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發展國內外先進經驗對比思索
時間:2022-05-27 11:04:00
導語:都市農業發展國內外先進經驗對比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都市農業是一個綜合性地域經濟的概念,強調對大都市的保障功能和服務功能,是都市化地區周邊與間隙地帶的農業。它依托城市、服務城市,其實質是生產力發展到較高水平時,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相結合,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城市化相融合,城鄉差別逐漸消滅過程中一種發達的農業形態。都市農業具有生產、生態、生活和示范與教育四大功能。
1不同國家發展都市農業的先進經驗比較
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趨于成熟,有不少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1.1美國都市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
美國的都市農業和傳統農業并沒有明顯的分界。近20年來,美國都市農業園區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占美國農業生產總面積的10%,農產品價值占農產品總價值的1/3以上。美國發展都市農業的主要經驗有:
(1)重視農業生物技術開發。過去20年,美國在開發農業生物技術方面的投入年均增幅15.5%,美國政府的專項撥款達35億美元。現代農業已成為美國高科技最重要的買主。農場主用計算機監測土壤的鹽分、酸堿度、溫度、成分等,識別雜草和病毒,從而準確采取有效措施。
(2)及時向農民提供農業信息服務。美國農業的商品率和出口比重大,使得它不但受到國內市場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國際市場的左右,離開了準確、及時、權威的市場信息,美國農業將無所適從。美國農業市場信息主要是由農業部市場營銷局與分布在各地的農產品市場報價員配合提供。為確保農民利益,美國國會要求農業部每個月都要對世界農產品的供求形勢進行一次預測。目前,借助電話線等方式使計算機聯網,農民在家里就可以獲得關于產品價格波動、品種改良、動植物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最新數據[1]。
(3)在家庭農場的組織形式下,都市農業專業化程度高。從20世紀50年代起,農場逐步從多種經營轉變為專業化經營,一般只經營一種產品。美國棉花農場專業化的比例為76.9%,大田作物農場為81.1%,果樹農場為96.3%,牛肉農場為87.9%,奶牛農場為84.2%。各類果品,特別是蘋果、柑橘、葡萄等大宗果品,基本上都是由專業化農場或公司生產經營的。有些農業公司已經列入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其生產專業化程度比之制造業大公司毫不遜色[2]。
(4)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為農業服務的組織主要有:各類大型生產資料公司;為農民提供信貸的銀行、信用社;農民自己組織的合作社、協會、農貿市場等。(5)農業生產模式種類繁多,如農場獨立經營、農場與公司聯合、農場與協會聯合、農場與合作社聯合等模式,體現了多形式、多層次、多類別、專業化、多元化的特點[3]。
1.2歐洲國家都市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
設施農業和“溫室革命”與完善的社會服務網絡相輔相成,使荷蘭成為世界農業強國。荷蘭是歐洲具有最發達都市農業的國家,其生產組織形式以家庭農場為主,家庭農場主要采用集約化設施農業。荷蘭人多地少,土地資源非常稀缺。在經濟利用土地的問題上,以花卉為代表的園藝業要優于一般的大田種植業,而溫室園藝業又優于露地園藝業。“較高的投入+更好的技術”是荷蘭農民從有限的土地上獲得巨大收益的“訣竅”。荷蘭溫室產業具有高度工業化的特征。由于擺脫了土地的約束和天氣的影響,溫室園藝產品可以按工業方式進行生產和管理,其種植過程可以按照特定的生產節拍和生產周期,在產后的包裝、銷售方面,也同工業生產如出一轍,真正成了“工廠化農業”。目前,荷蘭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僅次于美國和法國。多年來,荷蘭政府將農業定位為持續、獨立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創造出“三高一快”的奇跡:土地生產率高,每公頃2468美元;土地創匯率高,每平方米農用地出口額1.86美元;人均創匯率高,為14.06萬美元;出口增長快,1961~1999年農產品凈出口額增加了45倍[4]。
法國是高度城市化但農業又非常發達的國家,其都市農業的組織形式以中型家庭農場為主。在歐洲,法國是中小農場最多的國家。它充分利用歐共體的農業結構調整政策,扶持和發展各種農業協會組織,鼓勵農場間的土地合作,以擴大土地作業規模。在農場面積較小的地區,為解決土地過于分散的問題,政府提倡和鼓勵農民集體生產,出現了“農業土地組合”和“農業共同經營組合”等以土地合作為主的農村合作組織。法國巴黎大區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區,但農業也非常發達。巴黎大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生產以私人農場為主,種植業農場規模較大,一般有近幾百公頃;“菜籃子”產品的農場規模較小,一般為10hm2以下;農業的經濟效益較高。德國的市民農園是都市農業最早的生產組織形式。19世紀后半葉,德國正式建立“市民農園”體制,其主旨是從健康的理念出發,讓住在狹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近年來,建立市民農園的主旨轉向為市民體驗農家生活的機會,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園之樂。市民農園的土地主要來源于鎮縣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每一市民農園的規模約有2公頃,由大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團共同承租。目前,德國市民農園的產品總產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在德國,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參加1~3個合作社,各種合作社在區域范圍內成立聯社,并設立全國機構,代表農民在經濟、法律、稅收等方面的利益,負責設立合作組織基金,保持與政府及國內外農民合作組織的聯系,這種合作社保障了分散的市民農園在產、供、銷和技術方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荷蘭、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都從立法和政策上大力扶持都市農業發展。荷蘭政府為提高農民的教育水平,實施了“綠色證書”工程,并建立了國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德國1983年修訂了1919年有關市民農園的立法,規定所有都市都有義務將市民農園提供給市民,保證每10戶居民中就有一戶擁有市民農園。法國通過立法鼓勵農民長期出租土地,推動都市農業規模化經營,同時,提供一系列補助和減息貸款來扶持中等農場的發展。
