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部署與策略

時間:2022-05-11 02:41:00

導語:農業發展部署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發展部署與策略

面對世界農業出現的增長減慢和資源破壞,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便開始尋找傳統農業的各種替代模式.自美國最先提出“持續農業”以后,目前“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代農業與農村發展的一種戰略.南陽市是河南省重要的農業基地之一.在漫長的輝煌歷程中,它不僅用占15.9%的土地供養著占11.6%的人口[1],而且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和輕工原料.但這種傳統農業的持久穩定狀態卻受到系統內部人口過快增長和系統外部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雙重沖擊.人地矛盾越來越尖銳,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糧食生產當家的生產格局限制了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建立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實現農業在新形勢下的可持續發展,使當地農村經濟步入健康發展之路和數百萬農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南陽有幸被列入《中國21世紀議程》示范區,這使古城南陽在可持續發展中先行一步,擺脫傳統的發展模式,使農業走上快速發展道路.

1南陽市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現狀

農業生產是生物環境和社會生產勞動相互交織、綜合作用的結果,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構成農業生產活動的客觀物質基礎,決定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和基本道路的選擇.

1.1農業自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南陽市位于我國南北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14.5~15.8℃,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活動積溫為4688~5125℃[2],滿足一年兩熟制作物生長發育的要求.地形地貌多樣,氣候立體垂直分布差異明顯.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除了玉米、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外,還有黃豆、綠豆等較高經濟價值的的小雜糧品種分布;蔬菜品種為大陸菜種;油菜、棉花、煙葉、花生、辣椒等經濟作物具有較強的資源和品種優勢;中藥品種,五味子、丹參、石、杜仲、麝香等有一定的聲譽;林木資源豐富,材樹種有近350種,如華山松、紅豆杉、黃檀、水曲柳等.現有水庫、塘堰等水利工程的蓄水量已達24.4億立方米.

1.2社會經濟實力相對薄弱,資金、技術和人才缺乏南陽市工業起步較晚,雖然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初具規模,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許多企業面臨困境.鄉鎮企業在較低的起點上雖然有了較快的發展,但由于經營分散、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不高,使鄉鎮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有限.農民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于當前生活消費和修房建屋,再生產能力不足.財政收入仍然農業財政.工業和城市發展依靠農業積累資金,極有限的資金反哺農業.

1.3農業基礎脆弱,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生產責任制后,原有的農業水利設施無人負責,年久失修,大量被限制毀損.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僅占總耕地面積的44%,農業生產受制于天的問題沒有根本改變,且澇、風、雹等各種自然災害發生也較頻繁.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農業生產以人畜為動力.手工操作為主,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農業資源的優勢沒有發揮,農業生產機構和布局還不盡合理.耕地的大量減少,人口的增長過快.農業生態環境,仍然處于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態,特別是水質的污染日趨嚴重.還有些山區、庫區,農業生產落后,在正常年景僅僅解決溫飽問題.以上存在的問題,有些有長期積累下來的,也有些是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以后新出現的.

1.4人口劇增,人均資源占有量銳減由于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有限的農業資源負荷不斷加大.1993年到2003年間,全市人口由890.8萬增加到1014.4萬,2010年全市人口達到1160萬,耕地面積由1983年的91.4萬公頃,到2010年減少到82.5萬公頃,人均占有量下降到0.07公頃.人口的劇增,糧食消耗量的增加和污染的加劇,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加重了資源的衰減.

1.5農業資源浪費嚴重由于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有些地方搞掠奪式經營,毀林開荒造地,陡坡開荒,毀壞植被及過量開采,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面積的25.7%;同時,由于受農業投入和技術水平的限制,耕地機耕深翻率低,土壤耕層變淺,偏施化肥,忽視有機肥的施入,土壤有機含量降低,土地退化趨勢加快.

