進而強化他們的農業技術創新行為,并使農業技術創新鏈在新的起點上開始更高層次的循環,最終為解決“三農”問題奠定堅實的技術和產業基礎。因此,培育相關主體的農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政府化解“三農”問題的最佳切入點。(3)農業技術創新主體面臨的共性問題,為提高政府扶持工作的效率提供了可能。各類農業技術創新主體均不同程度地面臨資金不足、合作機會少、創新人才供給不足等共性問題,使得政府充分認識到:如果通過適當的方式幫助農業技術創新主體解決上述問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從而逐漸化解“三農”問題。這將有利于提高政府支持農業技術創新主體從事技術創新活動工作的效率,進而增強政府支持農業技術創新的動力。
2.政府之外其他主體做出農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動力生成機制
從圖1可以看出,政府之外其他主體技術創新的動力生成機制為:(1)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是內在驅動力。政府之外的其他主體都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營主體。當技術創新有利于實現其利潤最大化目標時,他們就傾向于做出技術創新決策,反之,他們就會做出否定技術創新的決策。當然,技術創新既不是他們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其充分條件。所以,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只是為他們作出技術創新決策提供了可能。(2)市場需求、市場競爭和科技進步是外在動力源。即市場需求的拉力、市場競爭的壓力和科技進步的推力是政府之外各類主體作出技術創新決策的外在動力源。(3)內部支撐條件的狀況。技術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整個技術創新過程需要良好的內外協作條件,其中,主體內部的資金條件、人力資本條件以及創新管理水平等對其技術創新決策都有很大的影響。當主體內部的上述條件有利于技術創新,并使主體通過技術創新能獲得某種競爭優勢時,就能推動主體做出技術創新決策,反之則反。(4)外部支持條件的有利與否。良好的外部支持條件不僅有利于主體改善內部支撐條件,增強其技術創新能力,而且,可以降低主體的技術創新風險,提高其技術創新獲得的預期收益,從而有利于主體作出技術創新決策,反之,則會制約主體作出技術創新決策。綜上所述,對政府之外的其他主體而言,當外部吸引力、內部支撐條件和外部支持條件都有利于技術創新時,他們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內在動力就會轉化成實際動力,即他們就會作出技術創新決策。
二、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各類主體的技術創新動力強化機制
由圖2可知,在競爭機制的作用下,不同主體都參與同其他農業技術創新鏈中同類主體之間的競爭,在競爭中形成自己的技術創新“產出物”,¹或產生對上述“產出物”的需求;在供求機制作用下,“產出物”形成合理的價格;在價格機制作用下,各類主體會以“產出物”為媒介,建立一定的信用機制和協同機制,形成互利互惠的長期合作關系,進而增強整個農業技術創新鏈中各類主體的競爭力,提高他們的獲利能力;在激勵機制的作用下,各類主體為獲得更強的競爭優勢,再度產生農業技術的供求動力,使他們各自的技術創新行為不斷得到強化,并通過各種機制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強化各類主體之間的信用與協同機制,從而使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持續、順暢運行。
1.政府與其他主體之間的動力強化機制
首先,政府在國際競爭壓力的作用下,針對國內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出臺符合其他主體需求的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政策;其他主體也會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采取政府所期望的行為,推動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并產生政府期望的效果,進而強化政府出臺支持農業技術創新政策的動力。其次,如果政府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政策供給不足,則其他主體的潛在技術創新動力難以轉化成現實動力,使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斷或循環不暢,“三農”問題將日漸凸顯。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政府將出臺新的、更加有效的政策,以有效化解“三農”問題,進而強化其經濟職能。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政府出臺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政策的動力。
2.其他主體之間技術創新動力的強化機制
如圖3所示,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其他主體的技術創新動力強化機制主要包括:第一,發明主體推動的技術創新動力強化機制。農業技術發明主體根據市場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進行創造性思維,形成農業技術發明;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認識到該發明的應用前景,并將其進行商業化使用,形成成熟技術;在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示范效應的帶動下,農業技術擴散主體積極采用成熟技術,生產相應的農產品或其加工品,從而滿足市場需求。從整個過程看,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場需求,強化了農業技術發明主體的發明動力;農業技術發明主體對發明的有效供給,強化了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的發明需求;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對成熟技術的有效供給,強化了農業技術擴散主體對其成熟技術的有效需求,進而推動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并滿足市場需求。第二,需求拉動的動力強化機制。