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文明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4 10:40:00

導語:農業經濟文明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文明管理論文

現代意義上的農業是農、林、牧、副、漁業等五個生產部門,而古代的農業僅指種植業,一般稱為狹義的農業,我們在本文中談的農業就是這種意義上的農業,即利用植物的自然再生產過程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門類。人類要生存,社會要發展,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要解決吃飯問題,就得發展農業。我國是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國家,從原始社會制度-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發展,都是以農業生產技術的重大進步為前提。正如恩格斯所云:"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1)《論語》云:"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說明古代的部族首領只有重視農業生產,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這些都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狀況的極好概括。

農業是商代先民的社會經濟基礎部門,也是構成當時社會經濟的主體,是人們衣食的主要來源。吳城文化是一支以經營農業為主業的商代文化,吳城先民的農業生產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水平,在農業生產工具方面頗有創造,發明了一批適合于南方水田稻作農業生產的農具,并在當時率先使用青銅農具,對當時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本文試從農業生態環境、農業起源、生產工具、農作物種類、農業經濟模式與文明進程等幾個方面加以分析,試圖找出江西古代文明起源的社會經濟基礎。

一、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

農業生態環境是指植物新陳代謝所依賴的氣溫、日照、雨量、地貌、土壤等氣候、地理條件。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歷史上,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局限,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比較差,對自然力的依賴比較強,所以,生態環境的優劣,對農業起源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乃至決定性的制約作用。

鄱贛地區地處長江中下游交接部的長江南岸,位于北緯24°29′14″-30°4′41″,東經113°34′36″-118°28′58″之間,現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年降雨量在1000-1200毫米左右,濕度大,氣溫高,無霜期長,一月份氣溫在0℃上下,七月可高達30℃以上,平均氣溫高于15℃的持續日為175天左右(2),豐富的熱量資源和水資源為水稻等喜暖作物的栽培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

關于這一地區商周時期的氣候狀況,史書缺如。竺可楨對我國近5000年來氣候變化進行研究后指出,夏、商時期,華北地區的氣候跟現代有差別,年平均氣溫比現在略高2℃(3)。近年來,自然科學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華北地區出土的動物骨骼種類鑒定和對植物及其花粉孢子的分析測試,其結果正好與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成果相一致(4)。這一成果同樣適用于贛鄱地區的古氣候研究,也就是說,這一地區在商周時期,年平均氣溫比現在約高2℃。自然科學工作者認為,某一區域年平均氣溫下降2℃,就等于將該地向北推移200-300公里,相反,若上升2℃就等于將該地向南推移200-300公里(5)。據此,在商周時期,

華北地區的氣候應該與今天的長江中游地區差不多,屬亞熱帶氣候;依此類推,贛鄱地區商代的氣候就大致與現在珠江流域相近。新中國的考古資料印證了這一推斷:地處長江下游、杭州彎附近的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中的出土物,經孢粉分析推測,這里曾"生長著茂密的亞熱帶綠葉闊葉林",主要樹種有樟樹、楓香、木考、青崗、山毛櫸等,林下地被層發育,蕨類植物繁盛,有石松、卷柏、水犀骨、瓶爾小草,樹上纏繞著狹葉海金沙。海金沙現在只分布于廣東、臺灣、馬來西亞群島、泰國、印度、緬甸等地"(6)。根據對上海崧澤遺址的孢粉分析研究,在公元前三千紀時,長江下游的氣溫比現在高1-2℃(7),這種濕熱的氣候條件適宜于南方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生產。