2南陽市農業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

農業生產的發展,既要遵循自然規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以當地資源為依托,發揮地區優勢;又要服從經濟規律的要求,是新農業生產產業化.長期以來,由于片面追求經濟目標,而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無情破壞正在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持續農業是人類在反省了幾千年來與自然不能和諧相處的沉重教訓后所提出的發展戰略[3].農業生產增長源來自于人的勞動、自然資源、資本和科學技術四個方面.自然資源是固定有限度,資源利用量的擴張提供的增長潛力也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在于改變勞動、資金和技術與資源的投入組合.在資源量一定的情況下,依靠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增加資本、勞動的投入、實現對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從而創造出農業生產不斷增長的無限源泉.自然資源是生產增長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在自然資源中,除恒定資源外,再生性資源會因為過度開發利用而喪失再生性,非再生性資源也會因為利用而耗盡,農業資源基礎并不是永恒的.如果農業的資源日益枯竭脆弱,那么再先進的技術也不能保證農業的持續增長.農業持續發展除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外,關鍵還要正確處理“吃飯”、“增收”和“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滿足當前的生活和實現農民致富的同時,為未來的發展儲備經濟實力和資源基礎.按照持續農業的基本準則,南陽市農業發展首先應遵循公平原則[4],持續發展涉及當前利益和未來利益之間的關系,用犧牲當前生產的辦法儲備資源和利用破壞資源的辦法求發展都是錯誤的,南陽市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是消除貧困,因為貧困是破壞資源的根源.其次注意維持農業生產系統的回復力,農業生產極易受到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沖擊,缺乏回復力的農業生產系統就會陷入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維護南陽市農業產系統的回復力,就應該改變目前對林地的濫伐和對耕地超負荷利用的生產方式,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維護和改良,改善農業自然生態環境,同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增強農業生產系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第三,注意資源使用的有效性,按照對永恒資源應當充分利用,再生資源應當永續利用,非再生資源應當節約利用的原則,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防止“竭澤而漁”或資源閑置的情況.

3南陽市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3.1增加物質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達到對各種資源的充分利用第一,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嚴格控制占用耕地.全市尚有荒地、荒坡、荒灘近500畝,沒有得到利用,就是已利用的農田、林田和水面也不盡合理、經營粗放,生產力很低,故應大力推進土地建設,增強土地肥力,提高土地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第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抗御災害的能力.第三,農電建設今后隨著農村經濟的繁榮,必將對電有更大的需求.要繼續改善農村用電設備,提高農村用電水平.第四,采用多種途徑引進和培養人才.努力調動本地科技人人員積極性,在鼓勵他們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同時,因地制宜地引進和推廣外地的優良品種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第五,南陽市是一個勞動力和其他資源較富裕的地區,在努力發展本地產業的同時,還要積極組織剩余勞動力和一些不能就地加工的原料輸出,換回經濟收入,防止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3.2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5].目前,南陽市以圍繞農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林業、牧業、漁業、綠色食品、能源綜合開發等生態農業工程建設已經啟動,且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生態農業作為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模式,正輻射帶動和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地方.在繼續搞好原有生態農業工程的基礎上重點做好;一是唐河、白河沿岸地區養雞———養豬———水產循環養殖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二是發展畜牧業,形成農牧復合生態良性循環,合理開發、利作飼草飼料資源,搞好秸稈氨化、過腹還田,提倡人工種草和平原區糧、經、草三元種植.三是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立體農業.

3.3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資源的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的地區專業化,如鄧州市和唐河縣的糧食生產,臥龍區、宛城區、新野縣的棉花生產,桐柏縣、西峽縣、內鄉縣和南召縣的山區部分發展食用菌的生產,鄧州市的煙葉生產等.此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當地特色資源,發展名特產品,形成地方優勢拳頭度.

3.4突破地域封閉狀態,建立開放的區域經濟系統,使資源的利用結果轉化為市場的有效供給區域農業生產封閉的自我循環始終是沒有生命力的[6].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必須加入到國內和國際的大循環,才能在各地區之間取長補短,更好地發揮優勢.要狠抓南陽黃牛系列,蠶桑生產系列以及以香菇為龍頭的食用菌的系列開發,使這些產品走出國門,提高出口創匯能力.第二,加強農、工、商之間的橫向聯系,解決農村買難賣難的問題,促進農產品的商品化.第三,利用該區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如武侯祠、醫圣祠,桐柏的太白頂、水簾洞和桃花洞,內鄉的寶天曼、縣衙,淅川的香煙寺等),用投資少見效快的旅游業帶動區域內商貿活動的開展和與外界文化信息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