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

時間:2022-11-05 11:35:03

導語: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

摘要:我國西部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耕地資源過度開發、人口不斷增長及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些都給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最終導致農業結構失衡。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區環境、資源的分布特點,指出了目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農業發展問題及其演變趨勢;基于現有研究成果提出遏制農業問題惡化、加速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對策和措施;最后從不同產業角度出發,推動西部地區的產業體系向低碳方向轉型,并實現西部地區生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重構

關鍵詞: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產業;重構

一、引言

我國西部地區從地理范圍內來看包括陜西省、青海省、甘肅省、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重慶市、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等十二個省、市和自治區,所占國土面積超過全國的55%,但人口只占全國總人口的1/5,且耕地面積非常少。加之自然環境和歷史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比較脆弱,但該地區資源豐富,如傳統的石油、煤炭、天然氣儲量豐富,太陽能、水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儲藏量也十分豐富,經濟發展需求旺盛、潛力巨大。目前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已經吹響,國家對于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也給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由于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決定了其生態產業鏈更為脆弱,因此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要堅持一種低碳-生態-環保的模式,可借鑒沿海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優秀經驗,但要吸取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慘痛教訓,即先發展、高污染、后治理的錯誤道路。經濟發展與農業發展保護并不矛盾,只有堅持在尊重農業發展基礎上發展農業經濟的道路,使人與環境和諧共融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西部地區經濟持久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既能夠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又能夠保護環境,實現人類生態、自然生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統一。農業經濟學科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也是一門嶄新的學科,是人類意識到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可取之后,經過思考和總結而形成的一種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基于經濟學原理,又融入了生態學、其他系統科學,在堅持發展經濟、改造自然的同時,不破壞原有地區的農業發展,保證經濟發展、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融為一體。

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之下,縮小西部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差距的任務是迫切和繁重的,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充分利用西部地區資源、能源、尤其是清潔可再生能源儲量豐富的優勢,且還要保護西部地區原有的脆弱生態產業鏈條,加快農業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農業經濟的本質是基于生態系統本身的一體化模式,在生態循環和農業發展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對特定地區產業結構、經濟發展進行調整和控制,以實現該地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西部地區由于地理和氣候的因素生態系統穩定性更弱,自然環境對污染物的分解能力和容納能力也明顯低于東部地區,因此在發展西部經濟過程中,更要端正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立足與西部地區的優勢,堅持農業經濟的道路。

本文從我國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多視角深入研究了目前西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生態產業結構失衡的種種表現,及變化趨勢;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演變的趨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發展整治的對策和措施;最后從三大產業的角度詮釋了西部地區生態產業重構的意見和方案。

二、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現狀及趨勢分析

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地形地勢復雜多變,生態系統類型多樣,但受到地理區位、氣候等因素影響,農業系統更不穩定。西部地區的區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是我國整個國家生態平衡的樞紐,如西部地區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也會直接影響到東西部臨界地區經濟發展,如北方不斷遭受來自西北地區和黃土高原的沙塵暴襲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農業經濟受到了重大打擊。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和生態發展的理念,目前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已經出現一種惡化趨勢,如植被草場破壞、水土流失、地質災害頻繁、土地沙化、城市空氣污染,不僅限制了自身發展,還對我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目前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森林、草場等植被破壞嚴重。西部地區森林生態系統存在質量下降與數量增長并存的現象。為抵御風沙,構筑荒漠帶的一道天然屏障,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西部地區的植樹造林活動,經濟林面積持續增加,但是樹木的總體成活率不高,幼林覆蓋面積的比例高;而防護林和天然林的覆蓋面積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由于林木的生長時間長,森林生態系統的構建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而森林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許多生物種群不斷減少,個別物種甚至瀕臨滅絕。我國四大草原全部位于西部地區,草場面積接近4億公頃,草地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我國人口多,人均的草場面積還是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草場的質量也不如澳洲的一些國家。隨著西部地區人口的增長,單位草場面積牲畜總量持續增加,草原普遍存在過度放牧的情況,降低草場的自我恢復和再生能力,草原退化情況較為嚴重。

2.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劇。原有的森林資源的破壞和過度放牧都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是植被破壞和土地退化導致的惡果,是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的。我國土地荒漠化的總面積已經接近300萬平方公里,超過了有效的耕地面積。西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土地荒漠化情況最為嚴重,因為這些地區原本就處于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很少;這些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經濟結構又以畜牧業為主,造成了地表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擴大了沙塵暴源區,已經波及到了東北地區、華北地區甚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嚴重影響了農耕經濟的發展。西部水資源總量儲量豐富,但分布極不平衡,缺水和干旱問題也成為阻礙農業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

3.城市環境污染加劇。長期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為了跟上全國經濟發展的腳步,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導產業,忽視了西部地區原本生態產業鏈脆弱的事實。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和生態為代價的,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弊大于利的。就西部的環境污染狀況而言,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是最主要的污染源,西部工業污染排放的廢水和廢氣污染程度甚至高于東部地區。在原有的工業產業結構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布局主要是以煤炭能源和石油化工為主導的產業,包括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煤炭電力和天然氣開采等,這些粗放型工業大都容易造成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要迫切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倡導一種農業經濟和生態產業結構,即尊重生態規律,建立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速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舉措

