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績效分析
時間:2022-05-29 04:43:33
導語: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績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補貼范圍、補貼額度和補貼對象
廣東省農機補貼機具種類包括耕整地機械、動力機械、收獲機械、種植施肥機械、收獲后處理機械、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設施農業設備、田間管理機械、畜牧水產養殖機械、農田基本建設機械、排灌機械、其他機械及自選類等13大類41小類141個品種。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行定額補貼形式,既同一種類農業機械和同一檔次農業機械在廣東省內實行一致的補貼標準。大型棉花采摘機具、甘蔗收獲機具、200馬力以上拖拉機械單機補貼額可提高到20萬元;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農業機械、高性能青飼料收貨機械、大型免播種機械等農業機具補貼限額可提高12萬元。農機單機補貼限額規定不超過5萬元,農機定額補貼規定按不超過廣東省市場平均價格30%。農機補貼對象包括農民、牧民、漁民、從事農機機械作業的農業生產經營性組織、農場(或林場)職工、生鮮乳收購站、取得本地工商登記的養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乳品生產型企業參股經營生鮮乳收購工作站。
(二)補貼政策落實情況
農機裝備水平和總動力持續快速增,一些有特色、重點農業機械的應用得到廣泛推廣。在農業部和財政部支持下,廣東省從2005年開始實施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專項,2010—2011年,全省共落實中央財政補貼資金5.5億元,省級財政安排了6000多萬元用于農民購置省重點推廣的農業機械在中央財政補貼基礎上進行累加補貼。實施范圍覆蓋全省所有農業縣(市、區),補貼產品目錄基本覆蓋了全省農業生產的所需各類農業機械。兩年來,共補貼各類農機具近30萬臺(套),直接受益農民近23萬戶(次)。近年來,全省各級農業(農機)與財政部門積極配合,嚴格按照要求,切實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強監督管理,規范操作,提高辦事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執法力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0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了2345萬千瓦,比2003年增長了30.6%。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53.7%,比2003年提高了32.4個百分點,農機裝備水平和總動力持續快速增長。另外,一些有特色、重點農業機械的應用得到廣泛推廣。
二、問卷調查分析
本研究組在廣東省內的清遠、韶關、茂名、梅州、湛江、河源共6個市開展調查,主要采取走訪調查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調查組發放農機補貼績效研究調查問卷50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433份,在梅州、韶關、湛江、河源和茂名分別回收153、50、56、81和93份,各市回收有效問卷占總有效卷數的比例分別為11.5%、35.3%、18.7%、12.9%和21.5%。
(一)農民基本特征
在所有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中,調研對象包含261位為男性農民、61位為女性農民,占調查對象總數百分比分別為81.1%和18.9%,其中,顯然男性調研對象明顯偏多。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男性農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女性農民一般負責家里事務居多,所以,從隨機抽樣和性別分層抽樣來看,男性居多符合農村現狀。綜上所述,本次調查數據在性別分布方面也符合農村社會現實。問卷調查對象年齡分布為:年齡小于20歲、21—30歲、31—40歲、41—50歲、51—60歲、大于60。各年齡階段人數分別為:10位、24位、114位、187位、77位、21位。各年齡階段占樣本比例分別為:2.3%、7.9%、26.3%、43.2%、17.8%、4.8%。調查對象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為小學及初中文化程度。其中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為75位,占17.3%;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為220位,占50.8%,未上過學的農民有9位,占2.1%;中專或技校文化程度的農民為33位,占7.6%;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為94位,占21.7%;大專文化程度的農民為2位,占0.5%。