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農業發展觀及特征探析

時間:2022-01-05 09:08:08

導語:鄧小平農業發展觀及特征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農業發展觀及特征探析

1“根本”論——鄧小平農業發展觀的立論基礎

鄧小平的農業發展觀突出表現在對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及其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和論述,并自始至終堅持“農業是根本”的思想。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帶領太行山革命根據地開展的大生產運動中,就把農業問題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在他撰寫的《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一文中,明確提出:“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則是生產的重心。經驗告訴我們,誰有了糧食,誰就有了一切?!薄爸挥修r業的生產,才能給手工業以原料,使手工業發展有了基礎?!憋@然,鄧小平是把農業生產、農村的經濟建設與革命戰爭的勝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指出其重要性。這一重要思想,不僅正確的指導了太行山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有效地支援了革命戰爭的勝利,而且為鄧小平農業發展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直接參與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的制定,并在領導國民經濟的恢復、農業合作化運動以及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步形成了“農業是根本”的思想。同時,也對關于社會主義農業建設思想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貢獻。20世紀60年代初期,針對當時全國農業生產萎縮、產值下降、人民生活面臨嚴重困難的現狀,鄧小平專門撰寫的《怎樣恢復農業生產》一文,進一步強調了農業的基礎地位。他明確指出:“我們要克服困難,爭取財政狀況的根本好轉,要從恢復農業著手。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吃、穿、用的問題也解決不了。”鄧小平還根據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后農村所有制的現狀,提出了“農業本身的問題,主要還得從生產關系上解決”的重要觀點。他主張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尊重農民的生產自主權,減輕農民的負擔,以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進一步發展了關于“以農業為基礎”的理論,大膽決定將農業和農村改革作為新時期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真正把“農業是根本”的思想落到了實處。由他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等重要文件,進一步強調了注重農業基礎地位的緊迫性和重大作用。接著,鄧小平傾注極大的精力,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方針和政策。一是在全國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了“一大二公”的超越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管理體制,擴大了農民生產經營的自主權;二是允許農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三是強調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以推動農業的進步。由鄧小平親自審定的黨的十三大的政治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農業的穩定增長和農業產業結構的改善,是整個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991年,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充分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及農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強調繼續穩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不斷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堅定不移地深化農村改革。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再次肯定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指出:“有了這一條,中國就大有希望。”至此,鄧小平關于“農業是根本”的思想已經完全成熟。這一思想,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和思想的重大發展,同時也是新時期中國農業獲得跨越式發展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的“農業是根本”的觀點,是以中國的基本國情以及農業的基礎、作用、地位為依據和邏輯起點的。第一,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由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中國是一個人均耕地僅為國際人均數量30%,但是卻人口眾多、農業土地少的國家。也就是說,我們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供給不足的情況就會逐漸加劇,因此,農業問題是維系十幾億人口生存的大事,任何時候都是一個首先必須對待的重要問題,不能有絲毫的麻痹。第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要求必須把農業放在基礎地位。鄧小平認為,“從宏觀上管理經濟,應該把農業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工業越發展,越要把農業放在第一位?!钡谌?,農業的發展是保證社會政治穩定的前提。鄧小平視農業為政治基礎。農業穩定才能確保國家政治的穩定,國家才能久安長治。他說:“中國80%的人口在農村,中國穩不穩,首先要看這80%穩不穩。”“農村不穩,則中國不穩。”從中可以看出,農業對于全國發展的重要性。綜觀鄧小平的農業“根本性”的觀點不難看出,鄧小平把發展農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當成關系國家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富裕、社會主義制度優越的關鍵。因此在我國社會的發展運行中,農業基礎的加強,是關系國家經濟、政治的重大問題?!稗r業是根本,不能忘掉”是鄧小平農業發展觀的立論基礎。

