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苗錢利率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2 05:04:00
導語:宋代青苗錢利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青苗法是王安石變法中的一項重要立法。許多學者認為,青苗錢年利率為40%,這是對青苗法的誤解。青苗法又稱“出息二分之法”,青苗錢法定年利率20%,是宋人的共識,其證據比比皆是。
關鍵詞:青苗法借貸利率二分
青苗法是王安石變法中的一項重要立法。鄧廣銘先生在《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一書中認為,在王安石推行的諸種新法當中,“受到守舊派人物攻擊最猛烈,進行攻擊的人數最多,次數也最多的,莫過于青苗法了。”關于宋代青苗法的利弊功過,學術界至今有分歧,20世紀90年代前后還進行過針鋒相對的爭論①。不過,對于青苗法賒貸的法定利率為40%的問題,爭論各方無大分歧。否定青苗法者認為不少地方的實際利率要高于40%,達60%甚至1倍,而肯定者認為高于40%屬個別違法現象,40%是利率上限。
漆俠先生在1959年初版、此后多次再版的《王安石變法》一書中,明確提出青苗錢的利率為40%。他認為:青苗錢借貸一年進行兩次,“一次在正月三十日以前,稱作;‘夏料’,一次在五月三十日以前,稱作‘秋料’。隨夏秋二稅繳納貸款,即在五月、十月以前。”歸還時“在原額外繳納20%的利息”,因“一年兩次貸款,故年利率實際上是40%?!逼嵯壬倪@一推論影響極大,青苗錢法定利率40%,幾乎成為學術界沒有異議的定見。本人認為:青苗錢的法定利率不是40%,而是20%。
青苗錢年利率40%,是韓琦首先提出的?,F存熙寧二年(1060)九月頒布青苗法條文,未明載青苗錢的利率,只說“仍以見錢,依陜西青苗錢例,愿預借者給之,隨稅輸納斛斗,半為夏料,半為秋料。內有請本色或納時價貴愿納錢者,皆許從便?!雹谠谇嗝绶C布前,蘇轍“自大名府推官上書召對”,曾參與青苗法的審核。他對王安石說“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非為利。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非理費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違限。如此則州縣不勝煩矣。”蘇轍明確反對青苗法,認為原來的常平倉法“見在而患不修,公誠舉而行之,劉晏之功可立俟也?!蓖醢彩犃颂K轍的話,曾“逾月不言青苗”③。蘇轍言“出息二分”,而不言半年或一料出息二分,表明他理解上述青苗條例為年利率二分,或青苗條例明載年取息二分,而現存史料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對青苗法持否定觀點的,主要有季平《論司馬光反對青苗法》,載《西南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第4期。顧全芳:《青苗法研究》,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5期;《青苗法與反對派》,載《山東社會科學》1990年第5期。持肯定觀點的,主要有漆俠、郭東旭《關于王安石變法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4期。李華瑞:《關于〈青苗法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對青苗法持折中觀點的,有方志遠《關于青苗法的推行及其社會效果》,載《南開大學學報》1988年第6期。另外,在眾多研究王安石變法的論著中,不少涉及青苗法,此不贅述。
②《宋史》卷176《常平》,第4279頁?!段墨I通考》卷21《市糴考二》,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08頁。
