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西方國家農業科技服務方式與經驗
時間:2022-02-01 03:26:00
導語:小議西方國家農業科技服務方式與經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科技服務是為了創造、擴散和使用新的農業科技,改善農業科技資源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最終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手段[1]。世界各國由于社會制度、農業資源稟賦、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形成了當今世界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與制度。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服務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探討、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有助于我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創新和發展。
一、國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模式
1、政府主導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
政府主導型模式是以政府推廣服務系統作為整個科技服務體系的主要力量,其他的服務主體處于輔助和補充的位置。政府推廣服務系統直屬于政府相關部門,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運作方式,運行經費主要由政府提供。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政府推廣系統大體由省農業部、地區推廣辦公室和基層推廣辦公室三個層次構成。政府推廣機構通過現場指導、專家解答、發放出版物等形式向農民提供免費的科技服務。除此之外,聯邦農業部下屬的農業科研機構、綜合性大學中的農學院和科研試驗機構、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私營企業、咨詢公司、農民合作社、各種相關協會等也通過適當的形式參與到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起補充作用。
2、政府與大學相結合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
政府與大學相結合型服務模式是指政府積極與大學合作,政府從政策和宏觀上把握國家的農業科技發展方向,由一所或多所大學組織和實施推廣工作。該體制的主要特點:一是便于將應用研究和推廣工作建立在堅實的理論研究基礎上。二是可以避免重復研究。三是推廣中遇到的問題能迅速反饋,從而使研究選題更具有針對性。
美國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實行的是以大學農學院為中心,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三位一體的合作服務模式。美國的農業合作推廣體系的基本框架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個層次是聯邦政府農業部內設的合作推廣局,負責管理、協調全國農業推廣工作;第二個層次是依托于各州立大學農學院下的農業推廣站,負責具體推廣工作;第三個層次是縣農業推廣辦公室,是州立大學農學院推廣站的派出機構,幫助農民發現并解決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在上述三個層次中,州立大學農學院是農業推廣工作的核心,各州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活動都是在她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農學院教授同時承擔教育、科研、推廣三個方面或至少兩個方面的工作[2]。推廣經費由聯邦、州、縣三級共同負擔。此外,私人企業、合作社等也發揮著農業科技服務的積極作用。
3、政府與農民合作組織共同分擔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
此種服務模式是指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國家推廣體系和農民組織既分工又合作,揚長避短、相互補充,從而形成一個整體。一般來說,政府推廣體系主要承擔對農業和農村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公益性職能:如農民技術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的短期培訓;關系到產業競爭力的重大技術的示范推廣;溝通農民與政府、科研、教育之間的聯系;對農民推廣活動的引導和指導;對農民家庭生活和農村生活環境建設的指導等。農民合作組織主要負責社區范圍的技術與經驗交流、物資供應、產品推銷、統一作業服務、農村家庭生活指導等。政府的推廣體系比較精干、素質高、手段先進,完全進行無償服務;而農民組織的推廣與服務隊伍非常龐大,具有民辦公助、完全民辦、微利服務等特征。采取這一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國家的農民組織化程度很高。
以日本為例。日本實行的是政府和農協雙軌推廣制,兩個體系既各自獨立又彼此聯系。政府設立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健全的科技普及與推廣組織系統,中央農林水產省的農蠶園藝局是國家對農業普及事業的主管機構,下設農業推廣部負責科技服務工作,推廣部下設推廣教育改良科和生活改善科,各縣農業行政機構內也設農業改良推廣科,各地區設有農業改良推廣所。農協是開展農村綜合服務工作的民間組織,建立了與行政區劃相對應的都、道、府、縣農協組織,農協基層組織與政府機構的農業改良推廣所配合,分片深入到農村,在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村信貸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為農民提供服務[3]。
4、農民組織主導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
農民組織主導型服務模式的特點是以農民組織推廣系統作為整個推廣體系的主體。采用這種模式的國家一般具有歷史悠久的合作傳統,各類農民合作組織比較發達。以丹麥為例。丹麥的農技推廣服務由農業咨詢與推廣系統、農民合作推廣系統和私營農技推廣系統三部分構成。其中,咨詢與推廣系統包括全國農業咨詢中心和地方咨詢中心兩個層次;各類行業協會和合作社構成農民合作推廣系統。同時,許多私人公司在農技推廣服務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總體而言,丹麥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是由各類農民組織主導的,農民組織在農技推廣服務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而政府主要是通過扶持科研、教育,以及依法提供財政補貼等方式來發揮作用。
二、國外農業科技服務實踐經驗
1、農業科技服務主體多樣化
