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時間:2022-04-03 09:53:19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現階段雖然我國對于農業的投入不斷加大,但是仍然滿足不了農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各級政府應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農村水利設施、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另一方面,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的開發、利用和推廣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支持農業發展、調整農業結構支持體系,以及農業信息服務、市場營銷服務等支持體系。
2.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研發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循環農業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加強農業氣象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3.加快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只有從根本上完善了農村投資的硬環境,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環節,尤其是落后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才能保障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使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加強。交通是經濟的命脈,特別對于農村,道路交通的完善可以加快農產品的流通,可以快速獲得更多的經濟信息。
4.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調整農業結構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農業的現代化要求農業結構調整也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要解決我國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問題,需要對農業市場的資本進行調整,處理好政府引導與農民自主權的關系,農業結構調整要與科技進步緊密結合。農業是一個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的產業,不同的農產品只有在適宜的土壤氣候條件下才能得到理想的品質和產量。把握區域經濟特點,發展優質、名牌產品,改變一般農產品“資源型、趨同型、低變化”的狀況,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出路。種養業要在布局上實現轉移,即從不適宜區向適宜區和最適宜區轉移,從分散產區向集中規模化產區轉移。要以科技示范區為載體,按照市場需求淘汰傳統低劣品種和落后技術,大力推廣良種工程,把引進、選育和推廣農產品作為一項長期性、戰略性任務。以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工程為突破口,尋求地域、季節和市場差異,利用當地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積極實施名牌戰略,把傳統農藝精華與現代加工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人精我特”的農產品種植模式。
5.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
發展農業經濟,首先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年農民的科技水平,他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根據農村的現有實際情況,加大對農民的科技技術培訓,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建立多種方式,多層次的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遠程教育、函授等學習途徑,加大對農民的科技技術的培養,農民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服務農業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6.以強農惠農、改革創新為主要手段促進農民增收
受到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我國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也比較大,而農民是經濟中的弱勢群體,所以實現收入增加的難度將更加巨大。所以國家出臺了更多的惠民政策,加大了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確定了“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基本思路。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民增收的環境。落實中央有關部署,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可重點從2個方面著手。適量提高糧食直補標準,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并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以綜合性收入補貼的增加來直接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支持農業專業化、優質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政策,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鼓勵農民開展多種要素、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7.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實行土地流轉機制
土地是極其寶貴的資源,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用好土地使用權,才能使土地資源升值。只有把土地流轉工作做好,才能把農業規模化經營搞好,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一要運用好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在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采取出租、轉讓、轉包等形式,使土地流轉起來,既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合理應用,又使土地與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從而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二要制定一些管理辦法和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對土地流轉的程序和手續進行規范,使土地流轉有章可循。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對策加以解決,使農業經濟能夠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戰玉成 單位: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大四站鎮政府
- 上一篇:農業經濟在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 下一篇:糧食檢驗及檢驗技術研究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