③《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之一七,熙寧二年九月四日,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4854頁。
青苗法頒布不久,翰林學士司馬光、范鎮、右正方李常、孫覺、侍御史知雜事陳襄及判大名府韓琦、知青州歐陽等眾臣均上疏反對。韓琦是前朝重臣,其奏疏影響最大。制置三司條例司對反對觀點逐條進行分析,“使知法意”,對韓琦所言王廣廉在河北“每借一千,令納一千三百,則是官放息錢,與初詔抑兼并、濟用乏之意,絕相違戾”①的言論,進行了專門批駁。制置三司條例司言:
言者謂:“元敕云:‘公家無所利其入’。今河北提舉官乃令出息三分,失信於百姓。”本司今按:《周禮》泉府之官,乃云貸者取息有至二十而五,凡國家之財用取具焉。今常平新法,豫給青苗錢,但約熟時酌中物價。熟時物貴,即許量減市價納錢。既言量減市價納錢,即是未定合納實數,故河北約束州縣納錢不得過三分。京西、陜西等路大抵不過二分而已,凡此,蓋謂量著時價指揮未有約定實數,恐納時倍貴,州縣量減錢不多,致虧損百姓,即非法外擅為侵刻也。就諸路所約,唯河北最多,然云不過三分,即非定取三分之息。若物價低平,即有當納本色,不收其息,或止取一二分息時。多少相補,比《周禮》貸民取息,立定分數,已不為多。近又令預給價錢,若遇物價極貴,亦不得過二分。既比《周禮》所取尤少,于元條欲廣儲蓄、量減時價指揮不相違戾,固無失信之理。②
王安石推崇《周禮》,其改革法規均從《周禮》找出理論依據。《周禮》官府賒貸年利率為10%以上,最高不超過25%,宋人一般認為《周禮》借貸利率為20%。制置三司條例司將青苗錢利率與《周禮》相比,指出青苗錢利率為二分。只有當此利率為年利率時,二者才有可比性,“比《周禮》所取尤少”才能成立。如二分是青苗錢半年利率,不可能進行這樣的比較。
青苗法借貸的主要是錢,歸還時隨二稅還納,要將糧斛換算成錢,換算價的高低會影響利率。河北提舉常平官王廣廉令出息“不得過三分”,并不是把三分作為取息的標準,而是防止還納時物價貴,借貸者如仍按借貸換算價繳納本色糧斛,實際利率會提高,故設此上限以防止百姓虧損。青苗法規定,民戶借貸錢貫,夏秋隨稅還納糧斛,還納時“取當年以前十年內逐色斛斗、一年豐熟時最低實直價例,立定預支,召人戶情愿?!雹燮浜x是:假如10年有3年豐年(其余年份為平年或欠年),每年最低糧價為石850、800、750文,則取800文為率,此即為“熟時酌中物價”。百姓借貸一貫,按800文計,相當于借貸糧斛1.25石。利率二分,本息共1.5石,即還納1.5石糧斛,或相當于1.5石糧斛即1200文現錢。如還款時糧價高于借貸時的換算價,石為千錢,則1.5石糧斛相當于1500文,遠遠高于借貸千錢本息1200文的標準。在這種情況,“許量減市價納錢”,即將每石千錢的時價適當降低,作為錢糧換算的新標準。利率最高不得過三分,則可把換算價比市價降80文,為每石920文,所借千錢換算為1.11石,加上二分利息,則為1.30石,即繳納1.3石糧斛,而不用繳納1.5石。如還款時糧價低于換算價,則仍按換算價還納錢谷。
青黃不接時糧價較高,借貸現錢不按當時市價折算利息,而按豐熟年份中價折算,既可防止官府的賒貸本錢流失,又使百姓不致過多虧損。例如:借貸時糧價石千錢,按糧斛計算,本息應為1.2石,收成時糧價低,如石800文,則1.2石僅為錢960文,有損于官,故官府以豐年中價將糧斛斗換算成錢,令民戶以錢計算還納,本息1.5石。青苗法還規定,“其愿請斛斗者,即以時價估作錢數支給,即不得虧損官本,卻依見錢紐斛斗送納。”④即借貸糧斛者依時價折算現錢,還貸時如歸還糧斛,則依所借錢額折算,還本付息??梢?,除了收成時市價低于借貸換算價(因換算價以豐年中價折算,故低于換算價的年份很少),不論借貸的是錢還是糧,也不論還納的是錢還是糧,以錢為本的換算方式可保證國家獲取不低于20%的收益。
河北最高取息不得過三分的規定,很快得到糾正,不管繳納時糧價有多高,均不再折算,借貸者只須按20%的利率繳納現錢,還本付息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之一九,熙寧三年二月一日,第4855頁。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卷111,韓琦:《上神宗乞罷青苗及諸路提舉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8頁。
