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短板與補償機制構建

時間:2022-07-19 11:14:01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短板與補償機制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發展短板與補償機制構建

摘要: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體系內,我國農村地區因生產方式落后和產業結構單一,使得生產力與生產水平的提升效果不明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全面脫貧與全面構建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任何短板或者盲區都將影響上述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鑒于此,文章從多個層面給出相對應的補償機制,希望借此為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短板;補償機制構建;新時期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以往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時代要求。只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關注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否則,不僅會帶來農業資源的浪費,甚至還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構建[1]。在這一過程中,和發達地區相比,貧困地區的農業經濟存在諸多短板,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的進步,也讓不同地區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遭遇極大阻礙。因此,有必要將更多科技成果與創新理念以漸進形式引入到農村地區,通過跨界、滲透、輻射以及融合的方式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與業態模式的轉變?;谶@樣的思考,對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借此構建補償機制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譜系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惠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借助多種方式增加農業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現代化農業的步伐,讓新農村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2]。而實際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就始終致力于以改革的形式達到國民經濟發展與生產力進步的目標。期間,農業一直是我國進行改革的關鍵領域與試點路線。1.釋放了農業生產力。建國以后,我國于1950年6月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真正實現了當家做主的夢想。而取得的巨大成功,極大釋放了農村生產力,顯著提升了農民收入,讓農業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同時也為我國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奠定了基礎。到了1952年之后,我國農產品產量連續多年不斷遞增,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社會產品供應的緊張狀況,并為我國后來的工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2.家庭聯產承包激活了農村經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黨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諸多政策。在這之后,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改革的重心也從城市逐漸向農村地區轉移。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試驗,之后不久,這一做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推廣,極大激發了農民積極參與的熱情,讓我國農業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農產品供給量也穩中有升,農村社會也更加和諧穩定。3.市場經濟體制提升了農業地位。到了1992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由此正式確立了中國要從集體經濟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過渡。期間,不但農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得以取消,以糧為綱的農業生產結構也得以廢除。至此,我國農業生產逐漸呈現出了商品化、經營化的特征。更為重要的是,政府放開了對鄉鎮企業的束縛,越來越多的經營模式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這樣一來,不但提升了就業率,活躍了市場經濟,還讓我國農村經濟結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農業基礎性地位也得到了極大鞏固。4.現代經濟體系促進了農業開發。在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后,我國農業經濟出現了一個發展的高峰期,最為顯著的特征便是在農村地區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而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開始讓農產品產銷和互聯網相連,并借助國際合作平臺,大力發展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這不但節省了時間與成本,提升了生產和交易效率,還讓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獲得了更多國際經驗,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范式正在形成。

二、新時期農業經濟的發展短板

在新時期,我國正試圖尋找一條獨屬于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將改革開放的成果繼續推向深入,讓農民群體從中獲得更多改革的紅利。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我國很多地區的農業經濟結構有待調整,經濟發展能力亟待培育。而究其原因,是由于其中存在著嚴重的勞動力短板、科技短板、金融短板和要素配置短板。這些短板的存在,極大限制了農民生活的改善、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進步[3]。1.勞動力短板。當前,雖然在“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下,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回到了農村,重新成為農村主要勞動力。但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在我國很多大中城市中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是這些城市的重要勞動力支撐。而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單純依靠留在農村的體弱多病的農民是不現實的,這不但無法進行農業生產的批量作業,也難以提升農業經濟的生產效率。同時,因為收益的不均衡、不確定,很多農村勞動力對先進農業技術的深度開發和推廣積極性不高,加之農業核心人才一直缺位,科技人員的指導難以發揮實效,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正在遭遇勞動力短板。2.科技短板。自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央一號文件”和大量事關“三農”政策的推動下,科技興農政策得到了普遍實施。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雖然農民應用科技的整體水平獲得了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工作還是不健全、不完善。比如,部分農村地區對科技投入缺位,機制靈活性較差,甚至出現了技術人員專業不對口,新技術推廣應用受限等問題。所有這些不但會影響農業科技的推廣,還會影響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金融短板。以目前的發展情況看,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金融市場有待完善,其金融體系中以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為主,農村金融市場主體的發育并不完全。在這種情況,農民為了調整產業結構或者種養殖結構,就需要獲得更多資金。而此時,向信用社或者銀行申請貸款就顯得十分困難,即便能夠申請到貸款,也會為此支付較高利息。而一旦還款逾期,就會進入到金融系統黑名單,后續的農業生產經營就會受到嚴重影響。4.要素配置短板。當前,提升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農民的強烈訴求。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要對農業產業結構予以調整和優化外,還應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重新配置。但是,限于“小農思想”的制約,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即便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也不習慣對現有的要素進行重新配置,這不但讓先進的農業技術難以獲得推廣,農業集約化水平也會處在較低位置,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進步遭遇較大阻力。

