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循環水池塘養殖綜述
時間:2022-06-11 10:34:00
導語:鱘魚循環水池塘養殖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鱘魚屬于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軟骨硬鱗總目,鱘形目,鱘科,鱘屬。該魚是底層冷水性魚類,喜弱光,對溶氧含量要求較高。鱘魚不但個體大,肌間無刺,骨頭全是軟骨,而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以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深受人們的青睞。近幾年來受市場波動影響,魚價大幅度下跌,因此,如何降低生產成本,適應市場。售價是發展這一產業的首要問題。池塘養殖是我國淡水養殖的傳統模式,也是養殖成本較低的養殖方式。水泥池塘流水是適合鱘魚高密度養殖的一種有效的養殖方式。本文是對池塘流水養殖鱘魚的科學原理、設施、養殖技術、市場效益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總結。
一、試驗材料
1.水源
臨汾市龍子祠泉域涌泉水,水質清新,無污染,水流量常年在0.3m3/s~0.5m3/s之間,水源出水口水溫14℃~25℃,pH值為7.5,溶解氧9.4mg/L,符合漁業水域水質標準,適合西伯利亞鱘魚生長。
2.池塘
采用的是半地面設計水泥露天流水池塘,并呈階梯狀排列。養殖池塘為長方形,池深1.2m,長寬比5∶1,試驗用池塘6個,每個面積260m2。池塘全部采用水渣磚砌成,用水泥砂漿抹平,表面光滑牢固,四個邊角砌成圓形,這樣設計不但保證了換水充分均勻,且易于排污。池底平坦(水泥底)并呈坡降,向排水方向傾斜,傾斜坡差30cm,保證池水能自流排干。養殖期間保持水深0.8m以上。
3.進、排水系統
進、排水渠道都為開放式,規格為寬1.5m×高0.8m。同樣采用水渣磚砌成,用水泥砂漿抹平。進、排水口為對角設置,進、出水口分別設于池塘兩條短邊。進水渠道與魚池相通,以水平差向池塘供水。進水渠道高出池面50cm,使水流可以跌入池中,利于曝氣增氧。進水口設置閘板和攔污網,閘板用于調節供水量,攔污網防止污物進入魚池。排水口在魚池的最低處,排水口斷面面積比于進水口斷面面積略大,使魚池排水和排污順暢,排水口另設有攔魚柵和上部檔水、下部排水的閘板。
4.苗種
苗種體色正常,體形肥壯,鱗鰭完整,無病無傷,規格整齊,無畸形,活力強,具有一定的抗逆流能力。規格為14cm/尾~18cm/尾,平均尾重50g左右,共購入2055kg。
5.飼料
養殖試驗使用鱘魚專用顆粒飼料,分階段采用適口粒徑的飼料。
二、試驗方法
1.池塘消毒
放苗前5天,先用50kg/池~60kg/池生石灰對魚池消毒。使用方法:魚池排水時留少量積水,然后用鐵鍬將生石灰堆于池內積水處,攪拌充分后全池潑灑,晾曬3天。
2.苗種放養
苗種放養時用3%食鹽水溶液洗浴10分鐘。按60尾/m2投放,放苗位置選擇在魚池的上風處,將裝有魚苗的魚筐緩慢放入魚池,讓魚苗逐漸進入水中,以提高魚苗的成活率。放養密度和規格見表2。表2魚種放養規格與密度魚體重(g)<3031~5051~100101~150151~300放養密度(尾/m2)100~15075~10050~7530~5020~30
3.飼料投喂
入池后第二天開始投喂飼料,投喂方法為沿池均勻潑灑投喂。遵循“定質、定時、定量、定點”四定原則。在魚苗階段使用3.0mm~5.0mm粒徑的飼料,之后隨魚體增大適時調整飼料粒徑。投餌量以八分飽為原則,日投喂量占魚體重的1%~2%。每日投喂4次,投喂時間為6:00、12:00、18:00、24:00,養殖期間,根據魚的生長、攝食、水質、水溫情況適當調整投喂次數、時間和投餌量。
三、日常管理
1.水質調控
隨時掌握水質情況,保證水量供應均衡,充足,保持水位高度0.8m,池水交換率平均為1次/小時,溶解氧7mg/L以上。
2.投餌管理
每隔15天,根據水溫、池魚規格、攝食狀況、生長情況適當調整投喂次數、時間和日投餌量。投餌前必須確認飼料未變質方可。
3.池塘管理
堅持每日按時巡塘,仔細觀察魚的攝食與活動情況,檢查清理進、排水口,清除雜物以及池中的青苔,確保水流暢通和池水的清潔。隨著魚體的生長,每隔15天進行一次篩選分池,將大小規格分池飼養,并調整飼養密度,保證鱘魚整齊成長。具體方法是:挑苗前停喂一次飼料,將同一池中較小的鱘魚撈到盆里,然后統一倒入一個池里,挑完魚后再喂飼料。
4.病害防治
鱘魚抗病力較強,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基本不生病。因此在病害防治中,我們始終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根據西伯利亞鱘魚各生長階段特點,嚴格做好常規消毒預防工作。主要是采取倒換魚池方法對魚池消毒。使用方法:在養殖期間,每隔20天~25天將1個養殖池沖洗干凈后,將生石灰堆于池內,注水攪拌充分后全池潑灑,再將排水閥關閉注入新水浸泡魚池晾曬3天。這樣定期對養殖池潑灑生石灰消毒,可以凈化調整被污染的養殖池,從而杜絕嚴重魚病的發生。同時我們在日常操作中,注意控制放養密度,在投喂的飼料中適當添加復合維生素,補充營養,整個養殖期間沒有發生過嚴重的魚病。
5.完善記錄
認真做好各項生產記錄,記錄內容主要包括苗種、飼料、漁藥、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出入庫記錄和飼料添加劑使用記錄、水質檢測記錄、病害防治記錄等,以便總結經驗,進一步提高養殖技術。
四、試驗結果
從2010年5月3日至2010年12月12日,經過7個月的飼養,6個魚池共生產商品鱘魚21608kg,平均規格為780g/尾,養成率88%,投喂飼料32844kg,飼料系數為1.52。總產值85.57萬元,除去生產成本33.76萬元,純利潤51.81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2.53。
五、分析討論
本次試驗,購進2055kg鱘魚苗,約41100尾,運輸過程死亡達9619尾,運輸成活率76.6%。養成商品魚27703尾,養殖過程中死亡3778尾,養殖成活率88%。整個試驗獲得了理想的效果,比當地養殖虹鱒、鯉魚、草魚的經濟效益大大提高。在臨汾進行鱘魚養殖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在冷泉資源豐富的堯都區和曲沃縣,利用流水池塘養殖鱘魚只需要6個月~7個月,就可上市銷售。選擇合適的池塘,采用合理的養殖、防治措施,就可以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養殖目標。這對于臨汾水產養殖品種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具有積極作用,值得我們推廣。
- 上一篇:市建委農村建房秩序整頓意見
- 下一篇:教育局學生會發展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