贛鄱地區地理條件優越,三面環山,北靠長江,形成了一個向北開口的巨大盆地,發源于周圍山地贛、信、撫、修、袁等五大水系穿過盆地,匯入鄱陽湖,流入長江,在盆地中部構成了一個發達的向心式水系,河流眾多,水網密布,湖沼星羅棋布。鄱陽湖在當時稱彭蠡澤,在都昌松門山以北,松門山以南的湖區地勢低緩,河沼湖泊密布,是一望無際的平原。盆地的中部、北部、地勢平緩,土地為黃壤或紅壤,有機質含量可達5%-10%,天然肥力較高,灌溉便利,是理想的農耕之地。《尚書·禹貢》在評述九州土壤條件中,把荊州的土地列為下下等,揚州為下中等,皆為涂泥之地。其實,這種劃分并不科學,是其作者對南方的土壤缺乏認識的偏見。因為當時南方氣候溫暖濕潤,種植水稻,一年之中,有很長一段時間田中蓄水,這就是所謂的"涂泥之地",對種植旱地作物來說,確實不宜,將其歸為下下等。南方的耕作方式與北方通行的旱地耕作方式不同,南方的耕作方式是"火耕水耨",所謂"火耕水耨",據《史記·平準書》應詔注:"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獨稻長,所謂火耕水耨也。"水稻生長期間,田間蓄水,雜草踩入泥中自然腐爛,作物收獲后,秸稈還田,放火焚燒,又是極好的有機肥,北方人不懂得"火耕水耨"是對南方水田耕作方式的描述,錯誤地理解為生產力和耕作方式落后的一種表現形式。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南方的這一生產方式作了公允一些評價:"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水耨,果隋贏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贛鄱地區優越的農業生態環境,為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這一地區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是以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為先決條件。

二、農業起源

農業起源是一個全球性的研究課題,一般來說,農業起源是與新石器時代的出現同步的,新石器時代革命實質上是農業革命。

人類的原始農業,起源于人類對野生植物的馴化。贛鄱地區正好在中國稻作農業區,因而這一地區農業的起源自然就與水稻的起源聯系在一志。關于水稻的起源,至目前為止,學術界已基本取得一致意見,認為起源于中國本土,至于起源于什么地方,則有云貴高原說(8)、華南說(9)、長江下游說(10)、黃河下游說(11)等4種不同的意見。黃河下游說主要是依據文字訓詁,缺乏考古學、生物學方面的證據,贊成者極少;云貴高原說,主要是從生態學的角度,根據云南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以及豐富的野生稻資源來論證,但缺乏考古學方面的證據;長江下游說則更多地依靠考古學的材料以及文獻記載中野生稻存在的史實來論證,應該是有說服力的,但也有人提出,考古學有一定的偶然性;華南說主要依據的也是生態學方面的證據和野生稻廣泛分布的現狀,但缺乏考古學方面的證據。總體上說,后三說的地點都集中在適合水稻生長的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來尋找中國稻作的起源地,爭論各方都有其立論依據,但都還不夠充分,以至形成鼎立局面。嚴文明先生在綜合各家意見的基礎上,從考古學、歷史地理學、古生物學和文化人類學等方面作全面考察,提出水稻起源多元論學說:"既然適于栽培的野生稻在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等許多地方都有分布,那么栽培稻也就可能在許多地方較早地獨立發生。中國的水稻固然不必到外國去找根源,而中國本身也不必只有一個栽培稻起源的中心"(12)。我們認為這一觀點很有見地,切中要害。

贛鄱地區氣候、地理條件優越,適宜野生稻生長。東鄉縣至今仍有野生稻,經鑒定,系現代栽培稻的祖本(13),說明在比現在氣溫略高的新石器時代,這一帶很可能生長著成片的野生稻,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原始先民們很有可能在漁獵經濟時代,已熟悉、認識并開始采集、食用野生稻,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長期采集野生稻的過程中經過仔細觀察,逐步發現、認識了野生稻的生長規律,經長期的經驗積累,將分散的野生稻移栽到住地附近,集中管理,掌握了馴化、栽培它們的簡單知識,開始有意識地照料住地附近某一片野生稻。從簡單地采集野生稻穗、到有意識地照料、再發展到人工移栽,很可能是贛鄱地區先民稻作農業革命的三步曲。

贛東北的萬年縣離東鄉縣不遠,境內有一處屬于舊石器、新石器時代之交的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1993-1995年北京大學、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美國安多沃考古基金會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二個年度的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標本,采集了一批供科學研究的樣品。對該遺址采集樣品進行孢粉分析,結果表明,禾本科花粉在仙人洞遺址普遍存在,自下而上數量明顯增加;對吊桶環遺址進行植物硅酸體細胞分析結果表明,早在12000多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這里的居民已開始采集附近的天然野生稻,到新石器時代初期,已出現了栽培稻,對野生稻的馴化從距今10000年一直持續到7500年前后,此后,栽培稻完全取代野生稻。這一系列考古遺跡、遺物,充分證明江西是中國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之一(14)。遺址中還出土了石斧、石斫、骨鏟、石磨盤、磨棒等與農業生產、谷物加工有關的生產工具及一定數量的原始陶片,可以辯明器型的有作為炊器的陶罐(15),也從一個側面支持這一鑒定結論。一般都認為陶器是與原始農業差不多同時產生的,農業產生后,由于農產品的豐收,人類需要缸、甕、罐等器具來貯藏糧食,由于糧食產品的剩余,人類開始釀出了醇香的美酒,從而推動了壺、觚等酒器的制造,這一切都表明,陶器的發明、發展與原始農業息息相關。安志敏先生認為:"陶器的產生是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農業,然后再發明陶器"(16)。

