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農業技術培訓論文

時間:2022-06-04 11:51:00

導語:農機農業技術培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農業技術培訓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機與農技的相互關系;農機培訓與推廣必須適應于農技推廣;農機與農技培訓同時進行,才能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農機培訓與農技有機結合,能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有機物質的合成與分解是農業生產的兩大任務,也是農業生產的本質所在、操縱先進機械得又是人、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促進農業的高速發展、農民對新機具不予接受、縣級農機培訓的對象主要是農民農機操作人員、把農業生產標準化、規范化同農機田間作業技術標準結合教學、認識有些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依靠農業機械來完成、改進生產方式是發展我國糧食生產的一條根本措施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農機培訓的對象主要是農民農機手,其目的是提高農機操作人員運用農業機械的綜合技能,提高其技術素質,使他們正確、熟練地使用農業機械進行農業生產,發揮農業機械在搶農時、抗災害,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促進增產增效。與此同時,還應特別注意把農業科學技術融于其中,使農機更好地服從于先進的農業科技要求,達到豐產豐收。這是對農民技術培訓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

關鍵詞:農機;農藝;相結合;農機培訓

1農機與農技的相互關系

有機物質的合成與分解是農業生產的兩大任務,也是農業生產的本質所在。只有通過植物生產、動物生產和土地培肥這三個重要生產過程,農業生產才能正常地、穩定地、持續地進行下去。而這三個生產過程中的植物生產與土地培肥與農機有著密切的關系。就土地培肥而言,只有通過合理的土地管理才能達到目的。現代農業的土壤管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通過農業機械的合理耕作,給土壤本身創造一個良好的水、肥、氣、熱條件,才能發揮土壤這個基本農業生產資料最大的經濟效能,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例如,深耕,深松不僅能增加土壤耕作層的通透性,同時又能增強土壤耕作層與土壤深層的物質交換,增加土壤活力達到抗旱抗澇。而這一農藝措施必須通過農業機械來完成;又如,農業專家力舉推薦的增加土壤有機質的秸稈還田技術,就得靠先進得農業機械來實現。而操縱先進機械得又是人。因此,在對農民進行農機培訓時,必須把相應的農技要求、農業機械田間作業的作用、目的以及對植物生產的影響交代給他們,把這些農業知識結合到“標準化作業”、“機組運用”,機器保養等培訓內容中使他們更清楚地認識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得重要地位,明確農業機械各種作用、最終要體現在促進農產品的生產成果的增長上。這樣有利于發揮機手的主觀能動性,克服使用農業機械只是為了提高生產率的片面認識,使他們更自覺地運用農業機械為農業生產服務、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巨大作用,使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從現代農業的角度來看,沒有農業技術要求,農機培訓就沒有真正的目的,沒有農機培訓做保證,農業技術就無法實現。如果說,土地是農業的身軀,水是農業的血液,肥是農業的糧食,種是農業的靈魂,那么,機械化就可以說是農業強健的四肢。所以說,農機與農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

2農機培訓與推廣必須適應于農技推廣。

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是使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實踐中,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促進農業的高速發展。新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是直接作用于作物生產,是農業生產的直接措施,是連續不斷地進行,而且新舊科技交替的周期越來越短。而農機培訓與推廣卻是在農技成果轉化與推廣之后,按照農業科學技術的要求間接地作用于作物生產。農技是從作物內部挖掘增產的潛在因素,農機則是從作物外部施加某種技術措施促進作物增產。因此,農機培訓與推廣要與農技推廣相適應,使先進的農業技術在較短的時期內發揮最大的技術效應。

過去,我縣農機推廣工作舉步艱難。一方面是資金有困難,但更重要的是農民對新機具不予接受,其中主要原因是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與新機具的推廣之間的關系沒有認識。這些年,我們在對機手的培訓中,把農業新技術與新機具的推廣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農機推廣課上,介紹帶深施肥部件的精量播種機時,把相應的農業增產技術結合起來進行講解,使他們認識到這些農業技術的應用,不但能減少農業投入,還能增產,由此,我縣的農機推廣工作擺脫了被動局面。這也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農機推廣必須與農技推廣相適應,同時兩者又不可分離,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加快農業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的穩步發展。

3農機與農技培訓同時進行,才能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

縣級農機培訓的對象主要是農民農機操作人員,他們在生產中,不但要運用農業機械從事生產活動,同時,還要運用農業科學技術進行生產經營,二者不可缺一。只有正確、合理地把農機與農技同集約化農業生產有機結合在一起,使農機與農技發揮各自的最大效應,才能把握住農業生產飛速發展的進程。為適應現代農業的這一特點,我們對駕駛員復訓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和改革,一是把農業生產標準化、規范化同農機田間作業技術標準結合教學,使學員認識農機作業高標準是實現農技標準的根本保證,從而提高學員對農機作業必須服從于農技要求的認識和自覺性,增強他們對機具狀態要求標準化和更新機具的積極性;二是講土壤耕作制度,并把蓄水提墑這一抗旱保苗的農業技術結合其中,使學員認識針對我們現有的水利設施和資金狀況治理我們地區春旱秋澇的根本途徑使靠我們的機械化為土壤建立一個“虛實并存”的耕層結構,蓄住天上水,用好地下水,實現春旱秋防,秋雨春用,達到農業生產穩產豐產;三使聘請懂農技的農業專家為學員講農機與農藝課,使學員真正懂得了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認識有些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依靠農業機械來完成。同時還讓學員掌握一些新的農業技術,受到了學員的歡迎。過去復訓班課程內容不好選定,主要是參訓者有新駕駛員,還有不分老駕駛員,所以上課時,難免出現重復聽課者,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或睡覺現象,課程內容調整后,學員學習興趣很濃,尤其在聽“農機與農藝”課時,不但認真聽、認真記,下課后還圍著老師問這問那,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原因是,過去我們忽視了我們的培訓對象不僅是一個機械操作者,同時還是一個農業經營者這一點,而往往農業部門的培訓又不包括農機駕駛人員。因此,通過實踐,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無論是從發揮農業機械最大效能的角度,還是從培養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角度,都必須使農機培訓與農技培訓同時進行,才能更好地提高農機推廣與農技推廣的普及率和轉化率,全面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以適應于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4農機培訓與農技有機結合,能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改進生產方式是發展我國糧食生產的一條根本措施。盡管農機化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但他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物質基礎。減少農業勞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是改造傳統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加速農機化進程,是向現代化進軍的根本出路,把農機培訓與農技有機地結合,是發揮農民主動性,提高農民素質,有效發揮機械效能的重要手段,由此有效地促進農業勞力的轉移,加速現代化進程。

綜合所述,農機對農民的培訓不應再單純是農機技術的培訓,它擔負著農機技術培訓和農業技術培訓的雙重任務。把培訓教育的重點放在兩者的結合上,才更受農民的歡迎,才更有活力,才能更適應于現代化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才能充分體現農民教育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