②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卷111,韓琦:《上神宗乞罷青苗及諸路提舉官》,第1208頁。參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之一九,熙寧三年二月一日,第4855頁。
③《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之一七,熙寧二年九月四日,第4854頁。
④《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之一七,熙寧二年九月四日,第4854頁。
韓琦針對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條析,上疏進行了再反駁。在此奏疏中,韓琦不再提河北利率三分的事,可見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條析有道理,且已得到糾正。許多研究者至今仍以河北三分息之說為依據,認為青苗法年利率為60%的現象普遍存在,似乎缺少韓琦正面事實、修正觀點的勇氣。韓琦說:
今放青苗錢,凡春貸十千,半年之內,便令納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歲終又令納利二千,則是貸萬錢者,不問遠近之地,歲令出息四千也。周禮至遠之地,止出息二千,今青苗取息,尚過周禮一倍,則制置司言“比周禮取息已不為多”,亦是欺罔圣德。①
仁宗嘉祜五年(1060)以前,陜西轉運使李參曾在陜西實施青苗法,方法是:“令自隱度谷麥之入,預貸以官錢,谷麥熟則償,謂之青苗錢?!雹谖鯇幎旰颖鞭D運司勾當公事王廣廉在河北試行陜西青苗法,“春散秋斂以便民,無抑配?!雹劭梢姡嗝绶ㄗ畛跏谴荷⑶飻浚荒陮嵤┮淮危斩窒ⅲ茨晗?0%。青苗錢主要來自各地的常平錢谷,而常平錢谷是賑災的專項資金,存放于各地州縣。實施青苗法后,常平錢谷如在春中全部發放,萬一遇到災荒,本地將無力賑救,故青苗條法頒布時改為一年分二批發放,使地方政府始終掌握部分常平錢谷,以備不時之需?!皸l例司言:‘青苗錢以半為夏料,半為秋料,使倉儲不空,以備非常。然今諸路農時早晚、夏秋所獲多少及民問所須緩急,所在不同,恐不可為一定之法。欲令有司因民緩急,量人為出,各隨其時,不拘以數?!t諸路轉運、開封府界提點、提舉常平倉司,約定歲散青苗錢可以實散若干數目聞奏?!雹茉趯嵤┣嗝绶ㄖ?,青苗錢定為正月和五月各發放一半,但不久即改為每次發放“不拘以數”,根據民間需要及還貸能力放貸。中國黃河、長江流域農作,多以夏收為“小季”,秋收為“大季”,農作物大部分在秋季收獲,故大部分民戶在春季青黃不接時借貸,秋后歸還,是符合農戶賒貸需要和青苗法條例的。
熙寧七年,負責制定青苗法條例的呂惠卿說:“‘常平錢谷,并于民闕乏時月作一料給散,陸田多處以二月、水田多處以三月為限。隨秋稅起催,限年終納足,人十二月不納者,依欠稅法。如蠶麥豐熟,許隨夏稅催納,毋得過半。限滿不足者,勿給后料。其依條倚閣者,不在此限。’從之?!雹菘梢姡嗝珏X谷多為一年發放一次,秋后還納,且可延至十二月,故二分之息為年利率,當無疑義。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青苗錢“取息二分”的史料有數百條,唯有韓琦此條明指半年取利二分,年利率40%,其它史料均只說取息二分,卻沒一條說是半年或每料二分。宋代大臣奏疏陳述一件重要的事,常常多次上疏,重復陳述,而韓琦此后再無年息四分的言論。本人認為,韓琦此說不符合青苗條例,所以無人沿襲他的說法。青苗法所言“半為夏料,半為秋料”,是把一次借貸分兩批發放,“取息二分”與一次借貸相對應,是年利率。韓琦把分兩批發放的一次性借貸當作二次借貸,對青苗法理解有誤。他很快就認識到這一點,此后不再重復此說。
