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信息化創建問題及策略思索

時間:2022-05-09 04:56:00

導語:農業信息化創建問題及策略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信息化創建問題及策略思索

簡介王曉丹(1978-),女,吉林舒蘭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村信息化。1995年中國農業科技文獻數據庫的建立,拉開了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帷幕。隨后建立的第1個國家級的中國農業信息網、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第1個農業科技多媒體研究中心[1]等,加快了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農業信息化就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裝備現代農業,依靠信息網絡和數字化進行農業經營管理,通過信息和知識及時、準確、有效地獲取、處理、傳播和應用,把農業信息準確地傳達到農民手中,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營銷信息化,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升級,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2]。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計算機市場和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信息化建設有著巨大的應用空間和發展前景,而農業信息化建設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迅速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動力和關鍵手段,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無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迫切的任務,也是做好農業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一步;是增強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1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1.1農業信息化是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這是黨中央致力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當前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處于調整轉型時期,城鄉差距的顯著性導致農村在經濟、教育、醫療等諸多方面發展滯后。農業信息化通過互聯網推動生產基地與賓館飯店、學校、社區及大中型企業產銷對接,構建電子商務平臺以加快農村經濟建設;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等為手段,在廣大農村地區開展遠程教育,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建設農村醫療信息系統,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盡快解決農民“求醫難”問題。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可逐步消除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利保障。

1.2農業信息化是加速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手段

農業信息化包括農業生產信息化、農業經營信息化、農業管理信息化。從動植物所處環境到飼料的喂養情況、從動植物的疫病預警到農產品的質量監管、從農產品的市場分析預測到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系統等都需要信息化手段給予輔助。現代化農業需要信息化技術作為保證,需要農業從生產、經營到管理多個環節、多個系統的對接與融合,有效地整合和強化農機、農業用水、氣象、農資、物流等信息,加強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進一步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中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持久動力,為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先進思想。

1.3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鏈初步形成的重要途徑

農業社會化服務圍繞農業產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環節。在產前,以信息化手段提供優良種子、農藥、化肥的供應,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在產中,信息化方式推動農業技術在推廣機構、農民、各層服務單位的傳播,農業資源環境監測,生產過程的疫病防控監管服務,氣象、用水、植保、農機組織的專業服務,保證農業生產源頭和生產過程安全;在產后,農產品的流通、促銷等電子商務平臺的構建,保證農產品的收購、貯運和上市營銷等環節的暢通。農業信息化促進了社會化服務鏈條的基本形成,為整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提供有效支持。

2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

自“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開通以來,中國的農業信息網絡已初具規模和基礎,全國農業網站總數已達2200多個,大部分省、市建立了農業信息中心,擁有大型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農業專家系統等,全國已開展建立7000多個鄉鎮信息服務機構,縣、鄉級農業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農業部建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國際農業生產貿易信息系統[3]等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鏈條的基本形成及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一步加大農村信息服務推廣應用力度,在2008年鄉鎮通寬帶建設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實現全國97%的鄉鎮能上網、95%的鄉鎮通寬帶,27個省份達到“鄉鄉能上網”。截至2009年6月,中國城鄉網民比例與2008年底保持一致,農村網民占比略有上升,為28.3%。目前農村網民規模達到9565萬人,較2008年底增長1105萬人,增幅達13.1%。近年來,組織、科技、信息產業、農業等部門都在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進程,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建立的系統、平臺等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十一五”期間,農業部按照做大一個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做強一個國家綜合農業門戶網站、完善一個農業電子政務支撐平臺的總體要求,組織實施了“金農工程”一期項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王曉丹(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北京100040)摘要分析了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快推進中國農業信息化進程的對策,以期為農業信息化目。截至目前,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已完成建設任務,農業監測預警系統、農產品及農資市場監管信息系統已投入使用,動物疫情防控系統等10多個電子政務信息系統正陸續上線運行,以中國農業信息網為核心、集30多個專業網為一體的國家農業門戶網站群初步建成,全國31個省級農業部門、超過3/4的地級農業部門和近1/2的縣級農業部門都建立了局域網和農業信息服務網站。

3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由于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晚、發展不均衡等,還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如農業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善、信息網絡體系及服務有待提高、信息化員工隊伍建設滯后、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等,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開展的枷鎖。

