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化背景下兵團職工隊伍構建途徑

時間:2022-06-13 03:19:00

導語:農業化背景下兵團職工隊伍構建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化背景下兵團職工隊伍構建途徑

兵團是集黨政軍企于一體的特殊的組織,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兵團職工是其賴以存在的基礎和生力軍。為了滿足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需要,如何進一步加強兵團職工隊伍建設,更好地發揮建設大軍、中流砥柱、銅墻鐵壁這“三大作用”,更好地履行屯墾戍邊歷史使命是目前迫切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兵團職工隊伍現狀

1954年10月兵團成立時總人口17.5萬,其中在崗職工10.6萬人。其中大部分是駐疆人民解放軍專業官兵、支邊青年等。到1965年底,兵團在崗職工達到了66.68萬人。隨后,一批批支邊青年、復轉軍人來到兵團,使這支隊伍發展壯大起來。“”時期,兵團被撤銷,1981年12月恢復兵團建制,兵團總人口和在崗職工穩步增加,到1992年,兵團在崗職工達到了101.90萬人,成為兵團職工隊伍數量最輝煌的時期。從1993年開始在崗職工驟減,一年之內減少5萬余人,此后兵團在崗職工逐年減少,到2010年,在崗職工已減少至68.25萬人。

二、兵團職工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兵團職工隊伍在經過很多年的經營和訓練后,素質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專業的素養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相對于發展的新形勢,其隊伍建設尚有一些不足。

(一)兵團自身的原因

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等因素影響,兵團出現了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嚴峻形勢,成為職工隊伍建設中的最大障礙。

1、農牧團場職工收入較低改革開放,特別是1990年以來,兵團職工平均工資雖然逐年增加,但是對比全國平均工資卻呈現大致下降的趨勢。就是對比同地區的新疆,兵團為新疆平均工資的百分比也由最高1981年時的93.2%下降到目前的百分之六十幾,七十幾。有些職工辛辛苦苦一年,由于自然條件、自然災害等原因,反而負債累累,許多職工想方設法離開團場或讓子女考學、外出打工,職工隊伍中不穩定因素大量增加。

2、農牧團場基礎條件差農牧團場的基層連隊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差,生活不方便等現象。改革開放后,實行承包經營,職工白天在承包地里忙,晚上在庭院忙,生活枯燥乏味,文化生活缺乏。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生活對于人們有很強的吸引力。許多職工子女或考學,或外出打工,不愿留在兵團。

3、職工負擔過重兵團所轄單位多而分散,機構臃腫龐大,干部和職工群眾的比例遠遠高于全國水平,負擔過重。職工承包土地的成本也遠遠高于地方,還有更重要的是有些團場在收購職工農作物(特別是棉花)時設立關卡,不讓職工賣到其他地方,壓價收購,“盤剝”了職工的勞動成果,職工對此特別反感,感覺不到兵團的好處,反而覺得地方好。

(二)引進的農民工中存在的問題

在農牧團場勞動力出現短缺的時候,兵團組織引進了大量的四川、甘肅、河南等貧困地區的農民工,他們具有勤勞、樸實、善良、吃苦耐勞等特點,但也有自身局限性,存在不少問題。

1、小農意識和老鄉意識深厚這些農民工大部分來自貧困的農村地區,文化素質較低,小農意識嚴重,自私自利,沒有大局意識,缺乏集體精神。另一方面,這些農民工多是從同一個農村、同鄉結伴而來,老鄉觀念、親戚觀念十分嚴重,往往結成小利益群體,不利于管理和社會安定。

2、生產技能不能適應兵團農業機械化要求在這些引進的農民工里,熟悉和使用的還是非常落后的傳統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與兵團農業生產機械化不相適應。在科學文化素質低下的情況下,教會他們生產技能也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3、思想素質較低,法制觀念淡薄在引進的農民工中,有些人受不了農業生產工作中的勞累枯燥,小偷小摸,偷盜時有發生,打破了原先團場“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良好社會風尚。在一些團場有數據顯示,農民工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占全團案件的一半以上,民事糾紛高達73%,給團場的社會治安帶來了新的問題。

三、兵團職工隊伍建設的現實路徑選擇

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和合格的人力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加強職工隊伍建設就成了一個緊要和迫切的問題。加強職工隊伍建設,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選擇合適的路徑。

