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提高苗木移栽關鍵技術
時間:2022-04-01 05:58:00
導語:小議提高苗木移栽關鍵技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了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的關鍵技術,包括移栽前準備、整地及土壤改良、移栽時間、苗木起挖、苗木起運、定植、苗木管理及病蟲害預防等方面內容,以為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提供參考。
關鍵詞:苗木移栽成活率寧夏固原
苗木移植成活率是衡量綠化工程成敗的關鍵,經常因為移植環節不到位使苗木“假活”枯死,嚴重影響景觀效益和經濟利益,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提高苗木移植成活率,筆者對苗木移植過程中的重點環節進行總結,以期為綠化工作提供參考。
一、苗木移栽前準備
規劃先行,落實責任,嚴格按照規劃要求的數量和規格選苗、定苗,并落實到人。為了保證苗木成活,避免疏漏,分工具體,要明確責任,層層落實,將任務分至每一個環節,落實到每一個人,形成一條線管理。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能找到責任人,確保移植苗木成活率。
二、整地及土壤改良
城市建設殘留較多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甚至有些施工單位就地挖坑將建筑垃圾掩埋。在整地時一定要全面清除,并按標高整地,避免對掩埋的垃圾不清除,致使綠地長期澆水造成地基下陷。整地一般不得低于40cm,原為耕地的可酌情考慮。深翻的土壤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入土中消毒,或通過太陽照射消毒使土質疏松。一般樹種都是喜酸性植物,若遇堿性土壤,可用硫酸亞鐵進行改良;若遇喜堿性植物,可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三、移植時間
選擇在適宜的季節移植,可有效提高苗木移植成活率,具體移植時間因樹種而異。一般南部山區樹種應選擇在春季大地解凍后的仲春最佳;柏類如刺柏、檜柏在4月25日以后移植為佳,此時氣溫回升,風沙較小;4~8m的云杉、油松和國槐等,在4月20日前移植[1]。筆者于2009—2010年共移植2m的刺柏、檜柏1807株,成活率達97%以上;4~8m的云杉、油松、國槐等536株,成活率達95%以上。但楊、柳樹、灌木移植時間宜早。反季節移植要特殊管護。
四、苗木起挖
苗木起挖的時間和數量要根據施工種植現場的準備情況和天氣狀況等適當確定。盡量做到當天挖、當天運、當天栽,縮短土球或根系暴露在外的時間;盡量選擇假植苗或袋苗,少用或不用地栽苗和裸根苗;選擇抽枝力、成枝力強的苗木和主側根、毛細根發達的苗木;選擇有標記無病蟲害的苗木。
開挖前在保證苗木樹形的前提下,大致要疏剪、縮剪苗木枝條,主要剪除徒長枝、過密枝、重疊枝和交叉枝;對根部進行修剪時,將劈裂根、病蟲根、過長根剪除,保持地上地下生長平衡[2]。如落葉喬木的主枝可剪取枝條的1/5~2/3;有主尖的喬木應保留主尖,如銀杏只能疏剪、不能回縮;國槐等耐修剪的樹種摸頭修剪;常綠針葉樹只剪除病蟲枝、枯死枝、衰弱枝、過密枝和下垂枝;灌木主枝短截不超過1/2;行道樹的苗木按定桿要求縮剪,剪口封漆。
苗木土球的大小要根據苗木的胸徑確定,一般是胸徑的8~10倍,土球要光滑,包裝嚴實,嚴禁松散脫落,對于大根要用手鋸鋸斷,不能用鐵锨硬性處理,以免弄壞土球傷及根條[3]。
五、苗木運輸
苗木在裝車時應輕拿輕放,不得損傷苗木和造成散球,人力搬不動的土球必須用吊車起吊,起吊時應用繩網兜,不得用繩索綁縛樹干起吊,起吊超過1t的大型土球,應在樹干綁縛處纏裹草繩或麻袋等,吊索應用帆布袋吊起,并把握好重心,輕吊輕放,土球朝向車頭方向,樹冠朝向車尾方向擺放整齊。對于裸根苗木運輸,根部應蘸0.5%尿素漿,保持根系濕潤,裝好后上蓋蓬布綁扎結實。
六、定植
苗木運到種植現場后,一定要精心組織,科學種植,精細管護,嚴把質量。裸根苗應當天種植,確實種不完的苗木應及時進行假植澆水保濕。帶土球的苗木卸苗和裝苗同樣應輕拿輕放,利用吊車一次性放入樹坑中。最好隨起隨栽,不能立即栽植的應適當灑水保持土球和枝條濕潤。
樹坑要規范,提前挖好,規格80cm×80cm,上下大小一致,帶土球的樹坑應比土球大20~50cm,深20~50cm。樹坑底部應回填適量好土,土壤干燥時應提前浸坑,使苗木種植后有水分吸收。
種植前必須檢查苗木,發現有機械損傷的應及時處理,栽植時深淺適宜,一般比原土痕深栽5~10cm。常青樹帶土球栽植深淺一樣,栽前剪除土球上包裝物或扎繩,以利根系和土壤結合生根,樹干基部多堆土,使土球穩固不動搖,過高的樹要用支架穩固,隨后做好護圈。
參考文獻:
[1]步兆東,李樹民.針葉樹苗木質量與造林成活生長關系的研究[J].林業科技通訊,2000(9):16-18.
[2]毛玉香,邵小根.野生綠化苗木移植技術探討[J].浙江林業科技,2002,22(3):105-106.
[3]吳兆遷,王述洋,劉明剛.我國苗木換床移植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J].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2006,34(6):4-7.
[4]李廣義,謝洪昌.綠化苗木移植的撫育管理[J].農民致富之友,2009(7):21.
- 上一篇:識別不同文化特有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能力
- 下一篇:不同民俗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不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