三、農具

生產工具是一個社會在一定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化形態,是認識該社會經濟形態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農業生產工具在農業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工具改進和革新,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前提。吳城文化諸遺址出土了大批農具,按質料來分,有銅、石、骨、木、陶5類,按器種來分,有起土、中耕、收割、3類12種:

1、起土農具,有犁鏵、耒、耜、鍤、鏟、錛、7種。

1)青銅犁鏵2件,新干大洋州出土,三角形寬體式,兩則薄刃微弧,三角形銎,銎部正中有一穿對通,以系釘固定犁鏵,兩面飾三角形云紋。標本342,長10.7,肩闊13.7,銎高1.9厘米,兩刃夾角65°,犁面與犁背夾角10°;標本343,長9.7、肩闊2.7、銎高1.6厘米,兩刃夾角65°,犁面與犁背夾角10°(17)。這種犁與新石器晚期以來江南地區流行的三角形石質破土器相類似,它的出土,說明過去人們把三角形石質破土器推定為石犁的推論是正確的(18);李學勤先生還據此推定1973年山東濟南揀選出的1件青銅犁鏵是商代遺物(19)。

據季署行先生研究結果,像新干出土的這種犁面與犁背夾角為10°的犁鏵在南方水稻田中耕作,所需牽引力約為2.6-7.8公斤(20),在一個人正常的拉力范圍內,也就是說這種犁的出土,并不能說明當時已產生了牛耕,只能作為產生了犁耕的證據,而且這種犁耕也是很原始的,因為它還沒有與之配套的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不能有效提高精耕細作的程度,因而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犁耕。不過,這種犁的發明和使用,還是農具技術史上的一項重大革新,因為鏟、耒、錛等農具對土地的作用力是垂直力,利用杠桿原理將土翻起;犁對土地的作用力是水平力,是后世犁耕技術發明的技術基礎,其工作效率遠比耒、鏟要高:"一人聀耒而耕,不過十畝"(《淮南子·主術訓》)。"畝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漢書·食貨志》)。

由此可知,漢代牛耕是耒耕效率的16.5倍。貴州黎平縣侗族有木牛,即人拉犁耕作,據調查,木牛的工作效率是鋤耕的2倍(21),這種效率可能比較接近商代的實際。2)青銅耒1件(標本346),新干大洋州出土,背面無紋,橢圓銎,銎口有箍,雙扁齒,其中一齒在使用中已殘損約1厘米,通長12.7,齒距8厘米。耒是一種起土農具,有單齒、雙齒之別。《周禮·考工記》云:"車人為耒,?長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二尺有二寸。自其?,緣其外,以至于首,以弦其內,六尺有六寸,與步相中也","堅地欲直?,柔地欲句?,直?則利推,句?則利發"。

3)青銅耜、木耜各一件。青銅耜1件(標本347),新干大洋州出土,三角形寬體式,平面呈梯形,平肩,刃微弧,正面中部拱起,背面平齊,形成純三角形銎,有一穿對通,正、背兩面飾三角形云紋組成的簡體獸面紋,長11.5、肩闊15.2、刃寬9.1厘米。《周禮·考工記》云:"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三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圳"。該書成于戰國,當時的尺度,據傳于1931年在河南省洛陽金村古墓中出土一銅尺,現藏南京大學,銅尺長23.1厘米,五寸正好是11.5厘米(21),與新干出土實物相印證。樟樹市吳城商代遺址出土1方較為完整的石耜范,標本75T8②:821,長17.5厘米,寬13厘米,柄長4厘米,灰白色粉砂巖質,身近梯形,微弧刃,中脊凸出,柄呈扁橢圓,近刃部一端,一側有淺凹槽,近柄端兩側也有斜形凹槽,型制與新干青銅耜完全一樣(22)。木耜1件,九江縣神墩商周遺址商代水井中出土,長88厘米,有直柄,前端呈方形(23)。這些實物的出土,說明耜這類農具在贛鄱地區有著比較廣泛的使用。

