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的“嵌入性”模式
時間:2022-01-20 09:33:45
導語:農業技術推廣的“嵌入性”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技推廣體系如何與小農社會有效對接,這是克服農業技術“最后一公里難題”的關鍵。陜西P縣獼猴桃技術推廣實踐中,組建了以“大學專家+政府農技推廣員+鄉土專家”為主體的農業技術推廣團隊,通過“示范點”“鄉土專家”“村級組織”三個嵌入點向農村推廣技術,形成農技推廣的“嵌入性”發展模式。該模式充分尊重農戶的主體性,注重發掘農村技術精英學習應用技術的能動性,逐步在鄉土社會內部建立農技推廣的小環境并與農推體制高效對接,形成技術與農戶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嵌入性;大學專家;示范點;鄉土專家;“1+2+2模式”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思路
提升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效率,必須解決好農業技術的“最后一公里難題”。許多技術雖然可以依托農技推廣體系“自上而下”傳遞,但卻不能獲得農戶“自下而上”的積極回應,降低了農業技術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針對“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成因,學界有多種解釋。王建明等認為,經費投入不足,極大影響基層農技員的工作積極性[1]。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研究發現,體制不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等因素限制了農技推廣部門的職能發揮[2]———這種局面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全國農技推廣機構的“斷奶”之風,農技推廣系統出現了“網斷”“線斷”“人散”的現象,削弱了農技推廣的組織基礎[3]。王移收研究發現,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低、市場意識薄弱,過度規避風險的思維定勢阻礙了應用和改革農業技術的積極性[4]。此外,因為農戶普遍處于資金短缺狀態,無力承擔農藥、化肥、良種等農資配套,亦難以承擔技術改革失敗的風險,所以大大限制了農戶應用新技術的能力[5]。筆者認為,考察農業技術在推廣體系末端的現實困境,既要分析資金投入、農技隊伍建設等體制性因素,又要關注農戶文化素質不高、科技意識不強、經營資金短缺等現實局限性,更為關鍵的是要從國情出發理解農技推廣工作的特殊性。我國農技推廣對象并不是從事規模經營的大農場主,而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小農[6]。分散的、小規模的、兼業的農業經營模式,極大增加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難度。所謂“最后一公里難題”,究其根本,是“農技推廣體系”與“小農社會”如何有效對接的問題。本文嘗試從“嵌入性”角度對其進行探討。波蘭尼曾用“嵌入性”描述“經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認為經濟體系并不是自給自足的,而是從屬于政治、宗教和社會關系[7]。格蘭諾維特發展了嵌入性理論,認為經濟行為嵌入在具體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基于親屬關系、朋友關系或其他信任關系而形成的關系網絡影響著經濟制度的運行[8]。嵌入性理論同樣適用于解釋“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技術并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而是“嵌入”在社會中。20世紀80年代,美國技術社會學創立了“技術的社會形成”理論范式(the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簡稱為SST理論。與先前的“技術決定論”不同,SST理論不僅關注社會因素對技術形成的影響,還認為技術應用者不是被動的、機械地接受技術,政治、經濟、文化、管理等社會性因素在技術選擇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9]。從某種意義上說,SST理論包含技術的“嵌入性”思想,強調社會性因素對技術傳播和應用的關鍵作用。