1.3亞洲國家發展都市農業的先進經驗
日本的都市農業發展相對較晚,僅有30多年的時間,但其發展速度很快,成效顯著。日本是一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的島國,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城市迅猛擴張,城市周邊地區的地價不斷上漲。出于增值的目的,一些農戶不愿過早出賣自己的土地,于是可耕種的土地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內保留了下來。目前,日本的都市農業主要集中在東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三大都市圈內。按經營形態劃分,日本都市農業主要有以下8種形式:市民農園、銀發族農園(日本專為65歲以上的退休“銀發族”開辟)、農業公園、民宿農莊、觀光農業、農村留學、自然休養村、體驗農業。其經驗為:
(1)各級政府給予保護政策。日本各級地方政府是保護都市農業的主體。據統計,日本全國都、道、府、縣和市、村各級制定的振興都市農業的舉措(如低息融資、資助)不下258項。
(2)模式多樣,有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
(3)政府關注農業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除正規學校培養農業勞動者外,政府對初次從事都市農業的人們提供無息貸款資助其學習相關農業技術和經營方法。
(4)依靠合作經濟組織推廣、應用高科技,改造和提升農產品品質,進行市場銷售。
(5)通過有機農業向都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農產品。
(6)農業生產手段向全自動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發展,一年四季都可生產各種果菜,田間作業靠機器人控制,高科技應用廣泛[5]。
(7)都市農業“上天入地”,地下室和樓頂被充分利用。韓國的都市農業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后的“新農村運動”。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綠色觀光理念,作為自然導向型產業,綠色觀光農業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利用業余時間在農村體驗農林漁業的機會。韓國農業協會聯盟成立于1961年。在過去的50年中,韓國農協通過開展各種業務如銷售和供給業務、銀行和貸款業務、保險業務和咨詢服務等支持農業和農村的建設。農協根據農民的年齡結構和其種植的農產品種類建立農業協作小組,并為這些小組提供各種服務。為了提高農民的管理水平,韓國農協經常訪問農場,為農民排憂解難。農民可以通過撥打119咨詢服務熱線或通過計算機訪問韓國農協主頁尋求幫助。
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國家,幾乎沒有農村,農業在三大產業中所占比重極低(不到1%),所需食品90%從國外進口,其農業是典型的都市農業。新加坡都市農業主要是現代集約的農業科技園,它以追求高科技和高產值為目標。目前,新加坡建有6個農業科技園,占地15萬平方米,每個園內都有不同性質的作業,如豆芽農場、養雞場、牛羊場、胡姬花園、魚場、磨菇園和菜園等,每個小農場平均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這些農場應用最新、最適用的技術,以取得比常規農業系統更高的產量,比如新加坡著名的熱帶花卉———胡姬花(蘭花)、國花———卓錦萬代蘭、觀賞用的熱帶魚等,年出口值達6000~7000萬美元[6]。另外,新加坡利用科學技術公園的研究成果,大力發展高科技農業,比如采用細胞移植法培育花卉,使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二大剪枝胡姬出口國。新加坡向來進口蔬菜,目前農民已采用水栽法成功地栽種甜瓜、椰菜花等蔬菜,除供應本國外,還出口歐洲。
2我國發展都市農業的先進經驗比較
本文重點介紹北京、上海、武漢三個“國際現代都市農業試點示范城市”發展都市農業的先進經驗。
2.1北京發展都市農業的先進經驗
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型于一體,以高端、高效、高輻射為主要標志是北京都市農業的特點。北京的都市農業主要有四種類型:
(1)產業型都市農業。“十二五”期間,北京將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提高北京市的肉、蛋、魚、奶、果、菜的自給率、合格率和應急保障能力。
(2)示范型都市農業。北京海淀區錦繡大地農業觀光園、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是典型代表。這些農業園區集科研、科技示范、生產加工、營銷、推廣等功能于一體,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與國際接軌的特點。
(3)觀光型都市農業。其形式主要有:休閑農場、觀光農業園、農家樂、采摘園、特色農莊、垂釣漁場、高科技農業園等。
(4)文化創意型都市農業。即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創意為手段,以特色文化元素為切入點,積極開發以文化為吸引物多業態融合的產品,比如平谷的桃花宴、大興的千人餃子宴、密云的魚王美食節、通州的南瓜主題公園等[7]。可見,北京都市農業的主要功能不再是生產產品,而在于它的公益性。《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首次提出建設5個農業發展圈:
(1)城市發展圈:由城區和部分城近郊區組成。重點發展以城市綠地、園林景觀等為主要內容的景觀農業和會展農業。
(2)近郊農業發展圈:由六環路以內城鄉結合地區組成。重點發展園區農業、體驗農業、科普農業和精品農業。
(3)平原農業發展圈:由遠郊平原地區及淺山區組成。重點發展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大宗農產品生產和加工農業。
(4)山區生態涵養發展圈: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區組成。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