《易·系辭》云:"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東漢的許慎把耒、耜說成是同一種農具:"耒,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也"(24),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后世注家多沿用其說。徐中舒先生在《耒耜考》一文中,力辨眾謬,指出"耒與耜為兩種不同的農具,耒下歧頭,耜下一刃,耒為仿效樹枝式的農具,耜為仿效木棒式的農具"(25)。這是很精辟的見解,新干所出青銅耒、耜以實物證明這一推論的正確性。在商代,耒、耜的確是兩種不同的農具,而且也是兩種主要的起土農具:

"修耒耜,具田器"(《禮記·月令》)。

"古者剡耜而耕"(《淮南子·汜論訓》)。

"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呂氏春秋·任地篇》)。

4)青銅鍤2件,新干大洋洲出土,分兩式。I式(標本345),正方形扁平體,圓角平刃,口薄,正面拱起,背面平齊,銎口正中一孔,長13.1、肩闊14、刃寬11厘米。這是湖北盤龍城二里崗期長方體鍤到晚商U形鍤之間的過渡形制。II式(標本344),平面呈U形,雙肩稍聳,弧刃,正面拱起成弧形,背面平齊,銎口正中處有一圈云紋,長11.5、肩闊14.8、刃寬11厘米。這種凹口鍤是西周乃至春秋戰國時期鍤的基本形制。新干大洋洲同時出土兩種型制的青銅鍤,說明鍤這種農具在商代的吳城地區已有一定程度的使用,其形制在使用中得到了改進、發展。鍤,到漢代仍然是一種廣為使用的起土農具,《漢書·溝洫志》云:"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描繪的是人們用鍤興修水利的勞動場面。

5)鏟,有青銅、石、木三種質地。青銅鏟12件,分三式。

I式,方銎方肩鏟,南昌市郊出土,銎部飾一周凹弦紋,呈梯形,刃部寬于肩部,刃微弧,通長6、刃寬4厘米(26)。II式,方銎溜肩鏟,新干大洋洲出土(標本360),溜肩方體,方銎,銎口有箍,銎直通鏟體近刃部,刃微弧,略有殘損,素面無紋,殘長14、刃寬10厘米,這是中原地區比較常見的鏟式樣,是中原地區主要的挖土工具之一,比較流行。

III式,圓銎溜肩鏟,共10件,鏟體呈圓形,橢圓銎,銎口有箍,飾一周帶紋,銎伸入鏟體中部,平刃微弧。

6)青銅钁1件,新干大洋州出土(標本377),方銎長體,銎口有箍,雙面飾索狀燕尾紋一周,銎長與體長相等,雙斜肩,平刃,通長14.8、肩闊5.7、刃寬2.6厘米。它基本上具備了的主要特征:長身、窄刃,長寬之比約為三比一,側視為等腹三角形(楔形),平口刃,頂中空,銎口長方形。據陳振中先生研究,商周時期的青銅主要有長矩形、凹形、橫銎三種形體,均作長方體(27)。標本377為分段有肩式,是類器的另一種形制,它很有可能是吳城地區有段石錛的變體。是一種起土和松土農具,《說文解字·金部》云",大鋤也"。《論衡·須頌篇》云"以耯鑿地","或以耯平而夷之"。

7)錛,分青銅、石兩種質地,青銅錛12件,吳城(28)、都昌、新干大洋洲等地均有出土,大洋洲標本357,作長方體,斷面為梯形,微束腰,寬刃,正面呈弧形,背面平直,正背面近銎部飾簡體獸面紋,長9、刃寬3.5厘米。吳城、大洋洲、德安石灰山(30)等商代遺址中還出土過數方石質、泥質錛范,說明青銅錛是吳城文化中一種廣為使用的農具。有段石錛是贛鄱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來廣為使用的一種農具,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遺址,必定有石錛出土,是本區富有地方特色的器種。

2、中耕鋤草農具

中耕鋤草農具有鏟和鋤2種。

1)鏟,有青銅、石兩種質地,石鏟在各遺址中均有出土。青銅獸面紋鏟,1件,新干大洋洲出土,橢圓銎,銎部飾雙目紋組成的簡體獸面紋,溜肩平刃,鏟面近方形,通長17.8、刃寬13.4厘米,這種鏟體薄質輕,不宜作起土工具,可能也是一種中耕草農具。

