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技術推廣路徑
時間:2022-07-29 09:19:21
導語:設施農業技術推廣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設施農業是綜合應用工程裝備技術和生物技術,按照動植物生長發育所需求的最佳環境,進行動植物生產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是現代農業的顯著標志。臨澤縣加快發展設施農業,是落實縣委文件精神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自2005年提出“少占地,多采光”的荒漠化日光溫室以來,近6年來以發展建成荒漠化日光溫室近1.5萬畝,棚均效益達1.8萬元。但作為縣級技術推廣部門,還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加上設施農業具有高投入,高技術含量的特點,在發展設施農業上應在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技術集成,配套方面做文章,進一步提高技術支撐能力。設施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科技創新在“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的實際應用中的一個重要體現。有效的農業技術進步不僅取決于技術本身的創新,而且取決于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而有效的推廣服務又取決于服務內容和方式是否符合農民需求。
近幾年來,農技推廣體系雖然不斷改革和完善,但現行體制下的組織形式還是自上而下的主導控制模式,機制不活、服務方式單一、針對性不強,多元化的服務組織發育滯后。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重點發生轉變后,農民仍然是農業技術服務的被動接受者,而對農民技術需求的特點與變化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要想實現設施農業生產種類豐富齊全、生產手段加強改善、生產過程標準規范,生產產品優質安全的總體目標,必須逐步建立起適應集約化、商品化、產業化農業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民作為一個類群,在心理特征、年齡組合、行為規范、獲得資源和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差別,設施農業技術推廣必須按照“用戶導向”的模式,提高農業技術服務的實效,確立農民在技術應用中的主體地位,建立以農民需求為根本取向的農業技術服務運行機制。
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以舉辦培訓班、發放技術資料(明白紙)、建立示范基地、廣播電視宣傳、科技下鄉等為主,優點是一次性覆蓋面較廣,但缺乏針對性和長效機制。對于多品種、多模式的設施農業,傳統的推廣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實施主題多層次、多方面需求。應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選聘技術過硬、素質較高的農業技術推廣員、協調員、經紀人開展推廣服務和營銷,為設施農業發展培育骨干人才。應根據當地實際,把設施農業技術推廣的重點放在科技示范戶和專業大戶身上,采用“專家進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的推廣路徑,要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產后流通、技術推廣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二、對臨澤設施農業技術推廣的建議
㈠政府項目推廣與技術示范輻射相結合的推廣發展設施農業是由經濟規律、社會需求和農民增收愿望共同決定的,以項目為載體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勢在必行。農技推廣部門要選擇的實施一批適宜當地生態條件、品質優、基礎好、效益高、有市場需求的設施農業重點項目。有計劃、有組織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開展以入戶為主要方式的技術服務,技術指導員要統籌制定指導方案,開展育種、栽培、裝備、管理等方面的入戶指導、培訓和信息服務,不斷提高設施農業種植戶的學習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技術指導員要在生產關鍵環節必須到戶指導,并結合農事活動的實際需要,經?;卦L,幫助解決生產實際難題。
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技術擴散的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技推廣網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具有很高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相對于單個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信息采集、技術采用、市場開拓三個方面有明顯優勢;相對于政府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集體進入市場的載體,也是農業信息化的組織載體,在帶領農民開拓市場方面有較為準確的切入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貼近設施農業種戶及滿足其需求,是及時、準確,高效信息供應的忠實服務者。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專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可以引導會員農戶科學決策,減少設施農業生產的盲目性,降低風險。農技通過部門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或綠色產品,結合自身優勢,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機制,帶頭創辦一批涉及種植、加工、儲運、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收購等方面的專業合作組織,以合同形式把企業,基地和農戶連在一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依托龍頭企業建立,使農產品有了銷路,企業有了原料基地,各自發揮其比較優勢、共同開拓市場空間、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資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
㈢農業科教與技術推廣在農科教結合下,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加強適用技術培訓工作,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培養一大批扎根于農村的科技力量。
總之,提高設施農業技術推廣效率,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在臨澤現代農業建設中,促進設施農業發展要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術推廣機制,把政府推廣機構,涉農企業及民間推廣組織等有機結合起來,各顯所能、優勢互補、多層次、多渠道地的開展設施農業技術推廣。
- 上一篇:酒店客戶關系管理運用
- 下一篇:清代民族行政管理單位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