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研知識論文

時間:2022-07-26 04:01:00

導語:農業科研知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科研知識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業科研知識系統;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系統;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

論文摘要:綜合農業知識系統理論和知識管理系統,提出了農業科研的知識管理系統概念,該系統將農業教育、研究、推廣一體化的方法集成其中,農業科研人員是活動的中心.分析了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過程以及它對農業教育、研究、推廣所產生的影響,認為該系統是一個交流協作的知識網絡平臺,促進了農業科研的知識共享、協同和創新,并實現了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的三大功能。

引言

二十一世紀,盡管有重大的科技進步,但環境惡化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問題,世界仍存在著城市和農村的貧窮,農業必須給不斷膨脹的人口提供足夠的糧食.面對日益復雜挑戰,知識是最重要的生產因素,是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農業的發展將繼續依賴于農業科研,因此,人們必須行動起來,開發一個新的農業知識管理系統,充分應用農業科研所產生知識和技術,提高農民收入,消除貧困,增加糧食生產,提供就業機會,保證糧食安全,同時保持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農業知識系統的理論

Roling提出了農業知識系統的定義:“一個農業知識系統(AKS)是一組農業組織或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它們主要用于信息的產生、傳遞、存儲、集成、擴散和使用,目的是進行有效的協作,支持決策、解決問題和進行農業領域的創新.”

首先,農業知識系統必須包括人,集成研究者、教育者、推廣人員和農民,由社會所構建的,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協作和學習,加速農業相關知識、信息和技術的產生、共享、應用和創新.其次,農業知識系統將軟件系統思想應用于農業知識管理過程中,隨參與者在系統中行動的功能和目標而變化,即系統的實際構成依賴于特定情境下參與者的集合,以及評估在創建可持續創新環境中每個參與者的潛在作用.另外,農業知識系統關注參與者以及他們之間的連接和交互作用.這些參與者期望組成一個有關聯的整體,每個參與者都對其它人有所貢獻,那么,他們的協同、差異、連接、集成和協作有助于創新.

Engel(1995)闡述了農業知識系統的三個主要觀點.第一,知識過程是社會構建的,參與者要設法影響和管理知識過程.第二,交流是一種社會交互形式,這樣的交互作用,其體現了每個參與者擁有自己的世界觀、興趣、關注點和目標.第三,AKS觀點的中心在于創新是知識系統所期望達到的結果.

總之,農業知識系統是社會構建的,它看到了不同參與者的交互作用以及各種不同的界面,并通過集體學習、協商和共同理解的社會過程,分析如何創造轉化條件來達成一致的決策.

二、知識管理和知識管理系統

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中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即組織的管理者對組織內部和外部知識進行管理和利用,通過知識獲取、知識共享、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以達到提高組織創造價值能力的這一目的的一種過程.知識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創造一種能夠使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產生互動的機制和平臺,使隱性知識能夠表述出來并轉化為組織所共享的知識,組織擁有的知識庫和信息交流平臺也能幫助每一個人內化集體的隱性知識,并不斷發展和成長.它強調對隱性知識的組織管理以及知識的共享和創新,其成功實施不僅與組織、文化密切相關,而且依賴于知識管理系統的創建.知識管理系統是實施知識管理的基礎,它不單指一種技術,而是索引、分類和信息檢索技術和為獲得用戶所需結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它用軟件的形式把部分知識管理的概念加以實現,是一個人機互動的計算機網絡軟件應用系,將人和社會的創造、創新能力融人知識的創建和分布過程中,促進包含了知識創造、創新、激勵和溝通等活動的個人和社會過程.知識管理系統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知識管理相關技術構建而成,一方面,它將根植于個人或集體慣例的知識表面化和明晰化,通過捕獲、編碼、存儲和組織成為一種可控制的人工品,促進了知識的轉化、傳播與交換;另一方面,它對已存在的知識進行提取、挖掘、過濾和組合,以最適合的方式來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向用戶提供最相關的內容或知識;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將人、信息和知識、系統聯系在一起的媒介和平臺,為知識的共享和協作發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互動空間,有利于實踐社群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刺激了人的創造性.