2)石鋤1件,德安石灰山出土,呈上窄下寬的扁平梯形,寬弧雙面刃,長13、刃寬8厘米。

3、收割工具

收割工具有鐮、铚和刀3種。

1)鐮,有青銅、石、陶三種質地。青銅鐮5件,新干大洋洲出土,標本371,薄體平勾,前鋒下勾,近內端有一圓穿,正面近背部有脊,背面無紋,刃部有明顯的使用痕跡。石鐮,各遺址均有出土,大致可分為長條形、新月形二種,有雙面刃、單面刃之別,多數為青石質,打磨光滑,微弧,中部起脊。

陶鐮,吳城遺址第六次發掘時出土2件,模制,形體與石鐮相近。模制陶鐮的出現,值得注意,因為模制的目的在于批量生產,雖然僅僅發現2件,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一定比較流行,是當地廣為使用的一種收割工具。

2)青銅铚1件,新干大洋洲出土,長方體,素面,體甚薄,兩邊直,刃微弧,近背脊部有并排的長條形穿3個,脊部有明顯的柄、把挾持痕跡。是收割農具,《說文·金部》云:"铚,獲禾短鐵也";《釋名·釋器用》云:"铚,獲禾鐵也。"陳振中先生認為,铚的使用方法類同于現在的爪鐮,即在铚體上鋪墊幾層紡織物,再在雙孔上穿上一個布制或皮制的套環,使用時,將右手姆指伸入套環,用左手握住禾穗,再由右手用铚的刃部把它割斷(31)。3)吳城文化有一種穿孔刀,有青銅、石、玉、陶等幾種不同質地,長條形、馬鞍形、長方形三種型制。青銅帶柄長條形刀是手工工具或武器,不適宜作農具,可以排除在外。

馬鞍形、長方形刀一般說來是農具,安志敏先生認為它們是農具:"大體說來,直刃的是農具,也可兼作切割用;凹刃的是專作農具;凸刃的則作切割用。"兩側有缺口和穿孔的,可能是在背部纏以皮革或繩索,系成套環,便于插入手指以增加使用的方便,它們主要是作農具用的"。馬鞍形玉刃出土1件,馬鞍形陶刀,吳城文化各遺址均有出土,總數在150件以上,一般是肩寬大于刃寬,單面刃,器身中部近肩處有兩圓穿。

石刀則更多,可以分為馬鞍形、長方形、半月形和梳形4種型制:

I式,馬鞍形,是最為常見的型制,吳城各期文化中均有此類刀出土,它們的區別在于二期的刀束腰。吳城標本93HT:1,砂巖質,殘長3.5、寬4.6、厚0.4厘米,脊部弧度不大,單面刃,肩寬大于刃寬,器身有雙孔,通體磨光。II式,長方形,肩部、刃部寬度大致相等,體近長方形,單面刃,器身中部近肩處有兩圓穿。

III式,半月形,德安縣陳家墩標本94陳采:18,青石質,雙孔,殘長5.7、寬4.4、厚0.4厘米(32)。

IV式,梳形,陳家墩標本94陳采:17,青石質,殘存雙孔,表面精磨,殘長4、寬3.7厘米。吳城文化的青銅農具種類繁多,包括開荒起土(犁、耒、耜、鍤、鏟、、錛)、中耕除草(鏟、鋤)、收割(鐮、铚)等農業生產全過程所必須的農具,像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銅鏟、鍤還可分為二式或三式,說明青銅農具在社會生產需要的推動下,改進得很快;吳城遺址中還發現了相當數量的農具范,很可能是當時重要的青銅農具鑄造地點。考慮到商代已對瑞昌銅嶺的銅礦進行了大量開采,有了高超的冶鑄技術,也就是說,這一地區在商代大量使用青銅農具具備了物質技術保障。另一方面,也具有社會生產需要推動的外部動力,中原地區,土地肥沃,土壤中含有豐富的腐殖質,土質疏松,易于耕作,木、石、骨、蚌質農具也可以勝任,相對說來,對青銅農具的需求就不是那么強烈;江南地區,"涂泥多草穢,而山出金錫,冶鑄之業,田器尤多"(33),耕作難度大,使用木、石、骨、蚌質農具,勞動生效率比較低,人們為了獲取更多的生活資料,自然會利用便利的銅礦資源來鑄造青銅農具以提高生產率,也就是說,吳城地區已具備了大量使用青銅農具的物質技術條件,也有了社會生產需要的推動力。新干大洋洲大批商代青銅農具的出土,尤其是耒、鏟等農具均在使用中被嚴重磨損,以實物證明這一地區在商代確實已經大量使用了青銅農具。

