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支持政策系統完善

時間:2022-05-31 09:57:00

導語:農業支持政策系統完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支持政策系統完善

我國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戰略以后,對農業發展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糧食產量連續7年增長,糧價基本穩定。然而,養豬業發展卻起伏不斷,豬肉價格暴漲暴跌,養殖戶無所適從,老百姓也為“菜籃子”發愁。豬肉價格波動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完善我國農業支持政策體系亟待探索研究。

一、近年來豬肉價格波動的新特點

1.周期短。2003年以前,我國豬肉價格有波動,但沒有那么頻繁。如1993年豬肉價格較快上漲后,到1997年都是相對穩定;1998年豬肉價格回落后,到2003年也是變化不大。然而,2003年以后,豬肉價格波動頻繁。2003年下半年豬肉價格開始較快上漲,2004年底漲到峰頂后開始回落;2007年又開始上漲,2008年漲到峰頂后回落;2009年秋開始反彈,2010年1-6月又迅速下跌;2010年9月又上漲,2011年9月達到最高價位后至今才相對穩定,但價格仍在高位運行。豬肉價格如此頻繁的漲跌,之前是比較少見的。

2.幅度大。2003年以前豬肉價格波動的幅度比較小。1989-1993年豬肉價格基本沒有變動,每公斤在6-7元之間;1993年豬肉價格開始較快上漲,1994年的漲幅最大,從年初的8元左右/公斤,漲到年底的近14元/公斤,漲幅6元,近80%;1998年豬肉價格回落到10元/公斤,跌幅4元,近30%;1998-2003年豬肉價格多維持在10-11元/公斤之間(只有1999年3月降到7-8元/公斤,但很快又恢復到10元/公斤)。而2003年之后,豬肉價格波動的幅度比較大。2004年豬肉價格由2003年的11元/公斤漲到15元/公斤,2006年又降到11元/公斤。到2008年,豬肉價格又漲到25.77元/公斤[1],上漲15元之多,接近140%。2009年4-6月豬肉價格又下跌到16元/公斤,跌幅10元,近40%。到2011年9月,全國各地豬肉平均價格再漲到30元/公斤[2],上漲近100%。有的地方豬肉零售價還曾達到40元/公斤。如南京市蘇果超市中山北路店,五花肉47.6元/公斤[3],北京部分超市豬肉的零售價也達40元/公斤。

3.影響深。2003年以前豬肉價格波動還在合理的范圍內,很多農民還繼續養豬,消費者還能承受,社會反響不大。而2003年,特別是2007年之后,豬肉價格波動對養豬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很大。一是豬肉價格大起大落使養殖戶無所適從。豬肉價格上漲,人工、飼料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價格也跟著上漲,養殖戶收益不多;而豬肉價格下跌,人工、飼料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價格卻有“剛性”,難以下降,養殖戶虧損,養殖規模大幅收縮。至今,仍有很多原養殖戶“談豬色變”,不敢養殖或恢復原有養殖規模。二是引發通貨膨脹。價格波動具有聯動性、傳導性、同步性和放大效應。豬肉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會引發人們對農產品、特別是食品漲價及勞動力工資提高的預期,從而帶動其他產品價格在短期內全面上漲。如2010年7-8月,由于受豬肉及小宗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我國早秈稻、小麥、棉花等出現了大幅上漲,到2011年1月,糧食價格同比上漲達15.1%[4],而之前則一直保持著穩步上漲的態勢。三是人民的生活質量降低。豬肉是我國大多數居民的肉類食品,豬肉價格的上漲,居民的生活開支增加,消費者剩余減少,福利降低。“豬肉吃不起”已成為當前一些市民的口頭禪。