三、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

與其它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合作相比較,國外農業研究的國際合作走在前面,比如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早期國際農業研究咨詢組織CGIAR(ConsultGroupfor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的建立就是一個主要的突破和成就,后來的GFAR(GlobalForumforAgriculturalResearch)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科研的地區合作與開發.從農業研究系統ARS到農業知識信息系統AKIS,再到農業創新系統AIS,人們已經認識到知識管理及其系統在農業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3.1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概念

知識是農業科研中的決定性資源,農業科研存在的問題,諸如科研重復、效率低、成果轉化率低、缺乏協作與交流、知識孤島等,其主要原因是知識與信息的流動不暢,各參與者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與合作的手段和渠道,因此,需要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作為知識管理的驅動器,對農業科研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是用軟件的形式把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的概念加以實現,也就是要創造一種能夠使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產生互動的機制和網絡平臺.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中,農業科研人員同時也是教育者,處于“知識三角形”的中心,農業科研是活動的中心。農業教育、研究、推廣一體化的方法集成于該系統網絡,農業科研是一個社會構建過程,主要的參與者是研究者、推廣人員、農民,他們之間通過知識系統平臺共享科學知識、技術、經驗和研究成果,進行雙向的連接、交流、對話和協作.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是農業知識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和一個具體的應用實例,具有農業知識系統的特點:知識由社會構建;重點在于交流協作;目標是知識的創新和應用.同時,與知識管理系統一樣,它”由兩個個相互補充的部分構成”:一個是技術,另一個是社會;技術部分尋求獲取、打包和傳遞有形的、文檔化的農業知識產品,而社會部分使研究者、推廣者和農戶等系統參與者能夠進行協作、連接和思考.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嵌入組織的科研活動過程中,尋求知識處理能力的技術和人的創新能力的最佳組合,高效地完成知識產生、知識傳播和服務于社會的任務.

3.2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過程

3.2.1知識需求或問題

識別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首先要收集和整理農業市場行情和國家農業科研政策,經過周密而詳細的調研,識別出農民的知識需求,才能進行課題的申報和面向需求的科學研究,其科研成果也才能被推廣并被農民所接受.但是,知識需求或問題識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農民個人的愛好以及研究者和推廣者的偏見(NAGEL,1980),可能由農民自己清楚地說明或者由研究人員、政治家來定義,因而,需求識別是農業科研知識系統中最難的功能.

3.2.2創新知識的產生

創新知識輸入是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主要輸入,沒有創新的知識管理系統將是陳舊過時的,現代農業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知識的輸入.農業科研機構承擔了創新的任務,其研究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更關注應用研究,所以該系統必須充分過濾并應用外部、內部的知識和技術,要求在當地環境下通過應用研究測試知識的適應性.在農業科研過程中,大量知識和信息的刺激,點燃創新的火花,新的思想和知識隨之而產生并添加到知識管理系統.

3.2.3知識的實用化

研究結果變為有用的形式就是知識的實用化,它包括了各種各樣的應用研究、田間試驗以及參與者的個人經驗.一方面,研究結果需要處理,使之適用于農民;創新必須轉化為推廣機構進行技術擴散的一組推薦內容,另一方面,這些推薦要適用于特定地區的農業氣候和社會經濟條件.知識的實用化是一個創新在耕作條件下的真實測試,技術必須不斷修改直至滿足農民的需求,否則必須放棄技術或只能推薦給有限的農民群體;在知識實用化這個技術篩選過程中,研究人員必須與農民、推廣人員協同工作.

3.2.4知識的傳播

創新的傳播為知識的產生和大規模農田應用之間的鴻溝架起了橋梁,它要求知識的雙重轉換,第一步轉化到推廣機構,第二步轉化為農民所需的知識.經過一個成功的實用化過程,技術可以向農民進行推廣,但要求向農民提供靈活的或可修改的推薦選擇.換言之,技術是基于科學原理的,對這些原理進行解釋,就能使參與者根據需要進行修改.這是非常重要的,學會如何應用一項新技術是不夠的,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民通過教育和學習,理解了為什么和如何工作,他們才能改進新的實踐.