四、農作物種類

商代江西先民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同時也兼種花生、葫蘆、菱角等經濟作物,以滿足他們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1、水稻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經人類長期栽培,現在已傳播到各大洲。在亞洲,稻谷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的90%以上,而亞洲的大國中國和印度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稻谷生產國、種植國。其中,中國的稻谷產量占全球的40%,為世界之冠。我國南方的贛、浙、蘇、滬等15省、市,氣候條件優越,適宜水稻生長,是水稻的主要種植區域。水稻對水源和光照的要求非常高,每棵稻每日需要水份5.6-20.4毫升,一般要求氣溫在25-33℃,在揚花至成熟階段,理想的太陽輻射強度是每平方厘米250-500卡,是一種既受地理氣候條件限制又需要精耕細作的農作物。

贛鄱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地勢低平,河網稠密,湖港眾多,灌溉便利,種植水稻,歷史悠久。趙志軍在對萬年吊桶環遺址采集標本進行植物硅酸體細胞分析后指出,當地先民在距今7500年前后已完成了對野生稻的馴化,開始了真正意義的栽培稻種植。據筆者粗略統計,已在修水縣山背(34)、永豐縣尹家坪(35)、樟樹市樊城堆(36)、新余市拾年山(37)等9處江西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稻谷及稻稈遺跡。也就是說,從新石器時代以來,江西地區就已形成了以水稻為主要作物的農業傳統,商代先民已普遍種植水稻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2、花生

花生在我國種植的歷史比較早。新石器時期的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中就曾出土過炭化的花生種子(38),與該遺址年代大致相當的修水縣山背跑馬嶺遺址中也出土了4粒炭化的花生種子,表皮及心呈黑色,橢圓體,其中較大的一粒長11、寬8、厚6厘米,最小的一粒長9、寬6、厚5厘米。吳城文化諸遺址中雖然未見出土,但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的傳統種植業必定被繼承下來,時至今日,江西仍然是我國花生的重要產區之一。

3、葫蘆

葫蘆遍布世界各地,是一種很早就被認識和食用并被人工栽培的作物(39),老葫蘆的木質外殼可以用作容器或魚網的游子(40),野生葫蘆的果肉味多苦澀難嘗,一般需經人工栽培后才逐漸成為蔬食之物。葫蘆在江南史前遺址中出土較多,河姆渡、屬馬家浜文化的浙江羅家角遺址、屬良渚文化的浙江杭州水田畈遺址、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和江蘇吳江龍南遺址中均有發現。九江縣神墩商周遺址中出土了炭化的菱角和葫蘆,德安縣陳家墩遺址中出土了炭化菱角,表明商代贛鄱地區已種植了葫蘆、菱角兩種經濟作物。

五、農業經濟模式與文明進程

一定的文明水平總是與一定的生產條件和人口規模適應,吳城文化時期的生產水平已進入人力犁耕階段或通常所說的耜耕階段。據民族學家對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種植調查,人力挽犁的收獲量為播種量的15倍左右,如遇到病蟲害和天災,則達不到這種水平(41)。江西商代農業產量當去此不遠。在這種生產力水平下,緩慢地擴充耕地,可以導致糧食總產量的持續增加,從而養活更多的可以脫離農業生產的上層統治者和從事兵役、勞役、制陶、冶銅、琢玉、編織、商業、宗教等活動的非農業人口,加之青銅農具在一定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率,為吳城文化在二期迅速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我們對吳城文化的社會發展水平要有一個客觀的估計。江西屬于稻作農業區,水稻對水源和光照的要求都非常高,生長期間,田間蓄水時間要延續三至四個月,當水源不足或森林稠密時,就無法種植。這樣一來,在采用人工灌溉以前,其產地就不能無限制地擴大,只能集中在河湖溪旁低洼之地、河流下游的沖積平原或沼澤周圍,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中描述南方土地利用的狀況時說:"深廣曠土彌望,田家之耕,百之一爾,必水泉冬夏常注之地,然后為田。茍膚寸高仰,共棄而不顧"。耕作狀況是:"其耕也,僅求破塊,不復深易,乃就田點種,更不移秧。即種之后,旱不求水,澇不疏決;既無糞壤,又不耕耘,一任于天。"江西大部分地方是山地、丘陵,多為酸性淋余土,適耕性差,山多林密,水面廣,洼地多,也給大規模開發帶來許多困難和問題,缺乏華北那樣廣袤的平原,農田灌溉設施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重要的或先決的條件,大面積地砍伐森林,為水稻田清除蔭蔽,興修灌溉工程,保障稻田供水,這些都是青銅時代的木、石和骨質農具所無法勝任的,青銅農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這就決定了該地區農業雖然出現很早,但要達到大規模開發階段則遠比黃河流域困難,需要有一個更長的發展過程,直到漢代南方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推廣后才由可能變為現實。

