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業科技示范園建設芻議論文
時間:2022-12-20 11:27:00
導語:蠶業科技示范園建設芻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了六安市金安區蠶業科技示范園的作用、園區建設的標準及具體措施,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為當前蠶業產業化及蠶業科技的試驗、示范、推廣提參考。
關鍵詞蠶業科技示范園;作用;標準;建議;安徽六安;金安區
六安市金安區蠶業科技示范園位于椿樹鎮,涵蓋3個行政村[1],現有桑田77.33hm2,其中投產桑園52hm2,養蠶戶320戶。建園3年來,共引進新、優抗逆性強的桑品種85萬株,新辟優質豐產桑園56.67hm2,推廣方格簇60萬片,建小蠶共育室19處,小蠶共育率達100%,建養蠶塑料大棚265處;省力化養蠶率達95%。2009年園區養蠶2500盒,產鮮繭111t,繭值245.2萬元,戶均增收7662.5元。調查顯示,通過蠶業科技示范園的建立,不僅解決了過去傳統蠶桑生產分布散、規模小、科技到位率低、服務跟不上、勞動效率低以及繭質差等問題,而且為全區蠶業產業化的進一步推進作了很好的示范[2]。
1建立蠶業科技示范園的作用
蠶業科技示范園的建立不僅充分利用了現有資源,提高蠶業的科技含量,增加農戶、企業收入,而且能為蠶業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樹立示范典型,起到輻射帶動作用[3]。
1.1科技示范園是高效蠶業示范的基地
現代蠶業的核心是獲取最佳經濟效益。金安區蠶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本著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效益為中心,以示范為目的,逐步實現蠶業生產產業化的原則,在園區內按統一規劃,選用優良桑、蠶品種,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實行科學管理,實施配套服務,實現蠶業的可持續發展,并發揮其強大的輻射帶動功能[4]。
1.2科技園是推廣適用技術的基地
作為區蠶業辦和鄉鎮聯建的蠶業科技示范園,突出顯示了其完善的技術服務和信息靈、技術新、設施條件較好、技術到位率高等優勢,在駐點技術小組的指導和參與下,先后推廣、普及了小蠶共育、小蠶一日兩回育、大蠶省力化飼養、桑園采伐省力化、桑園測土配肥、方格簇自動上簇、桑蠶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適用技術,還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安徽省絲綢公司合作,在園區試養了天然彩色繭,成功示范了此項國內領先的新技術。
2建立蠶業科技示范園的標準
2.1園區標準化
相對集中、合理布局、適度規模可以促進設施標準化和技術規范化。零星飼養或規模過小、既不能產生規模效益,也不利于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和環境的清潔,更不利于許多省力化技術的推廣和使用。盲目發展或規模過大,易造成投入不足或管理粗放。因此,在規劃該園時,提倡每戶以0.2~0.4hm2、組以10~15hm2、村以30~40hm2的規模,各自分工負責,相互共享信息。桑園是養蠶的基礎,實行深挖吊槽,實施測土配肥,施足基肥,改良土壤,引進育71-1、選79-2及農桑系列等抗逆性強的高產優質桑品種,按1.5萬株/hm2建成高標準的豐產桑園,同時結合水利、道路、村莊及養蠶設施狀況事先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做到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良種密植、操作方便。
2.2管理科學化
一是選派技術骨干組成的科技小組駐在點區內,加強技術培訓、親自入戶巡回指導,并配備專業蠶桑技術輔導員,培養重點示范戶,做好全程科技服務;二是選用品質優良、抗逆性好、適宜金安區實際條件的桑、蠶品種,并確保良種良法;三是推廣、普及適用新技術,規范桑園管理,強化桑、蠶病蟲害綜合防治,使用先進簇具,加強簇中管理,做到適熟采繭、分級售繭等;四是試養天然彩色繭及高產優質新蠶品種,推廣塑料大棚養蠶等,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五是經常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園區傳經送寶、提升園區建設的科技含量。
2.3操作省力化
一是引進、選育優質、高產、多抗的桑品種和抗逆性強、好養、絲質優的蠶品種;二是推廣小蠶共育、小蠶一日兩回育、大蠶省力化飼養及條桑育等技術,有效減少勞動時間和成本投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繭質和養蠶效益;三是探索提高方格簇自動入孔率、桑園間種蔬菜、綠肥、藥材及余桑養羊、桑枝條培養食用菌等提高產出率和經濟效益的新方法、新途徑。