(一)加強屯墾戍邊教育

近些年來,兵團職工隊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職工隊伍中多是老職工的后代以及為了補充兵團職工隊伍缺口從內地引進的大量農民工。兵團老職工的后代雖然傳承了老一輩吃苦耐勞的品質,但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不滿足現狀,追求和向往城市生活,兵團精神淡化。作為新職工的外來農民工大多來自貧窮、落后的農村,對兵團這個特殊組織,不太適應,不了解兵團的特殊性與使命,只想自己生活好,掙錢多,思想上缺乏集體觀念,缺少大局意識和長遠觀念。必須對職工加強教育:

1、加強屯墾戍邊教育,增強屯墾戍邊使命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加強兵團史、兵團使命、集體主義教育等,促使新職工和外來農民工成為一名合格的兵團職工。對于外來農民工要結合其情況,把掃盲、普法與勞動技能培訓結合起來,促使其扎根兵團。

2、強化民兵訓練,提高戍邊意識。強化民兵訓練,有兩個好處:一是提高職工戍邊意識與能力;二是可以增強職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歸屬感??v觀國際國內,不穩定因素在增加,不論邊境團場還是非邊境團場,都應該加強民兵訓練,在發生突發公共事件的時候才能更好地完成戍邊的重要歷史使命。

(二)培育新型職工

培育新型職工,是兵團職工隊伍建設的重點,也是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迫切需要。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加速培養技能型職工。從思想觀念、勞動技能和實用技術等諸多方面把職工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工,為農業生產提供合格的職工,為企業提供合格的人才。二是全力培育富裕型職工,幫助職工搭建良好的致富平臺。不斷加大農作物結構調整的力度,積極引導職工由單純的種植棉花轉為糧、棉、果、菜、畜五業并舉的致富道路。在促進職工致富的同時,也可以為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三是注重培養文明型職工。廣泛深入地開展屯墾戍邊、兵團史、兵團精神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開展“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評比等活動,爭做文明職工。

(三)大力發展經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團場經濟,推進工業化和農工業產業化是吸引人才,留住職工最有效的方法。由于科技的發展,農業機械的大范圍推廣,農業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一般職工家庭多是只有一人是在崗職工,夫婦兩個同時是在崗職工的不多。如果孩子成年后,一個家庭就可能有兩個剩余勞動力。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工業、農業產業化和第三產業,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按一個職工家庭三人來說,一個人承包土地,一個人從事第三產業,另外一個人進工廠做工。在農忙的時候,另外兩個人下班后還可以幫忙。職工退休后,子女如果愿意可以“接替”父母的職工身份,繼續承包土地。在這種“理想”的情況下,就可以為作為兵團首位的農業生產提供足夠的職工,為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職工家庭的生活就會比較富裕,團場對于職工及其子女的吸引力就很強,兵團也就相應地有了穩定的職工隊伍來源。

(四)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

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是農業,農業的基礎是土地。固定土地承包關系,是穩定職工隊伍之根本,是加強職工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土地是農民生活之本,也是兵團農牧團場職工生活之根本。固定的土地承包關系以及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解決了兵團職工后顧之憂,符合生產力發展需要,符合廣大職工的心愿。要在兵團全面實行土地長期固定、生產自主經營、成本費用自理、負擔只減不增,收益風險均沾,享受社會保障的政策。這樣就才可以為兵團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保障。

(五)加快團場小城鎮及社區建設

在工業較集中、人口較多、團場集中的地方,建立中心團場,推進中心團場建設。在這些中心團場,要實行社區化的管理,加快推進社區建設。功能完備的社區可以承接企業大部分的社會職能和服務職能。這樣就可以在為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提供大量人力資源的情況下,消除企業的后顧之憂,有利于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以社區為基本單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滿足職工群眾的各方面需求,增強職工的幸福感和歸屬感,讓職工群眾感覺到在小城鎮生活不比在城市生活差。這樣可以達到既加快了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又加強了職工隊伍建設的“雙贏”效果。

在全力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背景下,兵團職工隊伍建設一定要從職工自身出發,解決職工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增加職工收入,提高職工生活水平,讓職工切實感受到作為兵團職工的好處,以一個兵團人自豪,團結在兵團大家庭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促進兵團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又好又快發展,更出色地完成屯墾戍邊的重大歷史使命,也只有這樣才是兵團職工隊伍建設的根本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