江西地區的自然地理特點和農業耕作方式決定了這里的人們在鐵器推廣之前的商周時期只能在贛江中下游的河谷或湖泊周圍的平原上發展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說,吳城文化被限制在贛江及其支流兩岸的河谷和中下游沖積平原這一不大的范圍內,眾多的族群分散在山林溪谷、河湖沼澤之間,交通不便,自然的障礙將古代的文化分割在一個一個小的區域中,各小區因面積不大,所能供養的人口和社會剩余產品也很有限,相互之間雖然存在互相影響,但往來不便,交往不多。對于統治者來說,傳達政令、征集賦稅和遙役均極為不方便,也就是說,這一地區要靠自己的力量,獨立發展到文明社會比較困難。童恩正先生從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中國南北方文明發展軌跡進行比較后指出,稻作農業是一種分散性的經濟模式,經濟上的分散必然導致政治上的分離,居民缺乏協作意識,滿足于以家庭為中心的原始社會,南方地區在先秦時期最多只能獨立發展到酋邦(42)。

吳城文化二期的突然繁榮,當是外部條件刺激的結果,直接原因是與中原商王朝以銅為中心的邊境貿易。當地統治者通過以銅為中心的貿易活動大量積聚財富,在商業交往的過程中,接受了商人的禮儀制度和先進文化(43)。吳城文化二期城墻修筑的規劃者、組織者,新干大洋洲商代器物群的所有者,瑞昌銅嶺商代銅礦采礦的組織、管理者,就是吳城文化的主人或統治者,那些筑城的勞動大軍、采礦工人和其它手工業勞動者及為他們提供給養與物資的農民便是被統治者,兩者構成了吳城文化的兩個對立的階段,吳城與贛江流域其它聚落也有明顯的差別,吳城是這一地區的中心聚落;作為文明諸要素的青銅禮器、文字、城墻、貧富分化等在吳城二期均已產生,從而步入文明社會,出現了以吳城為中心的強大的政治集團,與中原商王朝抗衡,成為一支與中原王朝并行發展的南土青銅文明(44),這一文明是在中原商文明啟發下產生的,或者說是受到殷商青銅文明的直接影響而形成的,兩者在主要青銅禮器的類別、紋飾和造型諸方面都保持了較多的相似性;陶文也屬于中原象形文字系統。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王權、神權、軍權地位,興建高大的城墻,大規模開采贛北瑞昌銅嶺銅礦以供應與中原商王朝的銅礦貿易需要,鑄造青銅器以滿足祀與戎的需要,促進了社會追求青銅冶鑄業的畸形發展,另一方面,青銅手工業的畸形發展,也加重了人力、物力的非生產性浪費和負擔,無助于全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給農業生產加上愈益沉重的負擔,阻礙了生產力繼續發展。由于農業大規模普及受到很大限制,農業單產不高,社會剩余產品也不夠豐富,要長期支持更大范圍的城市和國家,難度比較大,再加上商代晚期殷商王朝國力衰落,吳城與中原之間以青銅為中心的貿易中斷,吳城文化經歷吳城二期短暫的興盛之后便迅速衰落,退回到原始的狀態,西周、東周時期仍很落后,至一千年以后的西漢初年,江西的總人口才35萬,不到全國的6‰,且大部分集中在贛江中下游平原。