韓琦所說青苗法利率40%的史料既為孤證,難以為憑,而主張青苗利率為40%的研究者引用的其它史料,同樣不支持韓琦的論斷?,F對相關史料摭其要者略作分析。
一、《宋史紀事本末》卷37《王安石變法》載:“京東轉運使王廣康淵言:‘春事既興,而民苦乏,兼并之家得以乘急要利。乞留本道錢帛五十萬,貸之貧民,歲可獲息二十五萬?!瘡闹?。
此史料被用作青苗錢利率高于40%的證據。實際上,此條史料說的是和買紬絹,與青苗錢利率毫不相干。“熙寧三年,御史程顥言:‘京東轉運司和買紬絹增數抑配,率千錢課絹一疋。其后,和買并稅絹,疋皆輸錢千五百?!薄端问贰贩Q王廣淵“假和買絹之名,配以錢而取其五分之息。”⑥和買絹取息五分,是將本應繳納一匹絹的價值折算成1500文錢所致,并不是規定年息50%,“五分之息”反映的是“折變”之弊,而非青苗錢利率?!端问芳o事本末》將此條系于青苗法中,是該書作者陳邦瞻將王廣淵與王廣廉混淆,把發生在熙寧三年的王廣淵和買紬絹事系于頒布青苗法的熙寧二年,且言“其事與青苗法合,安石始以為可用,召廣淵至京師?!睂嶋H上,“與安石意合”且被召至京師的是河北轉運司勾當公事王廣廉,故此條史料不能說明青苗法的利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之二六,熙寧三年三月四日,第4859頁。
②《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74,嘉祐五年四月庚午,中華書局1985年點校本,第4204頁。
③《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之一七,熙寧二年九月四日,第4854頁。
④《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10,熙寧三年四月乙酉,中華書局1985年點校本,第5114頁。
⑤《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55,熙寧七年八月壬午,中華書局1985年點校本,第6238頁。
⑥《宋史》卷175《食貸上四·布帛》,第4233頁。
二、左司諫王嚴叟反對青苗法很堅決,他說:
又說者曰二分之息甚輕耳,曾不知官緡不可坐而得也。凡當請時,保長之籍姓名也,甲頭之團甲也,書手之點等第也,其城郭之往來也,其門戶之經由也,其主庫者之出納也,皆人情之所不能盡禁者也。鈔引也,頭子錢也,公而不可無者也,通而會之,不知幾分息也。復自起催,則吏在門矣。數數飲食之、賂遺之,而茍以免追呼,積日累久,又不知幾分之息也。又有違期而必至于追呼者,追呼既至而必鞭撻者,鞭撻既已而必荷校者,要其所耗,又不知幾分之息也。①
在此奏疏中,王嚴叟把青苗法稱為“出息二分之法”。如果二分為半年利率,不可能進行如此概括,且不應說此利率“甚輕”。宋代關于青苗利率二分的史料極多,按習慣,如不特意說明,取息二分是年利率,而非半年或一料利率。王嚴叟在批駁“二分之息甚輕”的觀點時,閉口不言二分息是半年息,是因為將“二分之法”看作年息,不會產生異議,不須特別說明。青苗錢名為二分息,實際因應付官吏催納等額外開支,要遠遠高于二分。他否定青苗法,不是因為取息二分重,而是官府經營賒貸存在其他種種弊端??梢?,王嚴叟并不否定取息二分是低利率。
三、熙寧九年,判應天府張方平“舉應天府為例”,論民戶稅賦納錢之弊:“今乃歲納役錢七萬五千,散青苗錢八萬三千六百余貫,計息錢一萬六千六百有零貫。此乃歲輸實錢九萬二千余貫。每年兩限,家至戶到,科校督迫,無有巳時。”②
免役錢和青苗息錢分夏秋兩次催納,其中青苗錢一年發放8.36萬貫,息錢1.66萬貫,利率恰為二分。顧全芳在引用此段文字后說:“一年一次發放青苗錢,當年還本付息,而利率,則是百分之四十即二分之息?!鄙鲜鍪妨厦鬏d青苗息錢是應天府一年收入,不知顧全芳先生緣何將二分之息當作半年收入,而將年利率定為40%。
四、司馬光論青苗法之弊的奏疏很多,其中一段多被研究者引用,而對青苗法持肯定觀點的則多回避此段史料。熙寧四年正月司馬光云:
