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分析與對策
時間:2022-05-29 04:59:44
導語: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分析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農機安全生產認識不足。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明確加強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完善農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系,保障農機安全生產經費投入。但地方一些部門和相關領導對農機安全生產缺乏足夠認識,對農機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往往停留在講話中、文件上,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缺乏必要的投入,工作難以落實到位,流于形式。
2.農機安全教育培訓滯后,農民群眾安全意識薄弱。由于宣傳教育設施和手段落后,又缺乏必要的經費保障,農機安全宣傳教育往往局限于發放宣傳資料,缺乏系統性培訓教育,且農民群眾安全意識薄弱,認為參加培訓,既花錢又要投入較多的時間,缺乏參訓自覺性。
3.農機“三率”不高。無牌行駛、無證駕駛、人貨混裝違法行為依然存在,增加了事故隱患。無牌無證的拖拉機,既未參加安全技術檢驗又未購買交強險,一旦發生事故,很難善后處理,究其原因:一是農民群眾安全意識薄弱,認為農機無須上牌辦證;二是農機監管工作量大面廣,農機監管力量薄弱,難以做到全面深入;三是保險部門不愿意承保甚至拒保農機交強險,導致農機“三率”難以提升。
4“.以機代牛”工程區農機操作手年齡偏大。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青壯年大多進城經商務工,勞動力大量轉移,留守農村的多為老幼婦女,尤其是“以機代牛”工程區,過去老年人以牛耕作業,實行“以機代牛”工程后,政府補貼農機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但由于大多為年齡超過60周歲以上的老人,其體力和反應能力的局限不宜操作農機具,也與《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規定的“年滿18周歲以上和60周歲以下”規定相左,存在安全隱患。
5.農機監管體制不順,力量不足。作為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的縣農機局,依法承擔全縣農機化促進發展和農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公共管理職責,卻未納入行政管理序列,權責極不對應,與依法行政不相適應,且管理人員力量嚴重不足,尤其是鄉鎮農機管理人員嚴重不足。縣農機局內設監理站,現有工作人員4人,鄉鎮7站8所改革前,農機管理人員在編在崗40多人,改革后僅有19人,人、財權隸屬鄉鎮,大多被抽調到鄉鎮其他部門服務,農機安全監管工作難以落到實處。
6.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經費不足,裝備落后。根據國務院《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領導,完善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體系,保障農業機械安全的財政投入,而銅陵縣農機安全監管經費一直未列入財政預算,農機安全管理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另外,農機安全監管裝備滯后,根據國務院《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農業部《全國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建設規范》、農業部《農機監理技術裝備配備標準》等有關規定,銅陵縣農機安全監管裝備遠未達到國家標準。如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駕駛員考試無專用考試場地、設備和配套設施,農機安全檢查及事故處理無專用執法車輛及相關勘察設備儀器,難以應對日益嚴竣的農機安全生產形勢。
7.農機安全監督管理重心轉移,監管工作難度增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農機安全監督管理由過去的道路監控,糾正違章為主,轉向農田作業機械和農產品初加工等相關農事活動的14類機械、設備的安全宣傳教育,技術咨詢、技術檢驗、執法監控、事故調處等方面服務。農機安全監督管理由道路轉入田間地頭和千家萬戶,工作重心前移下沉,難度顯著增大。
8.農機安全監管與農業生產現實的矛盾。農業生產季節性強,農業機械大量投入作業,多是在搶種搶收、顆粒歸倉的關鍵時期,大量無牌無證、未經檢驗的農業機械投入使用,農機部門只能進行宣傳教育,一旦作業結束,農機手根本不當回事,農機執法監管尷尬。對策建議:農機安全生產牽系農村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產安全,事關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切實加強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履行監管職責,維護農機安全生產形勢,務必攻克農機監管體系建設、經費保障落實等難點問題,打造全新的農機安全監管體系,規范監理業務工作,依法筑牢安全監管防線。