農技服務具有公共產品屬性,這決定了政府應該在農業科技服務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世界糧農組織調查,在上述模式中,以政府農業部為基礎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約占80%以上;非政府的推廣體系約占7%;以大學為基礎的農業推廣體系僅占1%左右。可見,以政府領導為主的農業推廣體系是當今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的主流。但另一方面,由于農業和農村發展涉及研發、生產、流通、金融、保險、教育等方方面面,政府推廣部門沒有能力和財力去包辦涉農的所有服務,需要教育科研機構、農民合作社、私人企業等積極參與到農業科技服務中來,分工合作,共同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的目標。從總體來看,國外農業科技服務是以政府為主多種組織形式共同參與的組織格局。
2、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國外發達地區為使農業科技服務有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美國的農業合作推廣服務體系是建立在《莫里爾法》、《哈奇法案》和《史密斯o利弗法》三個重要的農業立法基礎上的,日本的農技推廣體系也是在《農業改良助長法》、《農業協同組合法》、《農業基本法》等法律的保障和推動下建立起來的。這些法律明確了國家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構成、經費的籌集、各組織形式的合法地位等,有利地保障了整個服務體系穩定的運行。
3、建立協調機制
國外農業科技管理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形成全國統一協調管理和協作網絡,強調政府對農業科研管理與協調的職能,有的國家還成立了專門的協調機構,對于發揮政府的宏觀管理職能具有重要作用。
4、信息化手段被廣泛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國都把信息技術迅捷地應用到了農業領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科技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目前,農業中應用的信息技術包括圖形分析理論技術、“3S”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等。例如,在美國,已經建成世界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該系統覆蓋了美國的46個州、加拿大的6各省和美加以外的7個國家。
5、注重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生產的緊密結合
各國國家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農業企業的合作較為密切,形成了較為嚴密的科研、教育、推廣、生產的橋梁和紐帶,有力地促進了科研成果的推廣。美國的合作推廣體系就是依托于州立大學農學院,并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促使科、教、推廣三位一體的實現。
6、保證充足的資金投入
穩定的資金投入是農業科技服務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外政府一般都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明確服務經費的籌措方式,以保證經費投入的穩定和持續增長。如日本的法律明確規定推廣經費由國家和都道府縣共同承擔,包括協同農業普及事業交付金和農業改良普及對策費補助金。前者中央政府承擔60%,都道府縣負擔余下的40%;后者是中央政府向都道府縣提供的推廣補助費。
三、國外農業科技服務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縱觀以上各種農業科技服務模式,雖然國外的農業發展狀況與中國國情有一定的不同,但由于受農業本身生產特定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有著很大的共性,仍然能夠從他們的經驗中得到許多啟示。
1、完善法律保障體系
與世界許多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法律系統建設上存在很大差距。雖然我國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相關法律,但在服務主體、服務內容、經費籌集等方面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服務相關立法工作的進程,以保障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
2、大力培育科技服務主體
科技服務主體是連接科技成果與農民的紐帶,科技服務的工作都是由服務主體具體實施的,因此要大力培育中國科技服務主體。具體措施包括:推進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改革;大力培育各類新興服務組織;鼓勵科研院校采取各種形式開展或參與農村科技服務;引導龍頭企業創新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發揮其服務帶動作用;提高農業科技服務隊伍素質。
3、建立多渠道經費籌集途徑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服務的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但鑒于農業科技服務的性質,單純依靠政府投資遠遠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科技服務需求。因此,應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在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的前提下,按照“政府為主,多元投入”的原則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構建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中來,建立農業科技服務經費多渠道投入的新機制。
4、加強信息平臺建設
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服務信息網絡化建設水平不高,只停留在服務本轄區內農戶的階段,而且信息平臺的功能較弱,信息資源貧乏。要加快步伐,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個功能強大、組織嚴密、傳輸快捷、準確有效的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傳播系統,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要求。
5、創新農業科技服務理念
我國傳統的農技推廣方式是從上到下的“貫徹”式推廣,這種方式在計劃經濟時代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環境的變化,這種推廣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農業生產,它忽略了農民作為科技服務對象的實際需求,必須進行創新。要從傳統的“農技推廣”轉向“農業推廣”或“農村推廣”,從過去技術示范與行政干預相結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廣方法,轉向“以人為本”、“自下而上”、“參與式”的推廣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