3.1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緩慢

目前,農業信息基礎設施沒有遍及整個農村層面。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鎮信息化建設投資,造成在農村農業信息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網絡、電視、電話的使用尚未覆蓋整個農村。據統計,目前中國約有90%的信息資源尚未電子化,計算機設備的利用率和聯網率僅為15%~20%,農村許多地區甚至沒有利用計算機[4]。盡管農村網民規模逐步增大,但是互聯網向農村地區滲透的速率較2008年有所減緩。中國寬帶發展還存在省份之間發展不平衡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東部一些省份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40%,但中西部的一些省份互聯網普及率不足15%。農村地區的寬帶發展相對落后,電腦普及率較低,網絡接入速率較低,涉農信息相對匱乏,城市與農村仍存在較大數字鴻溝。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緩慢,導致農業信息技術無法傳播,信息化服務質量及水平低下,造成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為城鄉統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3.2農業資源重復建設缺乏共享,資源利用率低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逐漸發展,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及信息整合問題也越顯突出。據分析,現有的各類涉農信息資源80%掌握在各級政府部門手中,而這些信息資源又分散在各行業、各部門的網站和各類系統中[5]。不同的地域、不同層級的政府部門系統建設各成體系,資源系統間缺乏共享機制,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3.3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目前,國家已重點開發了一批農業科技信息數據庫、網絡體系和信息產品等,但是普及應用程度仍不夠,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既懂現代信息技術又懂農業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才。中國對農業信息人才的培養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人才培養的投入也相對較少,缺乏從科研院所到鎮、鄉、村的梯隊復合型的人才隊伍。受地區經濟及信息工作籌資渠道有限等因素影響,一些部門工作支持力度不大,特別是一些鄉鎮各類農業信息人才不能占用編制,而只是搞兼職工作,削弱了農業信息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利于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農業信息人員隊伍數量的嚴重不足,導致農業信息專業數據庫的建設和更新速度緩慢,嚴重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信息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既懂農業又懂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農業信息復合型人才比較缺乏,嚴重影響了信息服務的質量。據了解,有的鄉鎮沒有或者僅有1~2名信息服務員,有的鄉鎮雖然有數名信息員,但是往往身兼數職,工作質量難以保證。農業企業、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在信息員隊伍方面發展較好,但對農業信息資源的篩選及利用能力還有待提高,傳播信息的方式有待多元化。不少信息工作人員由于長期處于較封閉的環境中,視野不開闊,自我學習提高的主動性不夠,導致其素質和能力提高不快,難以適應農業信息化形勢發展的要求。

3.4農業信息化法規制度建設相對滯后

農業信息化過程中,各部門積極建設農業數據庫及相應的系統,缺乏對數據庫建設的統籌管理,權威部門要協調、規劃,避免資源重復造成浪費。農業部從2009年開始推進“金農工程”的標準化建設,確立了八大體系32項標準的主要內容,并開展了相關培訓工作,及時指導規范地方項目建設。然而,現有農業數據庫等資源中的信息整合需要制定相應標準與規范,目前信息的存儲、關鍵技術的標準與規范、藥品描述及命名等缺乏標準,嚴重影響數據共享機制的建立,降低了資源利用率,造成歷史數據的大量積累而無法提供參考,無形中減弱了資源的利用率。

4發展對策

4.1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靈活有效的信息服務

農業信息基礎設施是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和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首要條件。進一步完善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家家通電話,村村能上網”[6],加強網絡、電視、電話等農村通訊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網絡的“紐帶”架起了政府及農民群眾的溝通橋梁,要開展靈活有效的多元化信息服務。通過遠程教育推廣農業技術,具體指導良種選育、合理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和綜合栽培控制等,通過固定通信平臺的電話語音服務,隨時接受群眾咨詢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充分利用移動通信平臺將國內外的市場行情、致富信息、農業科技等信息傳遞給農民群眾當中,提供準確的市場預測分析;基層與農民也可借助網絡平臺隨時反映民生民情,保障政府的政策真正解決農民的基本問題及困難。因此,要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縣有平臺、鄉有服務站、村有信息點”的農業信息網絡格局,不斷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

4.2依托現有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實現資源的共享及整合

目前,中國農業信息網絡的發展面臨2個挑戰:一是資源相對過剩,缺乏有效共享及整合機制;二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從生產到經營整個服務鏈上的信息資源電子化。針對地方、區域、各部門系統的重復建立,沒有專門信息集成的法律法規的出臺,造成了信息的有效采集及應用、資源的共享及整合中出現一系列問題。要充分利用現代農業智能化信息技術匯集各類農業專家的知識和經驗,達成系統之間的資源共享,提高農民利用信息網絡使用能力、相關部門對共享資源的重復利用能力及數據分析能力,依托現有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為達成現代化農業的目標,產前種子、農藥、化肥等供應系統,產中農業資源環境監測系統、疫病防控監管服務系統、技術推廣平臺,產后農產品流通的電子商務平臺、物流平臺等的建立仍需要健全及完善,以盡早實現整個生產流程的信息化、電子化。

4.3精編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推進農業信息化工作的開展

建立一支充滿活力、具有高水平的復合型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當務之急是針對長期從事農業服務工作的人員加強繼續教育,夯實農業業務知識,補充信息技術知識,培養出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為每個村建設籽種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為主的村級農業綜合服務站點,選聘1~2名全科農技員,為村民提供業務服務;健全完善鄉鎮或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專職服務崗位和專業服務人員為所在鄉鎮或區域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公共服務;深入實施農民田間學校建設工程,培養農村各類鄉土專家、種養殖大戶,帶動農民學習和采用新技術;基層技術推廣機構、企業、學校、科研機構配備研究團體,加快技術創新,爭取盡快培養出有梯隊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此外,各部門及村、鄉、鎮等層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人才的激勵體系,探索推進農技人員績效考核與工資報酬、職務晉升、職稱評聘、評先評優、研修深造等掛鉤的制度,獎勵人才、留住人才。

4.4出臺農業信息化相應法規制度,加快農業信息化進程

信息采集質量直接關系到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農業信息化的整體建設。出臺現有農業數據庫等資源中的信息采集標準,中國農業信息化監管部門要制定統一的農業信息采集制度,對信息的存儲、名詞術語、數據格式、編碼規則、技術規范、數據質量等統一規定[1],確保信息采集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提高信息共享機制,促進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采集及使率。此外,啟動配套健全數據分析機制,充分利用歷史數據分析挖掘有用的農業知識,達到知識再利用、再傳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