二、豬肉價格波動的原因

豬肉價格波動的原因是多層面的。但從根本上看,是我國對養豬業發展的支持和保護的力度不足。

1.對養豬業補貼偏少。養豬業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豬肉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近年來我國豬肉價格上漲,政府也比較重視發展養豬業。然而,由于養豬業大多只是農民家庭的副業,豬肉也只是人們消費品中的副食品,所以國家對養豬業支持的力度不如對糧食生產支持的力度大。如從2004年開始,國家對農民實行了減免農業稅、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產糧大縣獎勵等一系列糧食生產直接補貼政策。2010年,全國糧食生產補貼資金由2004年的145.2億元增加到1334.9億元。地方財政也相應安排直補資金[5]。而國家對養豬業的重視和支持,主要是從2007年起。針對當時豬肉價格猛漲的問題,2007年6月財政部下發了《關于應對豬肉價格上漲促進生豬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主要是支持母豬的飼養,但每頭每年補助也只有50元的標準[6]。后來一些地區給養豬戶補貼100-200元/頭,但農戶種糧直補的標準也在提高。如2011年福建省種糧補貼標準為糧食主產區每畝補貼57.27元,糧食非主產區每畝補貼47.27元,比原來高了許多[7]。據業內人士透露,2011年有關部門可能會下撥約30億元的資金扶持生豬養殖業,但目前尚無最后定論[8]。我國對養豬業支持力度不夠,不僅養豬會計成本高,而且機會成本也高,普通農戶在種糧之余,作為副業,必然選擇外出打工而不愿意養豬。養豬專業戶也因難以承受高成本和低價格的風險而清圈停養。

2.忽視在流通領域對養豬業的保護。我國財政對養豬業的支持,主要是安排專項資金建立母豬保險和飼養補貼相結合的制度。在生產領域對養豬業的支持,有利于降低養殖成本和提高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然而,我國的生豬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養殖戶只能被動地接受價格的變化,并根據價格的變化作出生產決策。由于政府對養豬的補貼,加之豬肉市場價格在高位運行,養殖戶便開始增加生豬養殖。而等到生豬出欄時,市場上豬肉供給過剩,一些地區為規避風險,出現生豬提前出欄、集中出欄現象,又使得生豬供給激增,加劇了供求矛盾[9],給養豬戶造成更大的損失。2008年的調控,就直接造成2009-2010年出欄生豬數量供過于求,從而導致豬價格低迷,嚴重影響了養殖戶的經營。雖然國家啟動了凍肉收儲,但凍肉收儲是按已降下來的價格收購,而且收儲量有限。如2009年全國生豬出欄量達6億頭,而中央凍肉收儲總量僅為12萬噸,相當于150萬頭生豬,收儲量只占3%左右[10]。由于收儲政策在調節大的供需面上影響力不大,一些地區生豬價格卻依然持續走低,養殖戶損失嚴重。這又給下一輪豬肉價格暴漲埋下了“禍根”。

3.對養豬業的支持缺乏科學方法。我國對養豬業的支持,主要是考慮消費者的利益,而對養殖戶的利益考慮的少。對養豬業的資金補貼主要又是給養豬大縣的養殖戶補貼。一些地區的政策規定,年產50萬頭生豬以上的養豬大縣養殖戶才能獲得養殖補貼,其他縣市的養豬專業戶沒有補貼。市場經濟條件下豬肉的價格主要是由供求關系決定,養豬專業戶能賺錢時就多養豬,不賺錢時就少養豬甚至不養豬。這一政策容易導致豬肉價格暴漲暴跌。一方面,造成不公平競爭和養豬小縣小戶少養豬甚至不養豬。據農業部門的測算,在2007年7月份的價格水平下,養殖一頭豬的利潤大約是200元左右,養殖規模達到50頭以上,利潤才能超過10000元,這對于小規模養殖的散戶吸引力不大[11]。另一方面,養豬大縣大戶多養豬甚至弄虛作假。為了得到100-200元/頭的補貼,養豬大戶積極性過于旺盛,養豬大縣也必然保持50萬頭以上的養殖規模而不及時調整生豬產量,容易造成市場持續供過于求,從而導致行業性的全面虧損[12]。豬肉價格難以跳出暴漲暴跌的怪圈。

三、完善我國農業支持政策體系的基本思路

1.在鼓勵種糧的同時,大力發展畜禽等養殖業。糧食是人類生存基本生活資料的必需品,而且我國有13億人口,為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我國必須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同時,也要大力發展畜禽等養殖業。常言道“糧豬安天下”。1999年,日本用于支持國內養豬業的總體支持量(AMS)就達2650億日元,占用于支持國內農業的總體支持量的35%[13]。只有“米袋子”與“菜籃子”一并抓好,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國工業反哺農業的目標。從生產者的角度看,扶持養殖業發展,有利于降低畜禽等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養殖業大發展,有利于增加畜禽等副食品市場供給,豐富人們物質生活。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肉禽蛋等副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力發展養殖業,增加肉禽蛋等副食品供給,是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加大對養殖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既要重點支持養豬業的發展,穩定豬肉價格,又要大力發展牛羊禽等養殖業,不斷擴大養殖業支持的范圍,增加肉類供應品種,穩定肉類價格。