技術“嵌入性”思想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具有啟示意義。農技推廣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過程,雖然推廣對象是農戶,但是無法繞過“小農社會”這一必要環節,否則將承擔極大成本。因此,中國農技推廣工作必須正視小農經濟的基本國情,尋找農業技術“進村入戶”的有效方式。小農社會有著自身的社會傳統,鄉村精英、熟人社會等因素均可加以利用,使之成為農技推廣的鄉土資源,發揮技術推廣效應。進而言之,只有農技推廣工作真正嵌入于農村社會結構中,才可能激發鄉土社會的內在活力,提高農戶學習和應用技術的積極性。本文以陜西P縣獼猴桃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為例,從“嵌入性”角度探討農技推廣體系與小農社會有效對接的工作策略,剖析技術進村入戶的嵌入點及其實踐模式。
二、P縣獼猴桃技術的階段性推廣策略
P縣隸屬陜西關中地區,處于渭河以南、秦嶺北麓的百萬畝獼猴桃優生區。1978年全國開展獼猴桃資源調查時,P縣園藝站科技人員就在境內淺山區發現大范圍野生獼猴桃。從1984年開始,縣園藝站開始進行栽培試驗,奠定了日后大面積發展獼猴桃產業的基礎。1988年,縣園藝站從省果樹所引進一系列品種,經過篩選,最終選擇“秦美”為主栽品種,啟動大面積推廣種植計劃。(一)1989-1994年:進村建立試驗示范點,以點帶面推廣計劃起步階段,P縣果業仍以蘋果為主,農民對獼猴桃十分陌生,對其經濟效益不了解,更不懂種植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縣園藝站首先采取的推廣策略是“進村建立試驗示范點,以示范點為中心帶動輻射”。1989年,考慮到土壤條件、區域布局等因素,縣園藝站在全縣范圍內建立5個示范點,J鎮坡頭村名列其中。園藝站動員坡頭村民時,遭遇了較大阻力,只有4隊少數群眾同意,總種植面積還不到10畝。園藝站提供苗木補貼,承諾日后按每斤0.8元價格收購———當時蘋果市場收購價為每斤0.4元。1992年,果農開始受益。1994年,市場收購價已經漲到每斤2元,當地農戶紛紛種植獼猴桃并逐步擴大面積。案例1:坡頭村3組村民ZSL說,看著4隊賺錢,幾分地就能賣上千元,把人刺激瘋了。專家說垣上粘土不適合種植獼猴桃,我們不信這個邪!有人大膽嘗試改良土壤,將玉米秸打碎,連同沙子一起拌進土里,結果證明方法可行,利于獼猴桃樹根系呼吸。當時4隊許多人已經掌握基本種植技術,外隊親戚朋友就找他們幫忙———全村都跟著4隊學,種植規模越來越大。以坡頭村為代表的獼猴桃試驗示范點在技術推廣早期發揮了巨大效應。具體表現在:(1)試驗示范點具有技術試驗的功能。當時縣園藝站尚處于技術摸索階段,田間地頭的試驗栽培顯得格外重要。(2)試驗基地建在村莊內,無論是種植技術,還是經濟效益,都能起到顯著示范作用。(3)試驗示范點農戶在掌握基本種植技術后,有可能成為技術傳播不可或缺的力量。(二)1995-2004年:發揮“鄉土專家”在農技推廣中的關鍵作用試驗示范點所在地農戶因為趕上獼猴桃產業的“早班車”,所以快速獲得經濟效益。率先富起來的農戶在改變生活面貌的同時,開始發揮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逐步參與到獼猴桃種植技術推廣工作中來。20世紀90年代中期,P縣獼猴桃產業處于高速發展期。縣鄉農技推廣人員活躍在產業第一線,是技術推廣的主力軍。但P縣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農技推廣體系受“斷奶”之風影響,隊伍建設受到較大沖擊,無力單獨支撐與獼猴桃產業發展態勢相匹配的農技推廣工作,緊缺掌握獼猴桃種植技術的科技人員。在這種局面下,園藝站5個試驗示范點所在村一些“鄉土專家”的作用得以凸顯。所謂鄉土專家,特指精通作物種植技術的農民,是村莊內部的技術骨干。其實,1989建立試驗示范點時,園藝站就開始培養村莊內的技術員。這些技術員成為第一批“鄉土專家”,在果樹施肥、剪枝、防蟲等方面達到一定技術水平。他們不僅指導本村農戶種植獼猴桃,其影響力逐步擴展到村鎮之外,在全縣范圍內發揮技術推廣作用。1995年,P縣成立獼猴桃協會,整合各村以鄉土專家為主體的技術力量,為全縣獼猴桃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案例2:第一任會長介紹:成立協會的主要目的是為農民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協會集中了一批有實際操作經驗的獼猴桃種植“愛好者”,這些人技術過硬,不僅能對其他農戶提供技術指導,還可以按照專家指導對新技術、新品種進行試驗,然后再推廣,這樣可以避免大面積失敗的結果。許多技術,我們先示范,其他農戶再跟著學,這樣效果比較好。概括地說,“鄉土專家”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鄉土專家的土地起著試驗田的功能,可以針對新技術、新品種進行試驗,降低大范圍推廣的風險。