6•2013年第10期從收入情況來看,除年收入少于5000元的人員偏少以外,其它各個階段的年收入比例都比較接近,集中在15%左右。具體如下:年收入少于5000元的農民有38位,占8.8%;在5001—10000元之間的農民有74位,占17.1%;在10001—15000元之間的農民有52位,占12.0%;在15001—20000元之間的農民有74位,占17.1%;在20001—25000元之間的農民有70位,占16.2%;在25001—30000元之間的農民有48位,占11.1%;大于30000元的農民有75位,占17.3%。在調查對象中,種植收入占農民家庭年收入的比例主要為20%—50%。其中種植收入占農民家庭年收入比例小于20%的農民有105位,占24.2%;在20%—30%之間的農民有101位,占23.3%;在30%—40%之間的農民有74位,占17.1%;在40%—50%之間的農民有67位,占15.5%;除此之外,種植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在50%—60%之間的有35位,占8.1%;在60%—70%之間的有11位,占2.5%;大于70%的有40位,占9.2%。至于調查對象的承包土地數量情況,本次調查的433個樣本之中承包土地面積小于等于5畝的有227人,占52.4%;6—10畝之間的有101人,占23.3%;11—15畝的有49人,占11.3%;16—20畝的有27人,占6.2%;21—30畝的有9人,占2.1%;31—40畝的有6人,占1.4%;大于40畝的有12人,占2.8%。
(二)農民對農機補貼政策的認知情況
關于農民了解農機補貼政策的途徑情況,絕大多數的農民是通過“基層干部”、“朋友或鄉鄰”、“電視報刊”這三種途徑來了解農機補貼政策的。在433份樣本中,選擇“基層干部”的農民有169位,占總樣本數的39%;選擇“親朋好友或鄉鄰”的農民有88位,占總樣本數的20.3%;選擇“電視報刊”的農民有91位,占總樣本數的21%;選擇“政府文件”的農民有42戶,占總樣本數的9.7%;選擇“銷售部門及人員”的農民有32位,占總樣本數的7.4%,其他方式的農民為10位,占總樣本的2.3%。在獲取農機補貼品種與金額上,微耕機占總數的72%,獲補貼金額區間為700—1700元,平均補貼額為850元;其次,收割機占補貼品種總數第二,為13%,獲補貼金額5000—50000元,評價補貼額為10000元。
(三)農民購買農業機械意愿及原因
在本研究所有的問卷調查中,有410位農民表示愿意購買農機,占總數的94.6%,調查表明,在擁有農機品種上,農用拖拉機、收割機、翻土機(打田機)占有率均達到40%以上,其中翻土機占有率最高,達48%。擁有農機的農民絕大部分(占60%)表示,購買農機的原因主要為家里勞動力不足,另外,39.7%、37.6%的農民表示購買農機分別是因為農機工作效率高而且好用、農機是種地的必需品。與此同時,有76%的農民認為農機價格不便宜,有85.9%的農民認為不會跟風選擇使用農機。在不愿意購買農機的農民中,有28份問卷顯示農機價格太貴是主要的原因,并有18份問卷顯示家里勞動力足夠不需要農機。調查表明,農機的高效率得到了農民的普遍認可,即使不愿意購買農機的農民也極少因為效率低而選擇放棄農機的使用。另外,絕大部分農民(占97%)能對農機的操作熟練快速的掌握,說明農機的簡易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農村勞動力無法滿足農民的糧食生產,但是農機價格對于現行農民的收入來說仍然偏高,勞動力充足的農民更愿意選擇傳統勞作來進行生產。
(四)農民對農機補貼政策的了解程度及渠道
調研組對農機補貼政策過程中農民對此類信息的主要獲取渠道及效果進行了調查。問卷把獲取信息渠道分為“看電視、聽新聞、聽別人說、鄉鎮政府宣傳、村委會宣傳”五大類,把農民的了解程度分為“非常了解、了解、大概了解、不是很清楚、完全不了解”五個層次。共105份問卷表明通過看電視獲取此類信息,占總數的24.4%,另外,通過聽新聞、聽別人說、鄉鎮政府宣傳、村委會宣傳獲取此類信息的比例分別是15.1%、20.5%、23%、17%。另外不同渠道對了解程度的影響不同。通過看“電視、村委會宣傳”更能夠充分的了解政府農業機械補貼政策;農村農民從鄉鎮政府層面獲取農機補貼政策,能夠達到“了解”政府農業機械補貼政策程度,但不能充分認識農機補貼政策。而“聽新聞、聽別人說”效果并不突出,通過這兩種渠道傳播的農機政策僅僅使農民停留在“大概了解”的程度。調查表明,采取更多樣化、更直觀的政策宣傳手段(如電視)以及更接近村民自治組織(如村委會)對政策的宣傳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行政機構(如鄉鎮政府)的宣傳能使政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五)農機購置補貼的績效評價
本研究通過走訪調查和對農民問卷調查,主要以433位填寫問卷的農民為調查對象,從農民評價、農機補貼對農業發展的作用、實施效果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農民對農機補貼實施效果評價。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農民認為農機補貼政策對于促進農業生產有著明顯的作用,這其中包括:433位農民中有215人認為農機補貼政策對于農業生產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占全部樣本的49.7%;有151人認為農機補貼的作用比較明顯,占全部樣本的34.9%;另外,有59人持中立態度,占全部樣本的13.6%;無人認為農機補貼實施效果不好或很不好。針對農機補貼效果調查中發現,36.7%的農民認為農機補貼使得收入增加了,37.4%的農民認為購買農機便宜了,59.1%的農民認為農機耕種省力高效,23.8%的農民認為農機補貼使得自己產量提高了。與此同時,在農民認為農機補貼效果欠佳的因素調查中,認為購買農機仍然昂貴的占總數的17.8%,另外,極少數農民認為農機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持此觀點的農民僅占3.2%。收入沒增加、不會使用農機、無法獲知農機補貼方法這三個因素均占10%左右。
