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白鯧與魚種套養技術

時間:2022-09-26 05:23:00

導語:水白鯧與魚種套養技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白鯧與魚種套養技術

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是一種原產于熱帶的淡水魚,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層,喜群居和群游,具有生長快、食性雜、病害少、耐低氧和易捕撈的特點。興化市李中鎮劉溝村一養殖戶采取淡水白鯧與其他魚種套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生物學特性

1.生活習性和食性。淡水白鯧不耐低溫,適溫范圍為12~35℃,最佳生長溫度為28~30℃。魚苗階段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如單孢藻、輪蟲、水蚤、枝角類,魚種階段可投喂植物碎屑及人工配合飼料。

2.生長與發育。通常體長5厘米的魚種飼養3個月,體重1千克左右。

二、成魚養殖

1.池塘條件。選擇水源充足、灌排方便、水質良好的6個塘口,面積共計280畝,水深3~3.5米,池底淤泥厚15~20厘米,池壁堅固,不滲水,坡比為1∶1.5。進排水系統各自獨立,配有增氧機。

2.苗種投放。投放魚種前15天,用生石灰100千克/畝全池潑灑清塘。2010年5月15~19日,氣溫達到16℃以上時,放養規格12~16尾/千克的淡水白鯧魚種2萬千克。7月初放養草魚夏花11萬尾,規格200尾/千克,銀鯽夏花23萬尾,規格600尾/千克,苗種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擦傷及受傷跡象,沒有任何細菌性病癥,沒有寄生蟲病。魚種放養前用3%~4%食鹽溶液藥浴10分鐘。

3.科學投餌。采用蘇州正大牌鯉魚專用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30%,日喂量按存池魚總體重的10%左右計算,前期每天投喂2~3次,中后期每天投喂3~4次,每次投喂時間約30分鐘。投喂遵循“定點、定時、定質、定量”原則。

4.日常管理。堅持每日清早巡邏,預防泛池、漏水和病害。

①加強水質管理。及時加注新水,調節水質,一般每月加水1~2次,每次加水深度不低于25厘米。前期池水深保持為1米左右,中后期逐步加到2米以上。

②食臺消毒。投食區是魚攝食、排便和活動的主要場所,再加上殘餌,導致該處水質較肥,有機質豐富,極易造成水質惡化,引起細菌大量滋生,每10天在晴天上午魚攝食后用生石灰3~5千克或漂白粉300克左右,在食場及周邊遍撒,對整個投食區均勻而徹底地消毒。

③魚病防治。淡水白鯧抗病力強,但也要注意預防疾病,每2個月潑灑生石灰1次,每畝水面用量不少于25千克。

5.起捕銷售

由于淡水白鯧有集群性,生活在下層水域,上網率很高,一般第一網就可起捕80%~90%,通常3網就可全部捕出。9月17日,淡水白鯧開始起捕上市,規格為0.65~0.75千克/尾,總產17.5萬千克。草魚和鯽魚魚種繼續飼養,估產草魚種3.75萬千克,鯽魚種2萬千克。

6.經濟效益

成本:淡水白鯧魚種2萬千克×12元/千克=24萬元;草魚夏花1萬元,銀鯽夏花8200元;餌料260噸×3700元/噸=96.2萬元;漁藥1.3萬,肥料1.2萬,上繳14萬元,人員工資6萬元;共計144.52萬元

產值:淡水白鯧成魚,17.5萬千克×8.8元/千克=154萬元;草魚魚種,3.75萬千克×12元/千克=45萬元;鯽魚魚種2萬千克×9元/千克=18萬元;共計217萬元。

效益:72.48萬元,畝均收益2588.57元。

由于淡水白鯧成魚規格為0.65~0.75千克/尾,很適合家庭及飯店烹飪,上市時間又在國慶與中秋節期間,取得了最佳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