(2)鄉土專家發揮著示范戶的功能,對周邊農戶起到示范帶動作用。(3)鄉土專家是技術話語的轉譯者。他們活躍在生產第一線,能夠將專家的技術理論用更通俗、利于農民接受的語言和方法講授,深得農戶歡迎。(4)鄉土專家是農技推廣機構和普通農戶之間的溝通者。他們同更多農戶打交道,能夠收集和匯總新的技術需要,并及時傳遞給農技推廣部門。此外,鄉土專家不只是技術的傳播者,因為他們學習能力強,善于鉆研摸索,有時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現實問題。例如,獼猴桃套袋技術有利于減少日灼、葉磨,防治病蟲害和果面污染等問題,這項被農戶廣泛應用、產生極大經濟效益的技術并非源于專家的科學研究,而是來自于鄉土專家的摸索。紅旗村WYL發現本地新西蘭“海沃德”品種的果面很黑,并不像專家展示的新西蘭原產果那樣漂亮。考慮到陽光、空氣等因素,他用紙袋子將新生果罩住,進行試驗,效果很好。第二年他就大面積套袋,第三年附近農戶開始仿效,第四年就在全縣大面積推廣應用。鄉土專家用自己的“土辦法”,成功解決了國外品種到P縣的水土不服問題。這個案例生動地表現了農村技術骨干在技術研究方面的潛力。正是憑著這股鉆研精神,鄉土專家在技術轉化、技術應用和傳播方面,具有現實影響力,可以擔當農戶家門口的農技員[10]。(三)2005年以來:建立農技推廣的“縣校合作”機制2005年,P縣得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大力支持,雙方共同建立農技推廣的“縣校合作”機制,由大學組建專家團隊提供技術支撐,P縣提供科研生產基地和項目資金支持,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合作體系,并實施“十百千人才培訓計劃”,為P縣培養10名在全省有一定影響的獼猴桃鄉土人才、100名中級專業技術干部、1000名農民骨干技術員和科技入戶1000戶。同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P縣建立高規格的獼猴桃試驗站,具備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示范推廣、人才培養、野外觀測5大職能。試驗站建立前,雖然P縣獼猴桃面積持續增長,農民掌握了基本種植技術,但普遍經營粗放。試驗站的重要功能就是研發和改進技術,并以示范的形式將相關技術“標準化”,讓前來參觀的農戶看得懂、學得會。試驗站同時肩負著品種選育的重任,培育既適合本地自然條件、又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良品種。目前試驗站正著力培育改良適合出口中亞國家的“金香”品種,以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從技術推廣的角度來說,縣校合作機制縮短了從技術源頭到技術推廣末端的路徑,提高了技術研發和傳播的時效性。更為關鍵的是,P縣獼猴桃產業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基本種植技術已被大多數農戶掌握,技術改良、更新換代問題愈發緊迫,高校等科研機構的介入非常及時。以試驗站為中心,技術專家重點負責研發、示范和推廣規范樹形、平衡施肥、充分授粉、無公害栽培、合理負載等高效栽培技術,對新時期獼猴桃技術發展具有引領作用。
三、農技推廣的“嵌入性”發展
P縣獼猴桃產業從零起步,至今種植面積接近30萬畝,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縣域產業。對此,農技推廣服務功不可沒。在縣鄉農技推廣體制力量相對薄弱的前提下,P縣獼猴桃農技推廣工作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農技推廣實踐中的“嵌入性”發展模式。與傳統具有較強行政命令色彩的農技推廣模式相區別,“嵌入性”發展模式尊重農戶的主體性,注重發掘農村技術精英在學習應用技術方面的能動性,充分利用“熟人社會”在技術傳播中的作用,逐步在鄉土社會內部建立一個農技推廣的小環境并與農技推廣體制完成對接,形成技術與農戶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
(一)嵌入點
