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鲃養殖方法研討
時間:2022-07-05 10:08:42
導語:刺鲃養殖方法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刺鲃(Spinibarbushollandi)俗稱青棍、陽鰹、光眼魚、粗鱗魚等,是中國長江以南江河中的重要魚類。筆者繼2008-2009年開展刺鲃池塘健康養殖技術研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刺鲃池塘健康養殖技術模式后,2010年,又在江西省興國縣長龍水庫網箱養殖基地選取了12口網箱,對其網箱健康養殖技術進行了探討,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水域條件養殖場位于江西省興國縣高興鎮長龍水庫,場內交通便利、水面開闊、避風向陽、環境安靜、水質清新無污染,各項指標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NY5051-2001)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的規定。水深15米以上,透明度大于1米,pH值6.8~8.5,溶氧5毫克/升以上。
2.網箱設置網箱選用聚乙烯無結節網片制作,規格4米×5米×3米,網目2厘米,底層網目0.8厘米。網箱為敞口式,框架采用金屬鋼管構件,框架平整、牢固、形狀穩定。使用規格為100厘米×50厘米的圓柱形泡沫塑料作浮子,網箱底部四角用鵝卵石作沉子,網箱采用拋錨定位,錨纜繩長為水深的2~4倍。12口網箱呈“非”字形擺開,每列間隔5米,箱距間隔2米,放置方向與當地主要風向一致。在網箱的一側用毛竹和木板搭設寬40厘米的人行過道。新做的網箱在苗種入箱前15天下水,讓箱壁黏附一定的藻類,以減少魚體的擦傷。
3.魚種放養試驗魚種來自贛州市水產研究所良種繁育中心,魚種培育嚴格按《主要養殖魚類原良種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池塘常規培育魚苗魚種技術規范》(SC/T1008-1994)等標準進行,試驗魚種規格整齊、體質健壯、游動迅速、無病無傷。采用光滑塑料桶帶水裝運,并注意調節水溫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洗5~10分鐘。放養的魚種按照相同規格(全長18~20厘米)不同密度(60尾/米2、80尾/米2、100尾/米2)分別放養于1~3號網箱中,和相同密度(80尾/米2)不同規格(全長6~8厘米、10~12厘米、18~20厘米)分別放養于4~6號網箱中,每組設置一個平行網箱,分別放養于7~12號網箱,收獲時以成活率、單位面積產量等計算兩口網箱的平均數。魚種放養時間為2010年3月15日和16日,一次性放足,直至商品魚上市,中途不分箱。具體放養情況見表1。
4.飼養管理魚種入箱后前2天不進行投喂,第3天開始馴化攝食,養殖的初期,采用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每次投喂前給予固定信號,每次投喂量控制在魚種總體重的1%左右,使魚種短期內處于半饑餓的狀態,以便形成攝食條件反射,培養其集群搶食的習慣。待馴食成功后,遵循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的原則進行投喂。日投餌3次,上午9:00、下午1:00與5:00各1次,投喂量占魚體重的3%~5%,一般以15分鐘內吃完為度,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具體可結合季節、天氣、水質和魚體活動情況靈活掌握投喂量。刺鲃飼料要求粗蛋白含量早期32%~35%,中后期30%,浮性顆粒飼料較好,飼料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
5.日常管理每天堅持早晚巡箱,觀察刺鲃攝食情況和活動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做好水產養殖生產記錄,包括水溫、溶氧量、pH值、餌料投喂量、攝食與活動情況、用藥過程等。定期清洗網衣,清除網箱中的雜物、殘餌、腐爛的水草、死魚和箱底的沉積物,以保持箱體內外的清潔和水流通暢。每月月底抽樣稱量網箱內魚體重,及時調整投餌量。遇惡劣天氣時,做好網箱安全和加固工作,及時調整網箱位置,保持合理的網箱間距。
6.病害防治刺鲃網箱養殖試驗期間,采取“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有病早治”的原則。每15天向網箱內潑灑濃度為0.5~1.0克/米3的二氧化氯消毒,或掛袋預防,每30天用濃度為20~30克/米3的生石灰向網箱內潑灑1次。在水溫較高、吃食旺的季節,定期在飼料中拌入大蒜素和維生素投喂,以增強魚體的抵抗力,有效防止病毒、有害微生物等的侵襲。在漁藥使用過程中,嚴格執行《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規定,認真填寫水產養殖用藥記錄。
二、結果
商品魚自2011年2月28日開始銷售,捕大留小,于2011年4月21日銷售完畢,累計養殖時間14個月。商品魚銷售過程認真做好商品魚銷售記錄。具體收獲情況見表1,經濟效益情況見表2,兩個表中統計的數據均為實驗網箱與平行網箱的平均數。
三、討論
網箱養魚的效益反映在高產量和高商品率上,魚種放養密度和規格是影響商品魚規格、產量和效益的2個關鍵因素。魚種規格直接影響商品魚規格和養殖周期。魚種放養規格過小,魚種生長慢,養成商品魚的時間長;魚種規格過大,一要增加投入成本,二是過了最佳生長期,雖然產量高,但并不能獲得最理想的經濟效益。由表1、表2內容可知,在相同的苗種規格下,網箱養殖刺鲃最佳放養密度應在80尾/米2左右,在該密度下,商品魚規格(0.71千克/尾)、單位面積產量(52.82千克/米2)、成活率(93.0%)等指標均較高,飼料系數(1.84)、投入產出比(1∶1.68)等指標均較低,利潤高達555.9元/米2。當放養密度為60尾/米2時,魚種長速、商品規格、成活率、飼料系數等指標均與密度為80尾/米2時相接近,但單位面積產量和利潤明顯偏低。隨著密度增至100尾/米2,刺鲃單位面積產量(54.78千克/米2)最高,但成活率(91.3%)隨之降低,商品魚的規格(0.60千克/尾)也較小,投入產出比僅1∶1.50,投入大,產出小,且飼料系數高達2.13,飼料成本較高,造成浪費,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因此,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是刺鲃網箱健康養殖獲得高產、高效的關鍵環節之一。表1、表2數據表明,在相同的放養密度下,苗種放養規格(6~8、10~12、18~20厘米)與商品魚的規格(0.35、0.50、0.72千克/尾)、單位面積產量(25.48、36.80、53.86千克/米2)和成活率(91.0%、92.0%、93.5%)成正比關系,其中,魚種規格對單位面積產量和商品魚規格影響更為明顯,對成活率的影響差異并不顯著。由此說明,在放養密度適中時,應盡量選擇個體較大的魚種進行放養,這對于有效減小飼料系數、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獲取更高的養殖效益具有很好的效果。綜上所述,合適的魚種規格是刺鲃網箱健康養殖獲得高產、高效的又一重要環節。
四、小結
刺鲃網箱健康養殖放養刺鲃魚種密度以60~80尾/米2為宜,最好控制在80尾/米2,放養魚種規格15~20厘米,最好18厘米以上,這樣既充分利用了水體空間,又能使養殖魚類的生長速度、成活率、飼料系數、單位面積產量等指標達到較好水平,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因刺鲃屬于生長速度較慢的魚類,魚種規格小于15厘米時,當年難以達到商品規格,影響養殖效益。因此,切忌為片面追求產量而盲目增加放養密度。在養殖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無公害養殖的各項技術規范和標準,嚴格投入品管理,認真做好各項記錄,做到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刺鲃網箱健康養殖模式一般每口箱(20米2左右)每年利潤可達8000元以上,具有很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 上一篇:養殖鯉魚高效方法
- 下一篇:街道勇創一流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