(六)農民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滿意度
在對滿意度的研究中,詢問了調查對象農業補貼是否對生產有幫助、是否購機更便宜、是否方便獲得補貼、是否補貼政策透明、申請農機補貼手續簡單。農民的認可度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較滿意、非常滿意”五個程度。對滿意原因與滿意程度進行列聯表分析,結果如下:有32.8%的農民認為農機補貼有效地存進了生產,并絕大多數認為較滿意;25.5%的農民認為補貼使得購機更加的便宜,但對其評價集中于一般滿意的層次;13.4%的農民認為容易獲得補貼,并且絕大多數認為對此非常滿意;在政策透明因素上農民分析比較大,20.8%的農民認為滿意農機補貼的政策透明度,與此同時,此項的“非常不滿意”人數卻在所有項目中最多;僅有7.5%的農民認為申請手續簡單。調查表明,農機補貼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雖然使得購機更加的便宜,但補貼金額沒有得到大多數農民認可,農民對政策的了解不夠透徹,申請手續稍顯繁瑣。
(七)農民對農機補貼政策的主要建議
目前,農民認為種糧直接補貼存在的不足之處集中在農機價格上,有67.4%的農民認為農機價格偏高是農機補貼作用不明顯的主要原因;在農機市場價格無法降低的情況下,57.3%的農民認為政府應該補貼更多的錢來減低農機價格、51.7%的農民認為應該增加對農機的維修服務來減少后期的投入費用;另外,認為應對農民進行農機使用培訓和簡化農機補貼手續的農民分別占47.6%、45.3%。
三、結論
本研究從農民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認知情況、了解程度及渠道、購買意愿及原因、滿意度、績效評價等方面進行分析。根據上述調查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在廣東省農村勞動力中,男性主要從事農活,女性主要負責家里事務。與其他補貼中老年人占主體不同,農業機械購置補貼中老年人所占比率不高,中年人占絕對主體,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主要集中在小學及初中程度。農業補貼2.從收入情況來看,年收入少于5000元的人員偏少,大于5000元的其它各個階段的年收入比例都比較接近,集中在15%左右。種植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主要集中于20%—50%,承包土地面積小于等于5畝的占半數。3.絕大多數的農民是通過“基層干部”、“朋友或鄉鄰”、“電視報刊”這三種途徑來了解農機補貼政策的。4.在獲取農機補貼品種與金額上,微耕機占總數的72%,獲補貼金額區間為700—1700元,平均補貼額為850元;其次,收割機占補貼品種總數第二,為13%,獲補貼金額5000—50000元,評價補貼額為10000元。5.農民購買農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里勞動力不足,其次是農機工作效率高而且好用、農機是種地的必需品。大多數農民認為農機價格不便宜,而且也不會跟風選擇使用農機。農機的高效率得到了農民的普遍認可,即使不愿意購買農機的農民也極少因為效率低而選擇放棄農機的使用。絕大部分農民(占97%)能對農機的操作熟練快速的掌握,說明農機的簡易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農村勞動力仍無法滿足農民的糧食生產,但是農機價格對于現行農民的收入來說仍然偏高,勞動力充足的農民更愿意選擇傳統勞作來進行生產。6.農民通過“電視、村委會宣稱”更能夠充分了解農機補貼政策。農民大部分是從鄉鎮政府層面得到農機補貼政策,并能得到“了解”的獲取程度,但不能充分認識農機補貼政策。而“聽新聞、聽別人說”效果并不突出,通過這兩種渠道傳播的農機政策僅僅使農民停留在“大概了解”的程度。因此,更多樣化、更直觀的政策宣傳手段(比如電視)和更接近村民自治組織(如村委會)會對政策的宣傳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行政機構(如鄉鎮政府)的宣傳能使政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7.總體上,絕大多數農民認為農機補貼政策對于促進農業生產有著明顯的作用,超過半數農民認為農機耕種省力高效,但購買農機的價格對于農民來說仍然昂貴。8.農機補貼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使得購機更加便宜,但補貼金額沒有得到大多數農民認可,農民對政策的了解不夠透徹,申請手續稍顯繁瑣。9.目前農民認為種糧直接補貼存在的不足之處集中在農機價格上,多數農民建議降低農機價格、提高補貼金額以及增加對農機的維修服務來減少后期的投入費用。
本文作者:吳劍輝工作單位:廣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