嵌入性發展的核心目標是解決農技推廣體系如何與小農經濟有效對接的問題。嵌入性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找準“嵌入點”。P縣獼猴桃技術推廣中的“嵌入點”主要有三個,分別是示范點、鄉土專家和村級組織。1.示范點。縣園藝站建立的獼猴桃試驗示范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的獼猴桃試驗站,以及各村的示范戶,都屬于不同層級的“示范點”。示范點的核心功能是帶動示范,以點帶面。農技推廣的終端雖然是“農戶”,但是鑒于農戶數量大、規模小且地塊分散,以戶為單位的一對一推廣模式成本極高。示范點在技術推廣方面的優勢是改變了農技推廣中“點對點”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點對面”,通過在田間地頭建立一個個技術示范的“窗口”,為農戶提供便捷的技術信息服務。以“示范點”為中心帶動輻射,不僅降低了技術推廣的成本,還符合農戶學習技術的習慣。“農民種田就是看樣子”,這個說法鮮明表達了絕大多數農民學習技術的方式。“看樣子”就是找一個參照樣本。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示范點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示范點”意味著標準化,但并不是一刀切,農戶可以結合自身理解逐步探索。“看樣子”并不是被動學習,而是在有困惑、遇到問題時再主動尋求解決方案,這樣更能提高農戶學習技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鄉土專家。鄉土專家之所以可以成為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嵌入點,主要是因為他們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鄉土專家掌握基本農業技術,可以成為技術推廣團隊成員;另一方面,鄉土專家扎根鄉土,是熟人社會中的一員。廖西元等研究發現,農戶對農技員的熟悉度、信任關系與農技推廣績效具有正相關關系[11]。基于農戶對鄉土專家的熟悉度和信任感,鄉土專家利用自己果園現身說法,同樣可以產生對農戶的技術影響力。不可回避的是,熟人社會具有“差序格局”性質,這種以“己”為中心“愈推越遠、愈推越薄”的鄉土人際關系特性,導致鄉土專家推廣技術時可能會因人而異、區別對待,從而使技術推廣呈現“差序格局”特征,即那些關系親密的人更容易獲得技術信息。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技術傳播的“差序格局”現象。(1)這是鄉土社會本身的社會關系性質,任何推廣模式無法回避和超越;(2)從村莊層面來說,血緣、姻緣、地緣、業緣關系共同編織著一張親密關系網,鄉土專家通過親密關系向外傳播技術后,接收者同樣會沿著自己的親密關系網傳播技術。(3)從更大范圍來看,鄉土專家的親密關系網同樣會延伸到村莊之外,從而獲得更大的輻射效應。總之,鄉土社會內部“私人性”的熟人關系,不應該單純理解為技術傳播的障礙,反而可能成為技術推廣的資源加以利用。充分尊重鄉土社會內部的社會規則,這正是“嵌入性”發展模式的題中應有之意。3.村級組織。村級組織雖然不掌握技術,但卻具有較強的動員能力,可以成為農技推廣的組織保障。為了更好服務獼猴桃產業發展,P縣基層組織建設亦有一些配套措施,絕大多數行政村設有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村長,每個村民小組設有科技信息員,將農技推廣列為村莊治理的一項基本內容。以H鎮何家村為例,該村有科技副村長1名,每個村民小組設一個科技信息員,每人每年工資200元。村級科技工作主要職責有:定期組織農戶培訓、參觀;及時通知農戶開展施肥、剪枝、防蟲等關鍵工作;組織村內技術力量為困難戶提供技術幫扶。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科技示范戶的確立、職業農民培訓班、專家進村授課、參觀示范點、試驗站,這些活動順利開展,都需要有人動員、組織和協調。農技推廣工作只有“進村”,才能“入戶”。村級組織能夠有效降低農技推廣體系與農戶之間的對接成本,從而成為農技推廣工作在鄉土社會的一個重要嵌入點。
(二)“1+2+2”農技嵌入模式
以示范點、鄉土專家、村級組織為“嵌入點”,P縣農技推廣工作成效顯著。從歷時性視角來看,農技推廣的“嵌入性”發展層層推進,從起初的園藝站為主導,到后來的鄉土專家參與,再到新時期的縣校合作機制,農技推廣“嵌入性”發展模式日趨成熟。當前,P縣農技推廣模式被概括為“1+2+2”,即1名大學教授聯合2名縣農技員,再帶領2名鄉土專家。“1+2+2”推廣模式的具體工作機制是:大學教授、政府農技推廣員和鄉土專家聯合,在全縣范圍內選取10個村進行技術推廣,實施“獼猴桃產業化科技示范與科技入戶工程”;在每個示范村發展50個示范戶,再通過他們示范帶動50個普通農戶;優化品種結構,推廣規范化整形修剪、配方施肥、人工授粉、無公害栽培等關鍵技術;每個示范村每年開展大型技術培訓4次以上,培訓1000人次以上,輻射帶動周圍村組[12]。“1+2+2”模式有助于解決技術“從哪里來”的問題。專家“進村入戶到田”,有利于產、學、研結合,通過發現農戶生產實踐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快速應對,及時反饋,大大提高技術研究應用的效率。“1+2+2”模式還有助于解決技術“如何進村入戶”的難題。鄉土專家的積極參與,有利于技術推廣通過鄉土社會熟人關系網絡快速擴散。