2改革論——鄧小平農業發展觀的動力機制

改革是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推動力。鄧小平認為,改革就是要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給他們有更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要通過改革解決農業發展的后勁問題?!备母镩_放以來的中國農村,以其翻天覆地的變化載入共和國的史冊,而這一切成就的取得,用事實證明了鄧小平農業發展觀的正確性。鄧小平關于農村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廢除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并率先取得突破,而農村改革最重要的是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冬天,迫于貧困與饑餓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把生產隊的土地分到各家各戶,并訂立了“生死狀”。這在當時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件,卻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大力支持與倡導下,這種家庭承包經營方式迅速推向全國。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指出,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現行農村的政社合一體制顯得很不適應。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把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啊边@種舊體制從此結束。第二,突破“以糧為綱”的傳統農業思想,鄉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以前,在“左”的思潮影響下,片面強調“以糧為綱”,社隊企業的發展極為緩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步崛起的鄉鎮企業,成為繼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民的又一個偉大創造。鄧小平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料到的最大的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突然冒出了各種行業搞商品經濟,搞各種小企業,異軍突起。”鄉鎮企業的發展,為農民脫貧致富開辟了門路,為農業發展提供大量的資金,也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此后,鄧小平又創造性地提出了應該走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道路的重要思想,這是對中國農村傳統產業結構的重大突破,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農村建設的新道路。第三,打破平等的農村分配,鼓勵一些人先致富,然后逐漸實現共同富裕。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在農村制度的制約下,在嚴格、平等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強調國家實現共同繁榮是片面的。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村長期生產力低下,實際上是一種普遍的貧困。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經濟政策,允許一些國家、一些企業、一些工人和農民首先致富。他指出,這是一項重大政策,一項能夠影響和刺激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鄧小平還認為,“富裕的政策”不會導致兩極分化,而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區別將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堅持公有制的原則,分配原則就不會導致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制度應該而且可以避免兩極分化。這一重要思想突破了舊制度下所謂的“共同繁榮”思維模式,把人們的思想帶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之中。第四,提出“兩個飛躍”的理論,指明了中國農村深化改革的發展方向。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農村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構成了一個時期內農村的基本經營體制。鄧小平在積極支持和不斷完善這種體制的同時,進一步為我國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提出了“兩個飛躍”的理論。他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薄皟蓚€飛躍”的思想,科學地揭示了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行的規律,指明了中國農業深化改革的發展方向。目前,在鄧小平農業發展“第二個飛躍”理論指導下,我國部分地區已經摸索出一套比較科學的方法。隨著農村經濟特別是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逐步形成一種適度的土地集中和規模經營方式,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3科技興農——鄧小平農業發展觀的核心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進程十分迅速,傳統型的農業在此科技基礎上逐步轉變成了現代型農業。但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是在傳統計劃經濟下進行的,農民在農業技術的推進中缺乏內在動力。并且在沒有充分了解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的前提下進行技術改造,對農業科技的發展造成了惡劣影響,致使農業科技發展之路困難重重。對于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狀況,鄧小平有著深刻的思考。他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轉變為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有效組織農業科學重點項目。1989年6月,當他與第三代中央領導人交談時,他說:“農業可能最終需要科學來解決,科學是一件偉大的事情,科學是重要的。”“在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只依賴于政策,而政策是由投入和財政資源的增加所限制的。”只有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潛力是無限的。然而,在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上,我們盲目地照抄國外的經驗,片面地追求農業機械化。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農業機械化的目標才逐漸消失,人們才開始認真思考農業機械化的問題。當然,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業機械化的應用中,中國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益。像一些大平原和兵團農場一樣,使用大型農具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農業機械化的推廣主要從勞動信息革命的角度來解決農業問題,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產業的產物。特別是農業機械,特別是大型農業機械和工具的使用,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有限的。片面追求農業機械化在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中的特殊性,不符合我國人民的更少,農業生產條件,多種具體國情,也不符合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發展的趨勢。忽略應用科學技術和發展科學技術,僅僅只是依靠機械化來實現農業現代化是行不通的。我國有著較為崎嶇的農業科技發展歷程。實踐證明,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持,農業發展之路困難重重。在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情況下,未來農業大發展的出路,必須要依靠科學技術、尖端技術來實現。國人必須要認識到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這一正確的思路,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業問題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確立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要以現代生物技術為主,依靠充足的勞動力,結合我國的優良農業傳統,逐步做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發展,農業生產力和農民收入的整體提高。近年來,我國農業方面的發展迅速,尤其是生物技術在農業方面的發展,得益于鄧小平提出的“科技興農”的戰略思想。國家實施的一系列農業發展計劃,如豐收計劃、溫飽工程、菜籃子工程等,對于農業技術的促進和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大批的農業科學技術為我國農業帶來了重大轉變,如地膜覆蓋栽培、日光溫室蔬菜栽培、新品種農作物選育栽培等。還有已經實現商品化、產業化的花卉、果蔬、馬鈴薯脫毒快繁等;用于生產的生物技術,如小麥、水稻、煙草等;取得重大發展的還有抗青枯病馬鈴薯、抗黃萎病小麥等基因工程,也已經進田實驗師范。這些成績的取得,完全得益于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使我國在種植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產量卻不減反增。全新的農業科技改革已經拉開了帷幕,鄧小平的“農業最終依靠科學解決問題”的戰略思想也逐步成為現實。鄧小平認為和“科技興農”同樣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優秀的農業科技人才、普及并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科技水平低下、科技人才稀缺是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緩慢的問題所在。因為高素質、高文華的科技人才是研發、運用科學技術的關鍵和保障。然而,目前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是達不到農業科技發展的要求的。所以,必須要加大對農業科學的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養。而且必須要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并培養具有多重技能的農業推廣人員。在鄧小平的親自關懷下,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在做好普及義務教育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村各級各類學校智力、技術的相對優勢,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和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大批新型的農業科技人員。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農民科技文化教育活動廣泛開展,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科技的發展和進步。

