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27 09:46:10
導語: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4年,巫山縣獲得“中華名果”“脆李之鄉”稱號,巫山脆李以色鮮、個大、汁多、皮薄、肉脆、味甜深受消費者喜愛,脆李產業在當地初具規模。巫山縣位于重慶市東部,處三峽庫區腹心,被重慶規劃為渝東北生態發展區,素有“渝東北門戶”之稱。地跨長江巫峽兩岸,東鄰湖北巴東,南連湖北建始,西抵奉節,北依巫溪。近年來,巫山縣堅持“生態立縣”戰略,大力發展民生林業,其中以“巫山脆李”為主的特色林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脆李種植面積達8.8萬畝,投產3.5萬畝,年產5萬噸,到2017年發展到20萬畝,年產20萬噸,全部進入豐產期后將年產脆李30萬噸,實現產值60億元。巫山脆李已成為巫山縣域特色效益農業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
1巫山縣柑橘類經濟作物發展的可持續性水平較高
本文通過建立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將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分為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生態系統三個準則層,對其可持續發展狀況進行評價;選取巫山縣2011年-2015年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數據,橫向考察了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趨勢。總體看來,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發展的可持續性水平較高。第一、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水平總評價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每年的增長都保持在6%以上。第二、社會系統層面的發展水平持續上升,但起伏較大。在2011-2015年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評價值中,社會系統一直呈現上升態勢。相對2011年的數字,以后逐年的增長依次為11.22%、3.30%、5.32%、8.28%,以2009年的增長率最高。增長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每年人口增長率并不穩定。社會系統的發展起伏大增加了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的不確定性,需采取措施保持人口數量的穩定增長。第三、經濟系統發展水平穩步上升,且維持在高位水平。與社會系統相比,經濟系統增長較為穩定,保持了每年8%以上的增長率,在2011年達到最高的13.64%。這主要是由于經濟系統各個指標都在逐年增長,同時在經濟系統中權重較高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業總產值增長幅度較大,使得經濟系統評價值增幅較大。經濟的增長對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的可持續發展作用明顯,巫山縣應繼續保持較大的經濟增長幅度,致力于進一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業總產值。第四、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生態系統發展水平總體下降。由于生態系統中起負向作用的農用化肥施用量、廢水排放量、廢氣排放量、固體廢物排放量都在逐年增長,加上起正向作用的森林覆蓋率增長幅度十分有限,因此直接帶來了生態系統的整體下降。除在2010年由于森林覆蓋率增長超過兩個百分點而帶來生態系統評分值為正數外,其他年份均為負數,說明生態系統評分值均在下降。生態系統水平的下降制約了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的可持續發展,巫山縣需注意控制農用化肥施用量,降低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的排放量,保持森林覆蓋率正向增長。
2巫山縣柑橘類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優勢明顯
根據巫山縣的實際情況以及筆者的研究分析,本文認為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優勢明顯。第一、區位優勢明顯。由于巫山縣地處長江流域氣候適宜,保障了農作物的良好生長。同時,豐富的水域資源為全方位的水資源養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巫山縣交通設施便利,距離重慶較近。第二、農業基礎好。相對于重慶市其他地區而言,巫山縣的農業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其淡水養殖食品既受國內同胞青睞,又遠銷國外。重慶市內的很多農業產業化的試點和新農村建設的試點都在巫山縣進行,因此巫山縣的農戶對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有比較直觀的認識,推進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的可持續發展效果更為明顯。第三、農業組織化程度較高。巫山縣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組織,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和主導產業基地建設。據統計目前巫山縣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875個,數量居重慶市各縣縣前列。其中龍頭企業88個、各類專合組織71個、專業市場40個、專業大戶339個。
3巫山縣柑橘類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機遇
目前,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產業在我國發展空間巨大,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具有較大機遇。第一、食品安全問題受到普通百姓的關注和重視。在食品安全問題借助于網絡能夠迅速傳遞給每一個普通消費者的時代,巫山縣如果能夠憑借其優越的自然環境,生產健康、優質的農產品進行廣泛宣傳,一定能夠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第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綠色食品的需求增加。現代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的質量,綠色食品因為其“無污染、無公害、安全、優質、有營養”的特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市場對綠色食品的需求十分旺盛。第三、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企業發展前景廣闊。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和綠色農產品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新的方向,前景廣闊,但國內能夠整合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巨型企業還沒有形成,未來將有更多優質企業進入這個領域。
4巫山縣柑橘類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具有推廣價值
巫山縣在推行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發展模式,這些模式經過大量的實踐,被農戶廣泛認同。它既能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又能節約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污染,還能為農戶帶來實在的利益,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模式因其較強的操作性,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第一、家庭庭院經營模式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庭院為范圍,以市場為導向的集約化模式,因其模式操作簡單,對政府、企業要求不高,所需資源來源豐富,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等優勢可在我國多地廣泛推廣。第二、農牧漁循環模式是家庭庭院經營模式的升級版,追加強調產業化,需將生產的糧食和農作物秸稈進行深加工成飼料,同時對沼氣池的沼液和沼渣進行商業化使用,較為適合已形成一定農業市場、有農業加工產業及沼氣運用產業的地區進行推廣,形成有效的產業循環。第三、循環農業模式是在柑橘類生產基地試點進行的,此模式以綠生大型沼氣工程,包括綠色養殖場和綠色供氣站為中心。循環農業模式的推廣對地區農業規模、農業活躍度、資源條件、基礎建設、政府工作等均有較高的要求,需有條件的進行推廣。第四、農林混作模式農作物和林業的有機結合,既能為農作物防風固水、為土壤提供養分,又能減少病蟲災害、農藥使用,具有巨大推廣價值。農林混作模式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可以根據推廣地區的特點合理采用林——經濟作物、林——中藥材、林——旱稻等混作模式。第五、休閑綠色生態農業模式順應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滿足了都縣疲勞的人群休閑娛樂的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值得大力推廣。推廣地區可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產業優勢開辟開發出一系列獨特的旅游項目、旅游專線,形成有特色的休閑娛樂方式。
作者:諶祖元 單位:重慶市巫山縣農業委員會特色經作管理中心
參考文獻:
[1]李曉鵬,郭琪.三峽庫區區域內經濟發展差異初探[J].中國市場,2011(29).
[2]劉亭.農業區域化可持續發展探究[J].經營管理者,2011(11).
[3]周廣峰,劉欣.主成分分析法在水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進展[J].環境科學導刊,2011(01).
[4]王春萍.論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促進作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01).
- 上一篇:傳統農業經濟向農機經濟的轉變
- 下一篇:中小河流域堤防工程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