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區域農民增收的制約

時間:2022-11-23 05:23:47

導語:小議區域農民增收的制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區域農民增收的制約

本文作者:任中玉工作單位:新鄉職業技術學院新鄉商校區

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其意義重大深遠。促進貧困農民脫貧致富,解決“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增收。

一、農民增收滯緩的現狀

近年來,雖然我國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有所減少,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但糧食總產量仍然呈增長態勢。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農民并沒有因農產品豐收而增收,相反出現收入下降趨勢,出現了糧食增產不增價,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我們調查走訪了衛輝市獅犳頭鄉水峪村、封邱縣黃德鎮、輝縣市盤上村、沁陽市紫陵鎮塢頭村,盡管這里的農民千方百計挖掘土地潛力,像繡花一樣耕耘土地,但收入了了。的確,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單純依靠增產已經難以成為農民增收的因素,財政投入對農民增收的邊際效應降低,利用提高農產品價格政策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和作用越來越弱,農民收入增幅明顯回落,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歷史的經驗證明,農民收入上不去,就會農業衰退,農村落后,這時即使城市有些現代化,根基也不穩,甚至使整個社會不穩定。由此可見,解決農民增收難問題迫在眉睫。

二、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制約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因素,是自然條件、歷史沉積、體制機制、政策安排、工作方法、人的素質和領導意識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惡劣的地理環境及旱、澇、蟲等自然災害;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面廣,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嚴重;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變化;農業生產周期長;農產品市場波動劇烈,農民增收日益受市場約束;農業人口多、人均資源量少,生產分散經營;和農民信息不靈技能缺乏;農業生產成本高,利潤薄;國家對農業的資金投入、技術支持不足;非農產業發展速度較慢,城鎮化進程滯后,非農收入較低,勞動力轉移困難,增收渠道不寬等等因素。當前,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表現,但是,拋開個別地區的個別情況,我們將以上影響農民增收的共性制約因素分門別類,劃分為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一)社會因素(Y1)1.農業人口多、人均資源量少,生產分散經營(Z1)。2.國家對農業的資金投入、技術支持不足(Z2)3.非農產業發展速度較慢,城鎮化進程滯后,非農收入較低勞動力轉移困難,增收渠道不寬(Z3)。(二)自然因素(Y2)1.惡劣的地理環境及旱、澇、蟲等自然災害(Z6)。2.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面廣,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嚴重(Z5)。3.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變化、農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與市場波動劇烈的矛盾(Z7)。(三)經濟因素(Y3)1.農民增收日益受市場約束和農民信息不靈,技能缺乏的矛盾(Z4)。2.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變化、農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與市場波動劇烈的矛盾(Z7)。3.農業生產成本高,利潤薄(Z8)。

三、農民增收制約因素的定量分析

當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有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需要我們作深層次的分析,然后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對癥下藥。解決好“三農”問題。在此,本文根據上述分析,建立農民增收制約因素的層次結構模型,定量分析農民增收問題。(一)分析建立如下農民增收制約因素的層次結構模型。原因或者說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往認為的農產品供給充裕,價格下跌造成的,更主要的則是經濟規律與宏觀經濟環境發展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農產品供求結構格局的變化(Z7),非農產業發展速度緩慢與城鎮化進程滯后,農民非農業收入銳減(Z5)以及農業生態環境惡化(Z3)等。這些因素排在前列,構成了農民增收的主要制約因素。而自然災害、政策資金支持、農業生產成本等責任和社會因素排序靠后,已經不再是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而退居次要地位。由上面結論知,該模型分析的結論與農民增收制約因素的作用大小現實相吻合較好地反映了現階段中國貧困地區農民增收問題的現實狀況和特點。當然,中國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不僅只有如上八個,例如,農民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及思想觀念、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也是制約因素,還有一些特殊地區的特殊制約因素等。即便是本文所列的上述八個因素中,在特殊地區某個因素也可能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例如在西部地區,干旱這一自然因素可能就是主要因素了。這些情況,因其不具有一般性,故不再本文分析之列。

四、農民增收制約因素的定性分析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業獲得突破性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家庭承包制對生產力的解放,農民增收得益于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與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這一時期,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是同步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農業生產按不變價格依然增長較快,農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4.8%,但農民實際收入增長停滯,年均增長下降為-0.7%,出現農業增產不增收。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出現的新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我國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資源約束為主了,而是轉為需求約束為主了。相應的,困擾我國農業的主要問題,已不再是農產品能不能生產出來,而是市場上需要農民生產什么樣的農產品,什么品種的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否則,就會導致農業增產農民不增收。農產品供求結構格局的變化(Z7),農業結構的調整嚴重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農民依靠農業增收越來越困難的直接原因。二是粗放式發展的鄉鎮企業后勁不足卻未能完成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紛紛倒閉,導致非農產業發展速度緩慢與城鎮化進程滯后,農民非農業收入銳減(Z5),影響農民增收。并且導致我國農業領域里沉淀了過多的勞動力,從而嚴重地制約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是課題組在沁陽市紫陵鎮調研時得到的結論。三是過度耕耘,導致水土流失、土壤變質等農業生態環境惡化(Z3)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種狀況在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等政策后有所好轉。現階段我國“三農問題”,表現出來的是收入增幅趨緩問題,其實質則是就業不充分問題,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剩余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問題。當前我國農民收入增幅減緩問題,不僅僅是農業內部結構問題,還有農業外部結構問題,即城鄉結構問題。這不能僅僅理解為是鄉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過程,同時還應理解為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方式的轉變。也就是說,在農村除經營農業外,還要發展二、三產業,只有這樣,農村生產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農村經濟社會面貌才能根本改觀,農民才能走向富裕道路,我國的“三農”問題才有可能獲得根本性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