3.2.5知識的應用

產生的新知識如果不以某種方式富有成果地應用,那么新知識就毫無價值.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內的知識應用,意味著農業科研活動所產生的新知識集成到系統中并被農民采納和應用.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最終目標是知識的應用和創新,所以,農業科研結果的采用率是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績效的關鍵指示器.

3.2.6經驗的評估

Nagel(1980)把評估定義為:”用戶對信息輸人(知識)績效的判斷”.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評估是系統功能是否提高了農業科研的效率和成果的轉化率、降低了重復率,即衡量農民的需求是如何被滿足的.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更多地依賴于知識和技術,經驗評估能對技術的不足之處快速反應,監測到系統出現的錯誤,并立即進行校正,其功能愈顯重要。

四、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產生的影響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是一種基于Web知識網絡系統,它包括了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民,農業研究、教育、推廣之間的傳統線性關系由動態交互過程所取代,改變了農業科研的組織模式和工作方式,并對農業的教育和推廣都產生了深刻的改變。

4.1對農業科研的影響

農業科研的知識管理系統把不同機構的研究成果或行動組合在一起,擴大了研究合作的范圍和協作研究機制,出現了一些諸如研究聯盟、聯合研究和許可證協議等新型組織形式,它們以一種更敏捷、靈活的方式通過多學科的聯合研究項目將研究機構擁有的資源在一起.科研知識網絡把其下游的推廣者、農戶聚集在一起,跨越時空,更適應研究、教育、推廣的動態創新,增強了農業科研的有效性.

在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中,快速擴張的Web出版物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存取信息和知識的方式,增強了獲取在線數據庫、知識庫和信息的能力,同時對智力資產進行保護,提升信息和知識的價值;與農業研究技術相關軟件的重大進步以及其它學科領域的進展嵌入知識系統,大大加速了農業科研過程,使之更加有效;開啟了科研人員與工作于同領域或課題的同行社群的廣泛交流與協作,他們能實時交互,創建一個科研者的虛擬社群,改變了人、社群的生活和交互方式.與傳統網絡相比,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產生以下深遠的影響:農業科研系統的成員之間的知識循環和交流速度加快,沒有必要等待每半年或一年的定期會議;一個改進了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識管理技能的網絡系統,能處理的信息和知識量呈指數形式增長;提供了進行聯合研究的可能性,因為研究者能夠實時交互,就有可能集中分散于不同研究機構的研究能力;實時雙向交流的新技術使交互知識的開發成為可能,對話不僅促進了知識交換,也能從各種不同知識源的交互作用中產生新的知識;最生要的是,知識系統所使用的技術實現了捕獲非編碼知識的動態過程,并將隱性知識集成到指定的現在知識庫中,豐富了它的內容,加快了創新知識產生的速率。

4.2對農業教育和推廣的影晌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在促進農業科研進展的同時,還要培養農業人才并對科研成果進行推廣,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任務.培根說:“知識是力量,知識的價值不僅決定于其價值的本身,還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價值也依賴于知識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農業教育和推廣實質上是知識的傳播和擴散.過去,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要接受知識主要是面對面的交流,或者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媒介,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是截然分開的,信息和知識的流動存在著嚴重的障礙.現在,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通過共同的使命感、語言和共享的系統概念,將農業科研、教育、推廣三者一體化,從時空上跨越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戶的社會距離,減少了面對面的交流,加強了人與人、人與組織、人與信息系統的連接,能夠將科研所產生的新知識和技術快速地傳播,讓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民在網絡中尋求所需的人和知識,進行交互式的教育和學習過程,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并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科研人員.一個沒有經過培訓的人,只要有了基本的讀書能力和鍵盤操作技巧,他就能夠在這個系統中方便地檢索、操縱各種數據,與其它地方有著相似問題經歷的研究者、推廣人員、農民進行交流、討論,在參與者之間開啟了動態的、前瞻性的知識流和交互作用,通過基于這些交換信息和知識流的學習過程,使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開發能力。公務員之家:

五、結論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提供的信息處理能力與人的創新、創造能力以及組織的社會情境綜合起來,構建了一種將人、信息和知識、系統聯系在一起的知識網絡平臺,為知識的共享、協同和創新發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協作互動空間,高效地實現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的三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