三、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短板補償機制的構建

當前乃至以后,加快農業發展,全面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將一直是值得全社會認真思考的問題[4]。尤其在新時期,一方面要繼續保證農業經營和農村經濟取得更多成就,另一方面,需要深刻理解其中存在的新矛盾與新癥結,借助教育培訓補償勞動力短板、借助互聯網彌補科技短板、借助信貸政策補償金融短板、借助產業創新補償要素配置短板,借此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的整體飛躍。1.借助教育培訓補償勞動力短板。已有的經驗表明,新時期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需要以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民群體為依托,借此打造農村經濟發展的軟實力。具體做法就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力度,最大限度的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為此,當地政府需要為此出臺相關政策,讓更多優秀知識分子充實到農村教育隊伍當中。同時,要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對農村地區的綜合教育提供有力支撐。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以農村特色種植產業和支柱產業為依托,以便為農民的增收增產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持。2.借助互聯網彌補科技短板。將“互聯網”接入到農村經濟發展實踐,不但可以推動農業經濟創新發展,還能彌補其科技短板。而為了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明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產業鏈,對農業經濟發展范式進行重新塑造,借此解決傳統農業經濟體系內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脫節的難題。同時,還應最大限度的提升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提高農產品網絡信息的利用率,以保證農業生產過程效率和質量同步進行。3.借助信貸政策補償金融短板?;谖覈糠洲r村地區無法獲得正規金融服務的事實,有必要在國家層面上優化現有的信貸政策,讓更多村級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進入到農村地區,借此提升儲蓄和信貸服務績效。比如,農業發展銀行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服務農村市場的問題,通過多種方式將政策性銀行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最大限度的彌補農村金融市場的缺陷。同時,要積極引導民間資本走向,以此帶動更多資金更好的發揮作用,盡量滿足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的訴求。4.借助產業創新補償要素配置短板。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創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動力。期間,要通過產業創新彌補要素配置短板。具體做法包括在原有農業經濟生態圈內繼續落實農村資源優化政策,讓更多要素與農村經濟保持緊密關聯,最大限度的滿足農業經濟創新發展的訴求。同時,要在調整農業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借助創新理念向市場提供具有模塊化、個性化和優質化特征的農產品,持續滿足不斷出現的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借此實現農產品和農業經濟發展價值的最大化。

四、結束語

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新時期,我國各級政府需要以戰略的眼光,以鄉村振興為指導,從農村經濟的實際出發,針對其發展中存在的困難,繼續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并在這一過程中,注重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確保農業與農村經濟獲得持續而穩定的健康發展。當然,還應深刻認識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要在注重人才資源培養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讓我國農業經濟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進入到更高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湯警.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7(33):69-70.

[2]劉樹磊,畢鵬,王欣蘭.“互聯網+”視域下農業經濟發展創新機制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6(7):7-9.

[3]史彰民.產業結構變動視角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7(9):15-16.

[4]姚曉萍.發達國家農業經濟發展對我國農村擺脫經濟貧困的啟示[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24-126.

作者:史彰民 單位: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