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質量提升對策研究

時間:2022-02-21 09:17:43

導語:農業機械化質量提升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機械化質量提升對策研究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具體部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進一步強調“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边@些論述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基本遵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資源要素投入結構,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化解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國際國內農產品價格倒掛帶來的挑戰,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提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1]。生產要素投入結構決定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重要的政策途徑是矯正農業投入要素結構失衡的問題[2]。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重要的資本性投入要素,提升農業機械化質量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今后一個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基本路徑和方向指南,需要深入研究提出具體對策。

1提升農業機械化質量的意義述評

一般地看,農業生產的投入要素包括自然資源(陽光、空氣、水等)、土地、資本(農業機械、種子、化肥、農藥等)、勞動和技術等,土地與自然資源稟賦在農業供給體系中是一種固定的約束,勞動、資本和技術等要素往往是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根源上改觀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失衡的局面,才能在機制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傳統粗放型增長方式主要依靠增加資本、勞動數量的投入,現代集約型增長方式則主要依靠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和結構優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現代生產要素不斷引入和重新組合配置的過程,這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實現從人蓄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轉變。2016年我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19%,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79.20%、94.15%、83.08%[3],農業機械投入成本分別為2800.95元/hm2、2030.4元/hm2、1738.2元/hm2,在總成本中占比達到13.37%、10.87%、11.33%,在物質與服務費用中平均占比也超過1/3[4]??梢钥闯?,農業機械已經成為農業的主要投入要素。因此,優化農業機械投入結構,提升農業機械化質量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國農業的結構性問題突出表現為高成本、高庫存、低競爭力。產生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一個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農業生產成本過高,農業綜合效益低。在農業生產成本中,盡管勞動投入數量逐年減少,但由于勞動力價格上漲,人工成本迅速上升,成為農業生產中的第一大投入要素。例如,雖然2016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生產中的勞動投入數量比2000年分別下降60.21%、42.53%、53.63%,但是人工成本不斷攀升,分別增加2.25倍、3.47倍、2.61倍,在生產成本中的占比為50.55%、46.05%、55.35%,同期增加4.81個、9.82個、8.04個百分點。與美國比較,2016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生產總成本分別是其1.16倍、3.08倍,1.52倍,其中人工成本為4.51倍、15.96倍、13.93倍,在總成本中的占比高出其30.54個、29.57個、38.30個百分點[4]。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2.37%(2014年)[5]。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人工成本上升推動生產成本居高是主要原因。因此,增加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投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減少人工投入,降低生產成本,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經過約十年的高速發展期后,近幾年速度趨緩。如:2004—2016年年均增速為3.73%,但2010—2016年年均增速下降到0.85%;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2004—2016年間年均增長2.52個百分點,但在2010—2016年間增速下降到年均2.15個百分點[3]。我國農業機械化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更加重視質量的發展階段。從農業機械化自身看,長期累積的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不高的結構性矛盾同樣日益凸顯:一是農業機械制造總體水平較低。產品質量不高,中高端產品、創新產品和優質服務有效供給不足,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大型、高性能農業機械產品主要依靠進口品牌,消費能力外流與質量不高、技術含量低的產能過剩并存。二是農業機械以小規模農戶經營為主,遠達不到規模經濟的要求,造成機械閑置多、空行浪費多,交易費用高,技術效率低。據統計,2016年我國單位耕地面積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7.21kW/hm2[3]、拖拉機標準臺0.09臺/hm2[3],而美國2014年僅為1.05kW/hm2[5]、0.02臺/hm2[6-7]。三是薄弱環節較多,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任務艱巨。如耕地機械化率達到81.40%,而播種環節只有52.76%;小麥收獲機械化率達到93.74%,而棉花采收環節只有22.83%[3];特色農作物、雜糧、果蔬等生產中的適用機械化技術和機械裝備不能滿足需求,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短板。四是地域間發展不平衡,丘陵山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機械化水平滯后??梢?,我國農業機械化自身也要著眼于提升質量與效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這不僅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