4鄧小平農業發展觀的基本特征

鄧小平的農業發展觀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并認真總結以往農業現代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表現出一系列鮮明的特征。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4.1立足本國實際的中國特性鄧小平指出:“我國農業現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國家或蘇聯異類國家的辦法,要走出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合乎中國情況的道路。”合乎中國情況的農業發展道路,首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堅持農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這是鄧小平農業發展觀的原則論定。關于農業發展問題,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模式。與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發展的特殊之處在于: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能搞兩極分化。鄧小平認為,只有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的發展,才符合廣大農民的利益,才能夠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夠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發展現代農業規模經濟。其次,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形成中國特有的農業發展模式。鄧小平認為,各個國家國情不同、文化傳統迥異、歷史各具特色,如果照抄照搬,只能陷于失敗。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我國農業的發展一定要立足于本國實際,在探索中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4.2對世界開放鄧小平強調,中國農業的發展應走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獨特的模式。然而,他也強調了反對孤立和促進世界農業發展中積累的有益經驗的重要性,并針對世界和世界農業的現代化。根據鄧小平的說法,中國的農業發展正在逐步縮短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因此,必須利用有利于我們趕上世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各種因素。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也是一個開放和吸收世界先進國家經驗的過程。“要善于學習和獲得國際上的幫助,我們應該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4.3具有高度的戰略意義和全球意義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家和首席設計師,鄧小平對中國農業和農民問題的思考,始終從總體和長遠利益出發,從戰略高度到設計中國農業的發展。首先,他將農業現代化與農村改革結合起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強調從現代化、穩定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考慮我國農業的發展。在推進社會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鄧小平始終在農業和農村領域取得突破。首先,他解決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其次,鄧小平認為,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經濟實力的迅速崛起為經濟強國,是考慮中國的農業發展。他認為,盡快解決農業問題是發展中國經濟和農業生產力的關鍵,也是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關鍵。只有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為突出地位的戰略重點,中國農業才能持續、穩定、高速發展,工業、商業,甚至整個國民經濟每隔幾年才能達到一個新水平。4.4突出的創新精神和務實精神鄧小平的農業發展觀通過務實和創新豐富了他的內中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這種創造力的重要體現。鄧小平把農村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一種飛躍、一種巨大的農村生產力解放。這是農業和農村發展動態的重要理論創造。鄧小平倡導一些人先致富,最后實現共同繁榮的主張,與過去富有的致富方式相比,是一個重大突破。這一原則在各個方面提出了工人的倡議,實現了勞動效率與社會正義有機結合,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鄧小平制度提出了發展農業商品經濟,將農民推向市場,以提高農業商品率等一系列創造性原則,農民致富指出了根本途徑。摘要鄧小平加強農業科研和人才培養的理念已成為我黨“科學技術”戰略的基本指導思想。求真務實是鄧小平農業發展觀的又一個顯著特點。鄧小平研究和解決農業問題時,總是根據我國農業和農村改革的實踐提出問題,從農民群眾的現狀來考慮問題,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解決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比如,他以求實的精神、極大的勇氣,排除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毅然決定廢除“政社合一”“統一經營”的脫離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度,代之以深受廣大農民歡迎的、符合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鄉鎮管理體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鄧小平農業發展觀中,關于發展糧食生產的論述,關于對傳統農業改造的論述,關于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的論述,關于農民致富道路、方法的論述,以及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論述,等等,都是其求真務實風格的重要表現。

5結語

鄧小平的農業發展觀,是一個科學的發展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理論的重大指導作用。它不僅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要的理論基礎,而且為中國農村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郭學旺 閆鵬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