面對市場對某種農產品或其加工品的需求以及相應技術供給不足的現狀,農業技術擴散主體產生對相應農業技術的需求,并將其需求反饋給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面對農業技術擴散主體的技術需求和農業技術發明供給的不足,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產生了對相應技術發明的需求;在需求拉動下,農業技術發明主體“生產”農業技術發明成果,滿足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的需求,后者又為農業技術擴散主體提供成熟的農業技術;農業技術擴散主體運用成熟技術生產相應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上述過程具體表現為: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場需求,強化了農業技術擴散主體對相關技術的需求;農業技術擴散主體的技術需求,強化了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的發明需求,進而強化了農業技術發明主體的發明動力;農業技術發明的有效供給,又強化了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的發明需求;農業技術首次商業化使用主體的成熟技術,又強化了農業技術擴散主體的技術需求,進而拉動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并依此滿足市場需求。綜上可知,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各類主體的技術創新動力能否相互強化,主要取決于他們之間相關“產出物”的供求關系,即供求機制是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各類主體技術創新動力相互強化的核心。從理論上講,供求決定價格,但價格也反作用于供求。因為價格是各類主體實現其目標的基本保障,有效的價格機制,能夠將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創造的價值在不同主體之間進行合理分配,使各個主體都有利可圖,從而使他們之間建立良好的信用機制和協同機制,并依此強化各類主體的農業技術創新動力,促進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否則,農業技術創新鏈將會因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協調而中斷循環。從這一意義上講,價格機制是聯結其他機制的紐帶和橋梁,也是維持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各類主體技術創新產出物供求之間強化機制的基本保障條件。
三、推動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各類主體技術創新動力強化機制運行的政策建議
1.強化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政策有效性的建議
根據前文的分析,實現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政策供求均衡的兩個條件中,相關經濟主體對其個別價值和個別成本的預期是關鍵。只有當他們對自己按照政策要求行事的預期個別價值高于預期個別成本時,才能增加按政策要求行事的主體總量,從而增加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政策的總價值,并使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政策的總價值大于或等于其總成本,最終使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政策能夠有效落實。為此,政府在出臺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政策時,一方面,應該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增強政策的適用性和實用性,以提高相關經濟主體的預期個別價值;另一方面,政府可適當增加對相關經濟主體的補貼,同時,健全和完善政策落實過程的風險防范體系,以降低其預期個別成本。〔5〕如西部退耕還林中對農戶的補貼以及各地政府相關支持政策的出臺,對促進西部退耕還林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強化政府之外其他主體之間協同關系的政策建議
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技術發明或農產品加工儲存的技術發明進入首次商業化階段涉及到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技術發明或農產品加工儲存技術發明主體、農業生產資料生產企業、農業生產資料消費主體和農產品消費主體,這四類主體共同形成一條前后相繼的“供應鏈”。如何利用價格機制理順他們之間的關系,是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技術發明或農產品加工儲存的技術發明能否進入商業化使用階段的關鍵。政府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時,首先,應該了解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技術發明主體或農產品加工儲存的技術發明主體、農業生產資料生產企業和農業生產資料消費主體所在行業的平均利潤以及農產品消費主體的期望價格(這是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技術發明或農產品加工儲存的技術發明能否進入商業化階段的關鍵約束條件);其次,要了解農業生產資料生產技術發明或農產品加工儲存的技術發明主體、農業生產資料生產企業和農業生產資料消費主體的生產成本及其相互關系;最后,在農產品消費主體的預期價格一定的情況下,通過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協調上述供應鏈中前三類主體之間的關系,在保證他們獲得行業平均利潤的基礎上,最終農產品的價格能低于農產品消費主體的價格預期;或者是在保證前三類主體獲取行業平均利潤的基礎上,按他們之間正常關系形成的最終農產品價格與其消費主體預期價格的偏差,給予消費主體一定的補貼,形成最終農產品的均衡價格。
作者:盧東寧工作單位:延安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公司清明節活動總結2篇
- 下一篇: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