2農業機械化質量的基本內涵和政策現狀

報告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根據2008年農業部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機械化質量工作的意見》對農業機械化質量的界定,農業機械化質量是產品質量和運用效果的綜合反映,主要涵蓋農業機械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等四項內容。產品質量是農業機械在適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滿足農業生產技術要求的評價,這是農業機械化質量的基礎;作業質量是在特定的農業生產環境下機械作業滿足農藝要求的反映,體現著農業機械使用的最終效果,是產品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高低的實際檢驗,也是農業機械化質量的重要體現。維修質量是在維修設備、配件質量、維修技能等方面滿足農業機械故障修理技術要求的程度,影響著維修后的機械技術狀態和作業質量,是農業機械化質量的重要保障;服務質量具有更為寬泛的內涵,是管理服務在提高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上的綜合體現,對發揮農業機械化質量的綜合效益起著關鍵作用[8]。因此,現有的農業機械化質量保障監督政策應更多聚焦在提升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上,根本目標就是報告中所提出的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宏觀質量與微觀質量的“雙提高”??傮w上看,伴隨著近年來的高速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質量取得很大進步,有力支撐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和農業穩定持續發展,為農業機械化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奠定良好基礎。首先,農業機械化質量保障監督的法律體系初步構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農業機械質量調查辦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地方法規、部門規章使農業機械化質量保障監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質量保障工作體系逐步完善,以試驗鑒定、投訴監督、質量調查、維修質量管理、標準制修訂等為重點的質量保障監督手段不斷豐富和發展,規范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質量成效持續提升;再次,質量保障監督能力建設不斷加強,基礎設施投入逐年增加,技術手段更加豐富,為推進農業機械化質量提升創造條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業機械標委會農業機械化分會歸口管理的現行有效的各類農業機械化國家標準達到13項、行業標準319項;部省級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書有效產品數達到16458個;建成各類農業機械維修網點16.99萬個,維修人員40.49萬人,其中獲得維修資格證書的19.90萬人;2017年農業農村部以及部分?。▍^、市)開展農業機械質量調查15項,涵蓋質量問題反映比較集中的谷物干燥機、大中型輪式拖拉機、玉米收獲機等11類農業機械,涉及243家企業(次)、431個型號(次)、4279個用戶(次);我國已設立各級農業機械質量投訴監督機構2628個,2017年接收各類質量投訴391件,涉及農戶452人(次)、經銷商274家(次)、生產企業264家(次);各地還通過“3•15”活動和科技“三下鄉”以及質量月、宣傳周、宣傳咨詢日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消費者維權宣傳和咨詢服務活動等[9]??梢?,農業機械化質量保障監督手段和方法不斷創新,質量提升的政策與技術途徑也逐步拓寬。同時應看到,我國農業機械化質量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在保障監督方面上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例如,農業機械化質量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有的地方對法律法規明確賦予的保障監督職責還不能貫徹執行,還沒有把以追求速度的思維導向轉變為以質量效率為中心,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認識比較普遍;一些環節質量保障監督較弱,激勵機制缺乏,成效不高,例如:相對而言對產品質量和維修質量重視程度較高,對作業質量與服務質量還缺少有效監督;農業機械化質量保障監督手段與現代技術融合不夠,數據信息不能互認共享,監督結果應用不充分,社會認知度不高;相關農業機械化質量保障監督部門之間和系統內部上下協同性不高,對法律法規執行的隨意性較大,質量監督效果不能充分發揮。這些問題的存在,削弱新形勢下農業機械化質量保障監督供給能力,應通過深化改革創新加以解決。

3提升農業機械化質量的對策建議

農業機械化質量保障監督作為公共服務的組成部分,是農業機械化供給體系的重要構成,需要各質量保障監督主體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機制、方法與途徑,進一步提升質量保障監督效能,協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1注重創新驅動,建立質量提升機制。通過多種途徑推進質量提升的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組織創新,引導推動各種創新要素向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側集聚,逐步建立創新驅動的農業機械化質量提升長效機制。推進制度創新,就是要加強相關法規制修訂研究,加快制度配套建設,進一步明確相關公共部門在農業機械化質量保障監督中的主體責任,完善職能,創新質量監管方法和結果運用,增加監管權威性與結果運用成效。推進科技創新,就是要針對市場需求,以企業為主體,搭建質量提升平臺,增加科研投入和補貼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開展提升質量的科學研究和新機械研發,提高優質農業機械產品供給能力。推進組織創新,就是要堅持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加快培育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圍繞土地流轉、社會化服務開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提高機械作業標準化水平和機械利用效率。3.2探索途徑方法,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強化的重點方向,需要不斷創新政策路徑與工具,提高農業機械化事中事后監管效果。投訴監督、質量調查以及推廣鑒定獲證產品監督檢查、補貼產品質量督導檢查等是農業機械化質量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法定手段,在質量保障監督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要積極推進監管平臺的體系化和規范化建設,完善辦法,優化程序方法。要深入研究重點檢查、安全鑒定等其他法定監管方式的實施辦法,不斷豐富監管途徑和手段。3.3健全標準體系,完善質量評價方法。改革農業機械化質量標準供給體系,科學界定農業機械化標準范疇,簡化標準制定修訂程序,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不同質量主體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機制,加快形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協調配套、互為補充的新型農業機械化質量標準體系,著力提升標準化水平,為農業機械化質量保障監督提供技術支撐,推動建立以法律作保障、以標準作引領、以鑒定為支撐、以監督為基礎的農業機械化質量監督體制,不斷提高生產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民用戶貫徹標準的自覺性。圍繞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服務質量開展評價指標的研究,積極探索部、省、市、縣四級農業機械化質量指標統計、評價與分析方法。3.4堅持系統聯動,提高質量主體責任。農業機械化質量主管部門之間應加強配合,積極探索多部門系統聯動機制,開展跨部門聯合檢查、打擊假冒偽劣執法、質量問題專項整治和問題產品召回等質量保障監督行動,逐步實現數據互聯、方法互通、信息共享、結果共認。以監管結果來強化制造企業、銷售企業、維修網點、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機戶等各類質量主體在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與服務質量上的責任擔當,推進構建市場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農業機械化質量共治格局。要創造條件,搭建平臺,鼓勵各類質量主體全面加強質量管理,推廣應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提高制造、銷售、應用全過程質量控制水平。積極倡導品牌意識和工匠精神,樹立質量標桿,推動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3.5加強能力建設,夯實質量監管基礎。圍繞農業機械化質量監督,不斷創新保障手段,推進信息化、智能化技術運用,加快試驗鑒定、投訴監督、質量調查、維修管理等質量監管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分級建成從中央到地方的基礎設施完備、人員機構健全、職能體系完整的農業機械化質量監管網絡,增加質量監管能力的有效供給,加快質量監管技術資源、信息資源向社會共享開放,接受社會監督。

作者:姚春生 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