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倉鼠毒力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02 07:35:00
導語:長尾倉鼠毒力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為了確定溴敵隆毒殺長尾倉鼠的適宜濃度,為今后選擇控制長尾倉鼠的藥物提供科學依據,于2006年7~12月,運用4d4次經口灌藥的方法,在山西隰縣測定了溴敵隆對長尾倉鼠的毒力。結果表明:溴敵隆對長尾倉鼠的口服致死中量(LD50)為1.3150mg/kg,回歸方程式為y=6.1662x+4.2659。按滅鼠藥等級標準,溴敵隆對長尾倉鼠屬劇毒,因此,在長尾倉鼠分布占優勢的地區,可推廣使用溴敵隆。
長尾倉鼠是農牧業的重要害鼠,危害多種農作物,在農田收獲季節危害更大,并有大量儲糧的習性,對農業的發展具有較大危害,因此在農業區,長尾倉鼠是防治的重要對象。目前,山西省部分地區使用溴敵隆等第二代抗凝血劑進行滅鼠。
為了確定溴敵隆毒殺長尾倉鼠的適宜濃度,于2006年7~12月份,對山西隰縣的鼠害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并測定和計算了溴敵隆對長尾倉鼠的毒力,為今后選擇控制長尾倉鼠的藥物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環境
試驗地點選在山西晉西地區的隰縣,地處呂梁山脈西南端。隰縣試區耕地占總面積的30%,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豆類、薯類,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花生等,近年來果樹面積日益擴大,果樹品種主要有梨、蘋果、杏、核桃和少量的桃、棗樹。隨著果林面積的迅速擴展,林果業害鼠的危害逐步加重,擴大蔓延很快,成為當地林果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鼠害發生調查地及長尾倉鼠捕獲地位于隰縣縣城西北方向10km處的陽頭升鄉,其地理位置為東經110°53’~110°43’,北緯36°44’~36°50’,其中耕地221.1hm2,森林面積68.7hm2,森林覆蓋率為7.7%。整個地形多為山地和丘陵,約占80%以上。大部分地區覆蓋著深厚的黃土層,屬于典型的黃土殘塬溝壑地貌類型。
1.2鼠害發生調查
2006年7~10月,以隰縣陽頭升鄉竹干村為長尾倉鼠捕獲中心,后堰村、下崖底等周邊村莊為捕獲輻射區。根據以往調查及主要農田害鼠的生態特性,誘捕生境主要選在果園、荒草坡、退耕還林地、耕地、溝底等環境。長尾倉鼠的捕獲采用籠捕法:將捕鼠籠(260mm×110mm×120mm)用黃花蒿等野草掩蓋,在安置好的籠底鋪一層薄土遮蓋底部鐵絲,用新鮮紅果塊、核桃、花生、葵花籽穿在一起或玉米段組成誘餌。籠距10~20m,用來捕捉各種活鼠,全天布籠。計算長尾倉鼠在害鼠群落中的優勢度。計算公式為Ac=(Nc/N)×100%,其中Ac為群落中長尾倉鼠的優勢度,Nc為長尾倉鼠的捕獲數量,N為農田害鼠的總捕獲數量。長尾倉鼠的飼養以玉米、小麥、豆類、蕎麥、水果等為餌料,室內單籠飼養觀察7d,選取健康、無外傷、無孕的成年鼠(以體重大于15g為標準)供試。
1.3溴敵隆對長尾倉鼠的毒力測定
溴敵隆具有殺鼠譜廣,毒殺力強,使用濃度低,適口性好,對人、畜安全,使用方便,不會引起靶鼠拒食等優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鼠害發生較為嚴重的地區。
試驗所用的溴敵隆標準品由農業部農藥檢定所提供的粉劑,純度≥95%。
根據預試結果,確定4個試驗組及各試驗組溴敵隆溶液的質量分數分別為0.0031%、0.0025%、0.0020%和0.0016%。
應用4d4次給藥的方法進行溴敵隆對長尾倉鼠的毒力測定。試驗時稱量試鼠體重,鑒別雌雄,按體重大小(雌雄分開)順序編號,隨機分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每只試鼠用所對應的溴敵隆溶液經口灌胃1次/d,連續給藥4d,持續觀察14d,記錄出血癥狀(出血及部位)、時間、死亡時間及出血部位,記錄死亡率。應用孫氏改良寇氏綜合計算法計算LD50。及其他相關參數。
2結果與分析
2.1長尾倉鼠發生情況
本次試驗共捕獲各類農田害鼠437只,其中長尾倉鼠120只,長尾倉鼠的平均優勢度達27.46%,可確定長尾倉鼠是該地區農田害鼠群落中的優勢種(優勢度大于10%)。同時可以看出,在7~10月,捕獲的長尾倉鼠中雌雄比為1:1.14。
2.2溴敵隆對長尾倉鼠的毒力
毒力試驗結果表明,溴敵隆對長尾倉鼠的致死中量(LD50)為1.3150mg/kg,毒力回歸方程式為y=6.1662x+4.2659。
本次試驗中,最敏感個體為0.0016%濃度組的1只雌鼠,灌藥后的第2天死亡,出血癥狀表現為后肢尖、腹腔出血,致死量為1.080mg/kg。最耐藥個體為0.0031%濃度組的1只雌鼠,攝毒量達2.0833mg/kg。
經觀察,個別存活試鼠在觀察期呈現出站立不穩、不喜活動等中毒癥狀,隨后又逐漸恢復正常,表現出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死亡鼠中出血癥狀多表現為口、后肢尖及胃出血,此外還有腹腔、肝、腎等出血的現象,死亡時間為5~12d,死亡高峰期為7~9d。
3討論
據報道,由于雌鼠壽命較雄鼠長,使長尾倉鼠種群中雌性顯著多于雄性,總體雌雄比達到1.36:。但本次調查的雌雄比為1:1.14,這可能是由于在此期間長尾倉鼠的雌鼠在棲息場所進行繁殖而較少活動,使捕獲的雌鼠少于雄鼠。
根據1999—2002年作者在隰縣地區的調查結果,長尾倉鼠的優勢度最低為36.21%(2002年),最高可達60.39%(2001年),而2006年長尾倉鼠的優勢度為27.46%,說明近年來長尾倉鼠在隰縣地區的害鼠群落中是優勢種。而長尾倉鼠是農牧業的重要害鼠,危害多種農作物,并有大量儲糧的習性,對農業的發展具有較大危害,因此在隰縣地區,應該把長尾倉鼠作為農田害鼠防治的重要對象。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根據滅鼠藥毒力分級標準,溴敵隆對長尾倉鼠的毒力屬劇毒,因此,在隰縣以及其他長尾倉鼠分布占優勢的地區,可推廣使用溴敵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