“1+2+2”模式有效整合了大學農技科研機構、縣級推廣體系、鄉土社會內生性技術骨干三種力量,形成強有力的技術推廣團隊。葉敬忠等認為,我國農技推廣工作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個問題是研究者與推廣員之間關系不暢,許多新技術成果不能對接推廣員;另一個問題是推廣員與農戶之間關系不暢,技術進村入戶存在障礙[13]。“1+2+2”模式有利于理順研究者、農技推廣員和農戶之間的關系,使農技推廣工作由先前以“農技員”為主體,轉變為研究者、農技員和鄉土專家共同參與的農技推廣新格局,為P縣獼猴桃產業未來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四、結論與討論農技推廣體系如何與小農社會有效對接,這是克服農業技術“最后一公里”難題的關鍵。陜西P縣獼猴桃技術推廣實踐中,組建以“大學專家+政府農技推廣員+鄉土專家”為主體的農業技術推廣團隊,通過“示范點”“鄉土專家”“村級組織”三個嵌入點向農村推廣技術,形成農技推廣的“嵌入性”發展模式。農技推廣“嵌入性”發展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農戶在技術學習和應用中的主體性,遵循鄉土社會內在的社會結構特征,發揮熟人社會、鄉土精英等社會性因素在技術推廣傳播中的關鍵作用,變“政府主導”為“社會多種力量協同參與”。農技推廣“嵌入式”發展模式既是對P縣獼猴桃技術推廣工作基本經驗的總結和提煉,亦是對新時期以大學生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的有益探索,對其他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陳輝 趙曉峰 張正新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建明,李光泗,張蕾.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制度對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3):4-14.
[2]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調查與改革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2005(2):46-54.
[3]周曙東,吳沛良,趙西華,等.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3(4):57-62.
[4]王移收.試論農技推廣人員及農民思維定勢的改變[J].湖北農業科學,2005(6):12-13.
[5]張少兵,王雅鵬.農業技術進步的問題解析與政策建議[J].農村經濟,2005(4):110-113.
[6]黃季焜,胡瑞法,孫振玉.讓科學技術進入農村的千家萬戶———建立新的農業技術推廣創新體系[J].農業經濟問題,2000(4):17-25.
[7]PolanyiKarl.TheGreat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andEconomicOriginofOurTime.[M].Boston,MA:BeaconPress,1944:46,272.
[8]GranovetterM.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rnalSociology,1985(3):481-510.
[9]盛國榮.技術與社會之間關系的SST解讀———兼評“技術的社會形成”理論[J].科學管理研究,2007(5):39-42.
[10]張紅.農業技術在鄉村社會中的運作機制[J].農村經濟,2013(7):91-96.
[11]廖西元,王志剛,朱述斌,等.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業技術推廣行為和推廣績效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7):4-13.
[12]安成立,劉占德,劉漫道,等.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技推廣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1-6.
[13]葉敬忠,林志斌,王伊歡.中國農技推廣障礙因素分析———農民應成為農技推廣的主體[J].中國農技推廣,2000(4):5-7.
- 上一篇:農村中學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農業技術推廣現狀與建設對策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