1.加強監管網絡建設,完善農機安全體系。深入田間地頭和千家萬戶對全縣數萬臺農業機械開展安全監管,僅靠縣、鄉兩級現有農機監管人員力量顯然是杯水車薪,要根據《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見》等規定,完善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體系,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機安全網絡。一要著力打造高素質的縣級農機安全監管隊伍,調整充實農機監管人員,進一步優化人員結構;加強在崗人員的學習培訓,大力開展政策法規和業務知識培訓,努力提高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切實維護農機監管人員的合法權益,依法將農機安全監管納入行政管理,做到權責對應,進一步調動農機安全監管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農機安全監管隊伍。二要充分發揮鄉鎮農機管理人員的聯絡作用。目前銅陵縣正在落實鄉鎮農業綜合站三權回收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建設工作,借此機遇,科學定位鄉鎮農機管理職責,落實鄉鎮農機管理人員的安全監管與聯絡責任。三要逐步設立村級農機安全員,要及時全面掌握農機事故情況,準確反映農機安全生產動態,必須設立村級農機安全員,負責本村農機安全信息傳遞、法規政策和安全知識宣傳。
2.依法落實財政投入,強化安全監管手段。要根據《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見》(國發〔2012〕30號)等規定,依法將農機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農機安全生產財政投入,著力解決農機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長期投入不足、裝備落后、手段乏力等問題,改善農機安全執法條件,提升監管水平,增強公共服務能力。
3.著力安全法制和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增強農民群眾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要采取形式多樣的方式大力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如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和宣傳車、宣傳欄等形式,對廣大農民群眾進行農機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與安全生產知識普及教育;利用電話、短信、宣傳資料等手段不斷提醒農機駕駛操作人員,不忘安全責任;通過舉辦送教下鄉等多種形式的培訓班,提高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素質,強化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
4.嚴格牌證管理規定,強化源頭管理。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是農機作業中易發多發事故的機具,其注冊登記、駕駛員考試是農機安全生產源頭管理的一個重要關卡,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和法定的程序,從嚴把關,從源頭上強化管理,消除事故的隱患。
5.深入鄉村開展實地安全檢驗,確保機具技術狀態良好。安全技術檢驗是確保拖拉機、聯合收割機以良好狀態投入生產的重要手段,要針對其分布鄉村田間作業的特點,以及農村季節性作業特點,在農閑時組織人員深入基層,開展上門檢審服務,方便機手。要積極創造條件,推進農業部《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辦法》的實施,切實履行好這一法定職責,確保檢審工作不走過場,保障農機作業技術狀態良好。
6.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搭建農機安全生產基礎平臺。要認真落實農業部和國家安監總局《“十二五”創建“平安農機”活動方案》,把這一活動作為完善農機安全監理網絡、強化農機安全生產源頭管理的重要舉措來抓。積極主動與公安、安監等部門協調配合,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努力形成“政府主導、農機主抓、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創建平安農機聯動機制,在農村搭建起農機安全生產基礎平臺,著力構建農機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7.多措并舉,努力提高農機“三率”。要認真貫徹落實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免收涉農行政性收費,積極協調解決農機投保難的問題,力爭將農機保險納入政府補貼,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機手上牌辦證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要結合購機補貼工作,宣傳動員農機手上牌辦證;要結合跨區作業和申辦加油卡等工作,開展上牌辦證;要以農機大戶、種植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為重點開展牌證管理和實地檢驗工作,以點帶面提升農機“三率”水平。
8.加強執法監控,落實安全責任。要按照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規政策,全面落實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責任意識,要依據《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農機安全生產的領導責任;要進一步完善農機安全目標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切實加大執法監控力度,嚴厲打擊農機非法違法行為,及時消除各種農機事故隱患,確保農機安全生產,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抓好農機安全生產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是各級政府和農機化管理部門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意義和現實緊迫性,動員全社會力量,齊抓共管,全力推進。
本文作者:佘世明工作單位:安徽省銅陵市銅陵縣農機局
- 上一篇:農業機械駕駛操作員培訓分析
- 下一篇:圖書館校園文化建設思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