2.4蠶繭高產優質化
一是加強蠶事的科學管理,同時選用質優抗逆的桑、蠶新品種;二是普及方格簇,在園區內先后采用爭取項目資金補貼的方式,推廣方格簇60萬片,目前其使用率接近98%,使蠶繭在上車繭率、上繭率、繭絲長、解舒率、出絲率等方面明顯優于其他簇具,不僅可提升產絲品質、增加繅絲企業效益,而且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蠶農售繭收入;三是試養天然彩色繭,不僅大幅度提高了繭農收入,而且探索了彩繭規模飼養和產業化的可行性;四是改進傳統的蠶繭評繭計價標準和方法,大力施行優質繭戰略,在園區內與源牌聯建的標準化繭站投入使用后,改變目評方式,實行“組合售繭,繅絲計價”或干殼量評價法,優繭優價,引導全區蠶農轉變觀念,從片面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效益型轉變,使蠶農意識到提高繭質的重要性,自覺采用先進簇具及配套技術,從而提高蠶農收入,進而提高全行業的綜合效益。
2.5服務社會化
一是服務內容為蠶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包括提供信息、技術指導、良種和優質蠶需品、科學管理、售后服務等方面,總體做到“六統一”,即:統一技術標準與要求,包括栽桑、養蠶、肥培管理、病蟲害綜防、修剪、氣象調節、蠶需品配備、上簇采繭及交售等;統一良種及蠶需品供應;統一進行蠶室、蠶具消毒;統一催青及小蠶共育;統一病蟲害綜合防治;統一適熟上簇及采摘、銷售。二是以村組和聯戶為單位,以專業技術輔導員和重點示范戶為主體,逐步形成了以“園區(基地)+農戶”的形式,按照“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則,為蠶農提供全程、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務,共同抵御風險,提高整體經濟效益。三是采取無償、有償與無償相結合及有償等形式服務于園區蠶農,優良種苗及簇具采取補貼方式,規劃設計、技術培訓、資料及科技光盤錄放、配方添食料等采用無償方式,蠶需物資供應采取微利方式,從而調動各方面的生產積極性,提升園區的整體運作績效。
3建議
蠶業科技示范園是現代蠶業的縮影,要使其真正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必須在科學規劃、精心實施的同時,提高園區的科技含量和綜合效益,以保持其強大生命力。該園區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交通、施工方便,有一定群眾基礎和技術積累,相對集中成片,且遠離城區及工業污染源,但目前水源及排、灌設施仍未及時配套,應及時予以改善。
該園區受到區、鄉鎮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及省、市各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充分關注與指導,基本做到了建設與管理、規模與效益的統一。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還需要各方面給予長期的關注、支持與投入。該園區建立后雖引進了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狠抓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科學化、規范化、高效化工程,但目前深度仍顯不足,需加強引導和投入,力爭做精、做深,形成品牌,進而輻射帶動全區蠶業發展。
在園內產業化推進上,引進了實力較強的源牌集團,初步形成了“園區(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但在“互惠、互利”上,應進一步探索出一條諸如二次返利等符合園區特點的、具有強大帶動力等更好的模式,從而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調動各方面參與的積極性。公務員之家
4參考文獻
[1]唐緒本,李道信,王必華.金安區蠶業科技示范園建設初報[J].現代農業科技,2006(8):158,160.
[2]趙勇.涼山州蠶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與作用[J].中國蠶業,2009,30(1):85-87.
[3]彭浩杰,何欽俊.高縣蠶桑科技示范園在蠶業科技化進程中的作用[J].蠶學通訊,2002,22(3):50-51.
[4]孫艷玲.蠶桑科技示范園建設的主要配套技術[J].當代農業,2001(5):18.
- 上一篇:淺談行政救濟體系演進發展論文
- 下一篇:探農機輪胎常規行走磨損的防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