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斑玉螺土池養殖技術

時間:2022-06-28 05:41:29

導語:談論斑玉螺土池養殖技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斑玉螺土池養殖技術

斑玉螺俗稱“花螺”,屬于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玉螺科,貝殼略呈球型,殼頂淡紫色而基部白色,螺旋部短,體螺層大而膨圓,殼面平滑無肋,密布不規則紫褐色斑點。其棲息廣泛,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生存于潮間帶中、低潮區的泥或泥沙底質灘涂中,為肉食性貝類,主要捕食軟體雙殼類,是灘涂貝類養殖常見的敵害種類。斑玉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又有清熱潤肺功效,是人們喜愛的海鮮產品之一,目前養殖產量甚少,市場上銷售的產品多為從灘涂采捕而來,量少價高,供不應求,這為斑玉螺人工養殖帶來很好的前景。晉江市東石貝養殖場開展斑玉螺土池人工養殖試驗,取得較為成功的效果。現將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池塘條件

墾區內海水池塘1口,面積4畝,底質為沙泥質,含沙量80%—90%,四周條石砌成護岸,建有獨立的進排水閘門各1個,進排水方便,進排水口安裝網目為5—10毫米聚乙烯網,水質清新無污染。養殖區的理化因子變化范圍為:水溫10—30℃,斑玉螺在7℃時不攝食,38℃開始死亡,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海水比重1012—1026,比重低于1005或高于1034均會造成不適死亡;pH值76—85,pH值低于7或高于88均會不適死亡;溶解氧4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時不攝食。特別注意,水質不得含超標的鐵質、硫質。

二、放養前準備

放苗前20天,清除池底淤泥,翻松土層20厘米,后進水5—10厘米,用濃度為150毫克/升漂白粉(含有效氯28%)消毒浸泡,1次浸泡2天,反復3次。排干池水,在池底挖15米寬的S型水溝,中間形成的畦寬08—1米,水溝深1—15米,水溝一端接進水口,另一端連排水口,溝的橫斷面為V字型,利于斑玉螺爬行移動。整平埕面,疏通水溝,進水淹沒埕面10—20厘米。

三、苗種來源

收集海區野生苗,規格以10—15厘米為好,收集來的苗種要立即放養。距離較遠、氣溫較高時需采用干濕降溫儲運法,運輸溫度不要高于15℃,到達養殖地點后,待自然升溫后放養。放苗密度控制在150—200個/平方米,以確保有較高的成活率。放苗后幾天內,要下池檢查,及時撿除死螺。

四、養殖管理

1.飼料投喂:養殖斑玉螺主要采用人工投喂鮮活鴨嘴蛤、紅肉等低值貝類,即可滿足其生長的營養需要。攝食習性為依靠足、吻在池底表面吸住底棲雙殼貝類,分泌粘液穿透貝殼,再吸其汁食其肉。放苗后第2天即可投放餌料。水溫20—30℃時,攝食旺盛,每隔10天每萬粒斑玉螺投喂低值貝類2—25千克,把餌料投放在水溝兩側中上部,每次只投在全池面積的1/2—2/3上,依次輪換投餌位置,斑玉螺隨覓食而移動,有利于保持底質清爽,不易產生污染。斑玉螺的攝食量隨水溫的上升而增加,因此,投料量要根據攝食情況、生長情況、天氣情況、水質情況和放養密度確定合理的投料量,根據觀察結果適當增減,靈活調整。水溫低于20℃或高于30℃,斑玉螺攝食量減少,少投餌或不投餌。一般情況下,養殖1千克斑玉螺(增重部分計),需投喂帶殼低值貝殼8—10千克。

2.水質調控:水溫20℃以下時,采用關水、添水、定期換水的方法,日加水10—15厘米,每5—7天換水1次。水溫回升至20℃以上后,則采用全池往復式流水措施,即漲潮時進水、退潮時排水,海水沿S形水溝往復流動,流速能達到20米/秒以上尤佳,每天流水時間達16小時,并有適當干露時間,以2—3小時為宜。高流速、大流量可以促進斑玉螺生長,也可以提高成活率,但在土池條件下依靠進排水來提高流速有困難,因此必須加強對底質的日常管理。

3.日常管理:定期測定水溫、比重、pH值,養殖過程中會有淤泥沉積、被斑玉螺捕捉殺死又未攝食完畢就丟棄的死亡貝體等,使底質惡化,要根據pH值的變化情況,及時處理。當pH值低于75時,使用生石灰調節,用量為5—15千克/畝,pH值高于85時,使用滑石粉調節,用量為1—2千克/畝,防止底質惡化發生螺瘟病,造成嚴重損失。要經常利用干露時間下池檢查,清除有害生物,撿除死螺。養殖期間做好各項生產記錄。

五、收獲

在夏、秋季經3—4個月養殖后,斑玉螺生長至殼長23厘米以上,即可在干露時人工捕捉,先捕大留小,最后再一次性起捕完畢。產量與養殖區條件、養殖期間管理等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成活率達到60%左右時,畝產量可達到18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