首先,要打破傳統發展經濟的固有思維觀念,樹立一種可持續發展觀和新式的農業經濟理念。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從本質上說并不矛盾,關鍵是多想辦法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發展地方經濟都有哪些更為有效的途徑。西部地區地方政府領導班子和政策的主要決策人更要具備創新的思維,要充分地認識到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與地方經濟的發展并重的理念,甚至從長遠角度來說,保護農業發展重要性要高于發展經濟。

其次,應加強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發展優化的法制建設,這樣西部地區在進行生態建設過程中就能夠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法律和制度是開展工作的準則和依據,將正確的想法和建議采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固化下來,就能夠減少開展工作時阻力,有助于各方利益的協調。在西部地區發展農業經濟,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進程中,各級地方政府工作人員要發揮基礎性的引領作用,從總體上把握宏觀思路,在細化每一個具體的方案。優化農業經濟建設的每一個程序和工作范圍,尋找最佳的切入點。然后,改變原有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強調一種綠色環保的經營理念,吸引外部無污染的生態投資,尋找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點。從經濟學的規律上講,在環保和生態方面的投入,也是一種有回報的經濟投入,只不過這種經濟回報周期要更長一些。因此要堅持環境管理為主,發展經濟過程中對于環境和生態的保護要預防為主,嚴厲懲治無視環境的不良企業。還有就是要加大環保方面的投入,對于環保型的企業和在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較大的企業給予適度的優惠政策和經濟上的補貼。

最后,加快新發明、新技術在西部地區生態建設中的應用,并大力增加人力資本投入,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到西部地區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不僅能夠提高生產工藝水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新技術的引入還能夠大幅度地節約資源、降低能源消耗。因而,國家和東部發達地區應有針對性地對西部地區予以技術上的扶持,特別要關注生態科技、綠色農業的研發。推進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要從觀念、制度、投入、技術人才等幾個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盡快地使西部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步入正軌。

四、實現西部地區農業生態產業重構

我國傳統產業體系主要由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構成。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同樣也是由這三大部分構成。農業的發展對經濟的推動具有很大作用,但是農業的發展還需要工業和服務業的協調,其中工業產業的結構的轉型為農業生態重構的關鍵步驟。基于我國目前的現狀及西部地區生態結構的特點,在推動低碳經濟的基礎之上,適時調整西部地區原有的產業結構,實現對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產業的重構。

1.推進傳統農業向低碳農業轉型。傳統的西部地區農業資源消耗過多,農田開墾過度而破壞了原有的植被,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發展低碳農業勢在必行。低碳農業是通過減少自然資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和環境污染,獲取農業經濟效益。低碳農業改變了傳統的耕作方式,比如避免農田的過度開墾和森林、草場植被的破壞,甚至在必要的條件下要退耕還林。在農作物的耕作過程中,減少化工肥料的使用,多使用有機肥緩解土壤板結的現象,這樣長期下來就能夠使傳統農業向低碳農業的方向轉化。因地制宜地規劃農業活動,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物鏈是打造低碳農業關鍵所在,推廣桑基魚塘的模式,尊重自然界原有的物質能量循環系統。此外將農作物的耕種、農產品在加工、深加工和農村旅游活動相結合,提高西部地區農業產品的附加值。

2.推進西部地區工業產業的轉型。西部地區能源儲量豐富,依托這些資源、能源西部地區城市開展的工業多為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推動傳統工業的轉型,要從產品的研發設計、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產品包裝和物流配送等方面同步進行,使每個生產環節都具備低碳環保的能力。一要完善適用于低碳工業的法律體系,將西部地區的引入項目強制實施綠色產品認證;二是對涉足低碳工業發展的企業給予政策上和稅收上的扶持;三是加速低碳方面的高科技技術推廣應用,并建立低碳技術指導中心。四是不斷提高生態產業、生態企業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商業投資。

3.推進傳統服務業向低碳服務業轉型。現階段,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結構調整。隨著服務業在三大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地突出和明顯化背景下,要積極倡導人們樹立新時期消費和服務意識,減少白色塑料污染和食物的浪費。促進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建設和生態產業結構重組,需要規范服務業發展使其有法可依;積極引導樹立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使從事服務行業的企業能夠得到更好的支持。可通過完善低碳政策、制定低碳標準、培育低碳文化調整西部地區農產業結構,達到推進傳統服務業向低碳服務業轉型的目的。

五、結束語

本文從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現狀出發,分析農業發展逐漸惡化的態勢。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出發,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幾點措施;最后為實現西部地區生態產業的重構,本文倡導一種低碳經濟的理念,分別從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個方向闡述了如何推進傳統產業向低碳產業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王玉燕,林漢川.我國西部地區能源效率:趨同、節能潛力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問題探索,2013(4):38-44.

[2]王蕊.農業經濟發展實施“互聯網+”戰略途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6(3):26-27.

[3]張代謙.西部地區能源產業優化配套發展的現狀、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0(3):143-147.

[4]周忠艷.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相關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2):118-118.

作者:李瑞峰 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