準提舉陜西常平廣惠倉司牒云云,右謹具如前。本司勘會朝廷元散青苗錢指揮,取利不得過二分。今來提舉常平廣惠倉司乃依見今饑饉之歲在市貴價,將本倉陳次斛斗紐作見錢,支散與人,又豫定將來粟麥之價,粟每斗二十五文足,小麥每斗四十文足。本司看詳,向去夏秋,五谷有豐有儉,其谷麥之價固難豫定。今將陳色白米每斗紐作見錢七十五文,若折計作小麥價錢支俵,每斗四十文,共折計得小麥一斗八升七合半。則是貧民于正二月間請得陳色白米一石,卻將來納著新好小麥一石八斗七升五合。若折計作粟錢支俵,每斗二十五文足計支,則一斗白米價錢七十五文足,共折得粟三斗。則是貧民闕乏之時,只請得陳色白米一石,卻將來共納著新粟三石.若只送納見錢,即又須賤糶斛斗,以償官中本利,使貧下之民寒耕熱耘,竭盡心力,所收斛斗于正稅之外,更以巧法取之至盡。不問歲豐歲儉,常受饑寒,顯見所散青苗錢大為民害。③
首先,司馬光肯定了青苗錢法定利率“不得過二分”。借貸者只需按二分息還納一次,而非按四分息歸還二次。如歸還兩次,應為夏納“新好小麥一石八斗七升五合”,至秋再納“新粟三石”。司馬光明言或納小麥,或納新粟,則青苗法“不得過二分”為年利率可知。其次,常平倉糧斛多為陳糧,正二月間年尚無新糧上市,常平倉支散“陳色白米”,令將來還納新糧,當屬正常,貸陳納新并非苛政。第三,在出產稻米很少的陜西,又逢“饑饉之歲”,把陳次白米價定為每斗七十五文,并未把米價高估。夏秋豐熟時新麥新粟價遠遠低于正二月的陳次白米,是符合實際的。按中國北方習慣,與麥價基本對等的是谷價而非米價,如出米率按65%計算,一石白米相當于1.54石谷,加上20%的利息,秋后應還納1.85石谷,因此,“正二月間請得陳色白米一石,卻將來納著新好小麥一石八斗七升五合”,也非苛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76,元祜元年四月乙卯,中華書局l992年點校本,第9132頁。
②張方平:《樂全集》卷26《論率錢募役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77,熙寧九年九月辛巳,中華書局1986年點校本,第6789頁。
③司馬光:《司馬光奏議》卷29《奏為乞不將米折青苗錢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8頁。
不合理之處有二:其一,陜西出產稻米極少,而常平倉賒貸白米,令民戶有折納之弊。我認為,熙寧三年,陜西長安、同、華等八州郡“秋旱特甚”,出現了大批流民,政府早在熙寧三年八月就“令出常平倉粟,減價以利貧民”①,至熙寧四年正月發放青苗錢時,常平倉麥粟已糶賣磬盡,故賒貸的白米多非本地所產,其來源應為過去從市場糴買,或從其他州郡調配。常平倉存儲和放貸的多是本地所產糧斛,但因麥不便儲存,所以秋成豐熟、糧價低賤時稻米是常平倉和糴的首選。陜西受災州郡賒貸價高的白米,令還納麥粟,當屬特例。其二,按青苗法,借貸錢谷按豐中價換算,故所定麥粟價較低。司馬光正月上疏,夏秋豐欠難料,用此低價折納,有可能加重民戶利率負擔。不過,青苗法又規定可還納現錢,白米石七十五文,加上二分利息,借貸一石,秋后還納90文現錢也可。如麥粟價高,借貸者可賣麥粟還錢,則可減少利率負擔。司馬光既反對提舉常平司定出的換算價,又說“若只送納見錢,即又須賤糶斛斗,以償官中本利”。既然夏秋“谷麥之價固難豫定”,何言“須賤糶斛斗”?如果麥粟價賤,必是豐熟,借貸者加倍還納所貸白米,按所借米價折算,當仍在20%利率之內。如糧價高,則可賣糧還錢?;蚯肥瘴宸忠陨希杏幸虚w之制,延至來年夏秋還納本息。司馬光一直對青苗法持徹底否定態度,認為不應放代取息,有把青苗法弊端夸大之嫌。
反對青苗法者認為,青苗法在民戶稅賦已重的情況下,又增加一重稅賦,“則人戶不易”。王安石反駁說:農民在“缺乏之時,不免私家取債,出息常至一倍,此所以貧者愈困也。今貸與常平本錢,迺濟其艱急。又止令約熟時中價,納斛斗時物價貴,然后令納見錢。比元本不得過二分,即是免于兼并之家舉一倍之息,民戶有何不易?”②宋人常常把青苗法二分息與民間借貸一倍之息對比,既然一倍之息是年利率,則與之相對應的二分息也是年利率,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認為王安石的言論不足以讓人信服,那么,眾多反對青苗法臣僚的言論,也一致認為青苗法法定利率為二分。如:
熙寧三年五月,知青州歐陽修上疏說:“田野之民蠢然,固不知《周官》泉府為何物,但見官中放債,每錢一百文要二十文利爾。是以申告雖煩,而莫能論也。臣以謂等是取利,不許取三分,而許取二分,此孟子所謂以五十步笑百步者。以臣愚見,必欲使天下曉然知取利非朝廷本意,則乞除去二分之息,但令只納元數本錢,如此,始是不取利矣。”③元祐元年八月,蘇軾反對恢復青苗法時說:“今者已行常平糶糴之法,惠民之外,官亦稍利,如此足矣,何用二分之息,以賈無窮之怨?”④司馬光說:“自今后,其常平倉錢谷只令州縣依舊法趁時糴糶,其青苗錢更不支依,所有舊欠二分之息,盡皆除放?!雹菽纤纬鯒顣r說:“青苗取息雖不多,然歲散萬緡,則奪民二千緡入官?!雹尥跷啾容^朱熹在乾道四年(1168)創立的社倉與王安石青苗法的區別時說:“若夫二分之法與青苗異者,葢荊舒托濟人之名,罔其利以供上之用,朱先生因濟人之實,儲其利以復為民水旱之防,心之所發,惠之所及,何啻霄壤?!雹呱鐐}春貸秋斂,與青苗法皆是“二分之法”即年利率二分。王栢認為青苗法取利以“供上之用”,社倉則取利以濟民之困,這使二者有天壤之別。類似史料尚有許多,不再枚舉??梢?,從青苗法推行直至南宋,除韓琦說過一次利率四分外,青苗錢利率二分,乃是宋人的共識。
①《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14,熙寧三年八月丙寅,中華書局1986年點校本,第5602頁。
②《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之二三,熙寧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第4856頁。
③《歐陽修全集》卷114《言青苗錢第一札子》,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731頁。
④《蘇軾文集》卷27《乞不給青苗錢斛狀》,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85頁。
⑤《司馬光奏議》卷39《乞罷散青苗錢白札子》,第430頁。
⑥楊時:《龜山先生語錄》卷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⑦王栢:《魯齋集》卷7《社倉利害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季平先生說:“近世各國,農業金融貸款,一般年利僅為一分左右。”“青苗法實行年利四分,當然是古今政府貸款與民的高額利率?!辈还芸隙ㄇ嗝绶ㄕ撜呷绾螢榍嗝绶ㄞq解,也不論青苗法40%的年利率如何低于私人借貸的“倍稱之息”,如果政府貸款利率確為40%,屬高額利率是不可否認的。對大部分農戶而言,這樣的利率即使當代農戶也難以承受。熙寧五年,王安石推行易市法,將錢貫賒貸給城市工商戶作為商業營運的本錢,尚規定“若半年納,出息一分,一年納即出息二分”①,而貸款給農民卻收四分息,這在以重農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社會里,是不可思議的。同時,市易法規定,市易錢如有剩余,可賒貸給鄉村。青苗法規定,青苗錢有剩余,可賒貸給城郭。同是政府貸款,如果市易錢利率二分,青苗錢四分,人們自然都借貸市易錢,青苗法就無法推行了,宋代臣僚必定會因此議論紛紛。但自市易法推行后,反對青苗法、市易法者的言論、奏疏連篇累牘,競無一人將青苗錢利率與市易錢利率比較,這也是不可思議的。合理的解釋是:二者利率相同,均為二分,故無進行比較的意義。
青苗錢利率是評價青苗法的重要依據??隙ㄅc否定青苗法的當代研究者圍繞40%的法定利率是高還是低、實際利率是高于40%還是低于40%打了多年筆墨官司,卻始終在為一個并不存在的歷史事實爭論。本文不涉及青苗法的評價問題,愿此文能使有關問題的爭鳴建立在更加科學、嚴謹的學術研究基礎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會要輯稿》食貨三七之一五,第5455頁。
- 上一篇:煙花爆竹聯合執法檢查的工作方案
- 下一篇:煙花爆竹運輸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