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作業大幅度縮小農時論文
時間:2022-05-19 06:49:00
導語:機械作業大幅度縮小農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馬鈴薯是我國繼小麥、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作物、解決馬鈴薯機械種植和機械收獲是實現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的關鍵問題、馬鈴薯機械化作業傳統的種植方式出苗早3至5天、普通機耕使用小拖拉機配套兩針犁作業,耕深為15至18cm、在兩鏵犁的基礎上加裝深松鏟、馬鈴薯機播可一次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起壟、覆土、鎮壓等多項作業、采用小行距單體單行播種機、使用馬鈴薯播種機播種時,一定要調整好播種深度和覆土厚度、機播采用大壟距,所以中耕培壟效果好、機播能使大薯率提高5%至15%、高效率的機械作業大幅度縮小了農時等,具體請詳見。
馬鈴薯是我國繼小麥、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作物,它是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原料兼用的主要農作物,適宜種植范圍廣、產量高、營養豐富均衡,糧、蔬、飼兼用,且彌補了蔬菜及糧食作物中營養的不足,具有經濟效益高和營養豐富的特點。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均列世界前茅,種植面積達550多萬hm2。由于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且馬鈴薯生產勞動強度大,所以實現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是目前農業生產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種植、中耕與收獲是馬鈴薯生產的3個主要環節,解決馬鈴薯機械種植和機械收獲是實現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的關鍵問題。近年來,我國先后開發研制出多種形式、不同規格的馬鈴薯種植、中耕與收獲機具,為我國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機械化生產和傳統人畜力生產對比試驗表明,馬鈴薯機械化作業傳統的種植方式出苗早3至5天,苗多、苗齊,具有一定的抗旱保墑作用;植株生長壯,抗病害能力強,實行大壟通民通氣好,土壤疏松,面積合理,地膜覆蓋后,更好地協調水、肥、光、熱等各種生長要素,大薯率高,商品率高,品質好、產量高。現介紹機械化主要技術及要點。
普通機耕使用小拖拉機配套兩針犁作業,耕深為15至18cm,機械深耕、深耕20至25cm,主要機具:履帶式拖拉機懸掛IL-535重型五鐘犁,鐵牛55、60拖拉機懸掛IL-430或IL-335犁IL-14.7KM小型拖拉機懸掛IL-130單鏵犁。
在兩鏵犁的基礎上加裝深松鏟;與13.2-18.4KW拖拉機配套,上層平翻,下層深松,使犁底層顯波浪形,作業要求上翻12cm,下松12cm,深松可隔1至2年作業一次,采用輪耕3至4年作業一次。
馬鈴薯機播可一次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起壟、覆土、鎮壓等多項作業。該技術具有播種均勻;林行距、播深一致,覆土均勻,鎮壓嚴密,出苗均勻等優點,并且起壟后有保水、保土、保肥作用,為馬鈴薯增產創造條件。
機播采用大型播種機,播深10cm,覆土廈15cm,壟距85至90cm,株距20-22cm,每摘5.55萬株,采用小行距單體單行播種機,播深10cm,覆土厚15cm,壟距10cm,株距25cm,每墑5.7萬株左右,采用中型雙行覆膜播種機播深10cm,帶距120cm,每帶可分一床雙行,小行距30至40cm,大行距80至90cm,林距25cm,每墻6.6萬株,左右,播量約每墑2250公斤,播種時每公頃用馬鈴薯專用肥750公斤作種肥,施于種子側下2至4cm處。
使用馬鈴薯播種機播種時,一定要調整好播種深度和覆土厚度;注意行距不能過小,否則拖拉機進行田間管理及收獲時進不了地,行距必須均勻一致,以避免中耕時傷苗,造成減產。
主要機具2BMS-1型,配套11KW拖拉機和2BMS-2型(配套13.2KW拖拉機)馬鈴薯施肥播種機,ZBXSM-ID馬鈴薯施肥播種機(配套13.2KW拖拉機)
由于機播采用大壟距,所以中耕培壟效果好,可以使馬鈴薯具有充分的生長空間,所以產薯塊大,商品性好,試驗證明,機播能使大薯率提高5%至15%。中耕培土可結合追肥和滅草同時進行,一般安排作業兩次,第一次在出苗50%左右時壓苗,以增加地下莖,第二次在苗高15至20cm時進行,每次上土5cm左右,在第一次中耕時追施尿素(每墑120至150公斤)中耕培壟時必須調好犁鏟和犁鏵角度,深度和寬窄,才能保證既不切苗又培土嚴實。
不僅可以減少勞動程度,減少損失,而且高效率的機械作業大幅度縮小了農時,為凍前儲運創造了充足的時間,機械收獲要求明薯率大于等于98%,破損率小于等于2%,清出的馬鈴薯要放成條帶狀,便于拾撿。
- 上一篇:城管局黨委代表在書畫展開幕式上的講話
- 下一篇:在全縣香料煙生產現場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