(5)環京外埠合作農業發展圈:由北京周邊津、冀部分地區組成。重點抓好安全生產基地建設和生態保護屏障建設。北京都市農業的發展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北京市農委出臺了《關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政策意見》,明確扶持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的建設;市林業局制定了《北京果品質量等級標準》,鼓勵農民建立有機果品生產基地;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編制《2006年農業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市農商行也制定了《“協會+農戶”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為農民提供資金支持;市財政每年安排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資金1.24億元,各區縣也陸續出臺了配套補貼辦法。
2.2上海發展都市農業的先進經驗
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將建設都市農業作為上海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目標,并確定重點打造“綠色、生態、裝備、服務”四大農業。上海大力開發和培育觀光旅游業,重點發展三個物流園區:外高橋物流園區、浦東空港物流園區、西北綜合物流園區。大力發展應用微生物產業,在食藥用菌生產和研發技術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工廠化、機械化和標準化生產。上海正在建立和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和本地產鮮活農產品最低保有量制度。據相關規劃,到2012年,上海本地豬肉、禽蛋、水產品的生產上市量要保持在全市消費量的25%至50%;鮮活度高、不耐儲運的綠葉菜和鮮奶的“本地保有”比例要更高。上海正在把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式結合起來,有序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組織的發展,都市農業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內在經營活力增強,其對城鄉人才的吸納能力也在加強。上海都市農業的產業鏈也在逐步延伸。上海支持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一批“田頭研究所”、“田頭培訓學校”、“田頭超市”等新型的服務機構相繼出現,互聯網、電話等直銷渠道減少了流通環節和流通成本,并逐步把提貨點布設到城市社區內[8]。
2.3武漢發展都市農業的先進經驗
湖北省油菜年產量連續15年冠居全國,素有“世界油菜看中國,中國油菜看湖北”的美譽,淡水魚產量連續10多年居全國之首。2009年,武漢蜂產品總產量達到4萬噸,出口創匯突破3000萬美元,占全國蜂產品出口創匯的25%。2011年初,武漢江夏的法泗大米和舒安藠頭新列入國家質監局“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加上梁子蔡甸蓮藕、洪山菜薹、湖大河蟹、張渡湖黃顙魚等,武漢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增加到6個。武漢農產品質量安全連續3年排在全國大中城市前列。這些驕人的成績離不開“兩級三層”的武漢監管模式,它被農業部樹立為全國三大主推模式之一。“兩級”即建立市、區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三層”是指生產基地自檢、經營單位自檢、市區抽檢。近兩年,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交易品種為全國最多,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村集體經濟組織“四荒地”使用權等九大類交易品種;服務鏈條全國最長,為交易各方提供價格指導、信息、組織交易、登記托管、擔保融資等一條龍服務;融資金額全國最高,武漢農村商業銀行、漢口銀行等金融機構,累計為武漢的農業企業、合作社、科技示范戶發放貸款2.5億多元,其中單筆最高貸款達4000萬元,創下全國農村綜合產權抵押貸款總量和單筆金額兩項最高紀錄[8]。武漢現代都市農業主要有以下模式:
(1)農村土地綜合利用模式:著眼于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使農村土地實現最優、最合理利用。
(2)水資源優化利用模式:通過實施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農業生產節水工程,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水生態環境建設等促進水資源節約利用和有效保護。
(3)農業科技信息資源整合模式:整合區域內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業龍頭企業等部門的科技資源,使其效益最大化。
(4)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對農業生產中的秸稈、畜禽糞便等各類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3結語
都市農業反映了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高度發展背景下人類對新時代農業的期望和探索。都市農業的高度融合性、多功能性深刻地反映了城鄉關系的新變化,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先進的科學技術是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完善的生產流通體系是都市農業發展的保障;建設完善的科研、教育、推廣體系是發展都市農業的有效手段;宏觀管理不斷適應市場需求是都市農業發展的有力支持;集約化、標準化、低碳化、品牌化、多功能是都市農業的方向,這是總結國內外都市農業實踐得出的基本經驗。
總的來說,世界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是:由管理型向經營型轉變、生產型向生態型、生活型轉變、商品型向品牌型農業轉變、傳統型農業向文化型農業轉變、重量型向輕量型轉變、單純農業生產向與農村可持續發展轉變、以生產環節為主向規模化、產業化轉變、從農業內部循環轉向多產業開放性的現代服務型產業轉變、由高碳農業向低碳農業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我國各地在發展都市農業的過程中應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深刻把握世界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廣泛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探索適合本地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不斷推進“兩型社會”、城鄉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