2.在生產領域支持的同時,加大在流通領域保護的力度。我國豬肉及其他農產品成本高,價格波動,除了生產成本提高造成外,流通領域交易成本提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我國收費公路多,交易手續繁雜,在流通領域產品買賣被層層“扒皮”,造成價格高上加高。有人在調研中發現,生豬出欄價16元/公斤,經過檢驗、交易、運輸和屠宰后,肉檔出售價則近40元/公斤[14]。農業部2008年的調查顯示:在生豬飼養屠宰銷售等環節總成本中,生產環節占86.9%,其他環節占13.1%;在總利潤中,生產環節占69.88%,其他環節占30.12%。在肉雞飼養屠宰銷售總成本中,生產環節占76.66%,其他環節占23.34%;在總利潤中,生產環節占15.75%,其他環節占84.25%。在蔬菜產銷各環節總成本中,生產環節占42.5%,其他環節占57.5%;在總利潤中,生產環節占7.6%,其他環節占92.4%。在糧食產銷各環節的總成本中,生產環節占73.9%,其他環節占26.1%;在總利潤中,生產環節占26.45%,其他環節占73.55%[15]。可見,農產品在流通領域的成本和利潤相當高。另一方面,我國生豬養殖及其他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組織方式落后,市場供需信息不靈,容易造成產品供大于求,導致價格低迷。要打破豬肉及其他農副產品“谷貴傷民”和“谷賤傷農”的“兩面傷人”的怪圈,我國工業反哺農業應在生產領域反哺的基礎上,加強在流通領域的保護,多方位支持農業發展。一是構建信息平臺,實現產銷對接。充分利用現達的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流通領域電子商務,通過虛擬的網上協同商務平臺,提高供求信息公開及透明化程度,為眾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有效對接的中介和橋梁。同時,減少流通環節,建設綠色通道,并加快公益性市場建設,提高交易服務質量,降低農產品交易費用。二是完善儲備制度,平抑市場供求。在農產品供過于求時,通過實物收儲來減少市場供給,防止價格暴跌;在農產品供不應求時,通過實物放儲來增加市場供給,抑制價格猛漲。把價格維持在一個生產者和消費者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對于儲備難度較大的肉類食品(一般要放到零下18攝氏度的冷庫中保存),應不斷創新儲備機制和方式。必要時應鼓勵社會力量進行儲備。政府對肉品儲備單位、儲備數量、儲備費用等進行嚴格管理,并根據肉類產品市場價格季節性走勢規律,逐次分批地投放到市場中,避免凍肉輪換的時間點與肉類市場價格的漲跌背道而馳。三是建立期貨市場,穩定交易價格。期貨市場有利于生產者通過期貨的價格走向隨時了解產品交易價格的走向,既能指導生產,又能保證收益。美國有著成熟的農產品(包括豬肉)期貨市場,為生產者規避風險提供了保障,實現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相對穩定發展。目前我國已建立了玉米、大豆等一些大宗農產品的期貨市場,如果肉類及其他一些小宗農產品也能上市期貨交易,將可以避免這些產品市場價格大幅度地起落,有利于推動畜禽等養殖業及種植業的健康發展。

3.在支持專業大戶發展的同時,兼顧普通散戶的利益。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很多地區出現了種養專業戶。為促進農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應不斷提升農業生產專業戶,既要在制度上適度培育家庭農牧場等規模經營主體,也要在技術、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提高種養殖業的組織化程度。從養豬業來看,加大對規模化的養豬場(戶)的支持力度,或鼓勵豬肉加工企業自建豬場,有利于養殖數量的相對穩定,而且應對疫病、研究和判斷生豬市場供應量的起伏能力更強,也方便政府部門調控,走出豬肉價格暴漲暴跌周期的可能性更大。然而,目前我國農業中的小戶經營仍占主導地位,小規模家庭經營仍有其存在的經濟合理性。如目前生豬超過50頭的規模養殖戶,在我國的生豬供應中只占43%,豬肉的供應主要還是散戶[16]。小規模的散戶養殖除了提供本地農村市場外,有的還進入城市市場,起到城鄉市場間相調節的作用。

在我國豬肉市場價格穩定時期,生豬供給者主要以小規模散戶養殖為主。所以,國家在支持規模大戶生產的同時,也應采取有效措施扶持眾多小戶的生產經營。主要是推行公平合理的支持政策,使小戶也能享受到相應的優惠政策,同時推行“公司+農戶”模式和建立農民合作組織,一方面規范眾多散戶的生產經營行為,使農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生產,另一方面能形成強大的合力與強大的經銷商進行談判,保障農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