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城鎮化建設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3 02:14:00

導語:農村城鎮化建設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城鎮化建設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農村城鎮化在給農村經濟帶來繁榮和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問題。伴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城鎮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必須引起重視.本文針對目前農村城鎮化建設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了農村城鎮化建設環境優化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環境污染環境優化對策

農村城鎮化,是指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的同時,參照城市先進的經濟技術社會標準,在我國廣大農村建設中小城鎮。它具體包括農業人口逐漸向非農業人口轉移,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向第二、三產業,多數居民要轉到統一規劃布局的小城鎮之中。農村城鎮化作為現代經濟活動的載體,對經濟發展的服務、導向、拉動作用是農村所不可比的,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本國的城鎮化建設,現代化社會亦把城鎮化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鑒于此,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各地政府就逐步加大了當地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力度,使得過去一度發展停滯的小城鎮建設日趨活躍,到目前為止,全國的小城鎮建設已經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不可否認。農村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極大地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但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問題,在農村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人們更注重直接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伴隨著城鎮化建設而帶來的環境問題也以驚人的速度擺到了國人的面前。不少小城鎮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嚴重,垃圾圍城現象普遍存在,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日益加重,影響了農村城鎮化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對農村城鎮化建設中的環境問題不予以足夠重視,就會與農村城鎮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背離,為此必須在借鑒世界各國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探索解決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的新途徑,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本文將主要從環境保護角度來探討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環境優化的對策方法。

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加強環保意識

人是城鎮生態環境系統的主體,是城鎮生態環境的設計者、建設者和管理者。人的行為對城鎮功能的好壞起著支配作用。當今許多城鎮問題都是由于人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導致的,因此必須從普及和提高意識著手。目前由于技術的進步和人類作用的加強,存在著過分強調人的主觀性的思想,片面地按照人類需求來改造環境,與自然對抗,違背自然規律,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歷史的經驗向我們警示,不能無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人和自然之間應當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農村城鎮化建設應該體現生物圈和技術圈協調,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二、制定城鎮環境建設規劃,實現農村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

城鎮是一個多功能、多層次的生態系統,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如果只注重經濟功能,忽視城市的環境功能,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在實踐中人們對城鎮生態系統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以及局限于眼前利益的行為,是造成城鎮環境破壞和污染的根源,因此必須掌握城鎮環境和生態的特點及規律,搞好近期和長遠城鎮環境建設規劃,特別應做到保護和節約水資源,防治城鎮水源污染。嚴禁在城鎮市區建設污染水源的工程項目。改變城鎮能源結構,合理利用能源,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對城鎮生活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盡可能使其資源化加以利用。只有科學的規劃和管理,才能實踐城鎮環境的優化。

三、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財力保障機制,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小城鎮是以上繳財政收入為主,自身不是一級獨立財政,無法把必要的正當的環境投入列入財政預算和計劃中實施。加上小城鎮自身財力不足,除了各項財政支出外,難于支持一般的環境保護工程的資金需要,所以,小城鎮應當把環境保護目標納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搞好綜合平衡,加強對環境項目的財政傾斜和信貸投資,創建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小城鎮,用足用好按規定籌集的環保費用,根據“污染者負責、開發者保護”的原則解決環境優化問題。政府著力加強城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險廢物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保障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正常運行。四、強化政府對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環境管理

政府在協調農村城鎮化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把環境保護提到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中來,各級政府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把握城鎮發展規律,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落實環境質量領導負責制,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具體措施是:(1)提高環境保護司法的能力,改變目前環境保護制度在農村執行率低下的局面;(2)改排污濃度限定為總量限定,以實現從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的轉變,以及生產末端治理到生產過程治理的轉變;(3)提高排污收費的標準,促進企業治理污染;(4)形成可再生資源利用補償費,促進企業節約利用資源,并利用資源補償費扶持可再生資源的培育;(5)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統計和檢測體系,為農村環境管理提供堅實的基礎;(6)在科研資源配置上向研究、開發和推行有利于環境和資源保護的應用技術上傾斜;(7)從稅收、信貸等方面對環保企業的發展給予有力的扶持。

五、協調農村持續發展的三大目標關系,實現城鎮環境優化

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我國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有三個:一是產量目標,二是收入目標,三是環境目標。農村城鎮化能否實現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影響因素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狀況,如果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建立在農業健康發展基礎上的農村城鎮化也就不可能實現持續發展。所以維持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村城鎮化推進的一個重要目標。

然而上述三個目標是對立統一關系,實現產量目標和收入目標就有可能損害自然生態環境,同時農村城鎮化推進也有可能對農村環境造成損傷。但在可持續發展的大目標下,任何目標之間的沖突應該依照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加以處理。比如實現產量目標和收入目標對環境目標不利時,則前兩個目標應服從于環境目標。當然服從環境目標并不絕對意味著縮減生產和減少收入,服從于環境目標的實質在于通過調整生產技術模式,發展生態技術,使其增加生產和收入,推進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持續性融合在一起。

六、發展循環經濟,保護農村城鎮化建設環境

循環經濟是“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反饋方式的經濟增長過程,能夠實現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和減量排放,有利于農村城鎮的環境保護。一是大力推行環境無害化技術,比如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清潔生產技術在環境無害化技術體系中屬于核心地位,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形式。二是調整鄉鎮企業生產布局,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按工業生態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念,圍繞主導產業,聚集資源循環利用的企業共生組合,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高效型、生產環保型的生態工業園區。這種模式要求改變傳統的區域工業布局,圍繞主導產業的生產企業,配置一些能利用該企業排放物的其他企業,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企業共生組合。三是加快城鎮垃圾處理產業化,加強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垃圾收集、分類、運輸和加工的專業化協作、企業化經營。農業為工業可提供原料,工業企業產生的廢物經過加工處理返回到農業,從而形成工農業相互促進的物質和能量循環。

參考文獻:

[1]楊士弘:城市生態環境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2]徐秀英沈月琴:農村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生態經濟,1998(5):12

[3]陳耀幫:可持續發展戰略讀本[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4]馮海發:農村城鎮化發展探索[J].新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