注釋: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中譯本。

(2)《中國農業全書·江西卷》,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

(3)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1期。

(4)參照周叔昆等:《對北京市附近兩個埋藏泥炭沼的調查及其孢粉分析》,《中國第四

紀研究》1965年1期;賈蘭坡等:《桑干河陽原縣丁家堡水庫全新紀中的動物化石》,《古

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80年4期;葉祥奎:《藁城臺西商代遺址中的龜甲》,《藁城臺西商

代遺址》192頁,文物出版社,1985年;陳報章:《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八千年前稻作遺存的

發現及古文化生態學研究》,《農業考古》1998年1期。

(5)參照程洪:《新史學一年來來自自然科學的挑戰》,《晉陽學刊》1982年6期。

(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姆渡遺址動植物遺存的鑒定研究》,《考古學報》1978

年1期。

(7)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崧澤》,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35頁。

(8)劉子明:《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及其發展》,《遺傳學報》1975年第二卷第1期;汪寧生

:《遠古時期的云南稻谷栽培》,《思想戰線》1977年1期。

(9)丁穎:《中國稻作之起源》,中山大學農學院《農藝專刊》1949年第七號;童恩正:

《略述東南亞及中國南部農業起源的若干問題》,《農業考古》1984年2期。

(10)閔宗殿:《我國栽培稻起源的探討》,《江蘇農業科學》1979年1期;楊式挺:《從

考古發現試探我國水稻的起源演變及其傳播》,《農史研究》第二輯,農業出版社,1982年

。

(11)李江浙:《大費育稻考》,《農業考古》1986年2期。

(12)嚴文明:《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農業考古》1982年1-2期;《再論中國稻作農

業的起源》,《農業考古》1989年2期。

(13)陳活龍:《東鄉野生稻情況初報》,《農業考古》1990年2期。

(14)彭適凡:《東亞水稻農耕搖籃地之探索》,趙志軍:《稻谷起源的新證據—對江

西萬年吊桶環遺址出土的稻屬植硅石的研究》,均見《農業考古》1998年1期。

(15)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萬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遺址試掘》,《考古學報》1963

年1期。

(16)安志敏:《略論三十年來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考古》1976年1期。

(17)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干縣博物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發掘簡報》,《文物

》1991年10期,下文中提到新干大洋洲的文物,均見此。

(18)余振危、葉萬松:《試論我國犁耕農業的起源》,《農業考古》1981年1期。

(19)李學勤:《新干大洋洲商墓的若干問題》,《文物》1991年10期。

(20)季署行:《“石犁”辨析》,《農業考古》1987年2期。

(21)宋兆麟:《木牛挽犁考》,《農業考古》1984年1期。

(22)江西省博物館等:《江西清江吳城商代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7期。原報

告稱之為鉞范,1989年新干大洋洲青銅耜出土后,這一錯誤認識才得以糾正。

(23)江西省文物考古工作隊、九江縣文物管理所:《九江神墩遺址發掘簡報》,《江漢考

古》1987年4期。

(24)《說文解字·耒部》。

(25)徐中舒:《耒耜考》,《農業考古》1981年1期。

(26)江西省博物館、清江縣博物館:《近年江西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文物》1977年9

期。

(27)陳振中:《殷周青銅》,《農業考古》1986年1期。

(28)江西省博物館等:《江西清江吳城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7期;江西省文

物考古工作隊、清江縣博物館:《清江吳城遺址第六次發掘的主要收獲》,《江西歷史文物

》1987年2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樹市博物館:《樟樹吳城遺址第七次發掘簡報》

,《文物》1993年7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樹市博物館:《江西樟樹吳城商代遺址

第八次發掘簡報》,《南方文物》1995年1期,下文中提到吳城遺址的遺物、遺跡均見此。

(29)唐昌樸:《都昌出土商代銅》,《考古》1976年4期。

(30)江西省文物考古工作隊、德安縣博物館:《德安石灰山商代遺址試掘》,《東南文化

》1989年4期。

(31)陳振中:《殷周的铚艾——兼論殷周大量使用青

銅農具》,《農業考古》1981年1期。

(3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安縣博物館:《江西德安陳家墩遺址發掘簡報》,《南方

文物》1995年2期。

(33)《周禮·考工記》。

(34)江西省博物館:《江西修水山背地區考古調查與試掘》,《考古》1962年7期。

(35)江西省博物館等:《永豐縣尹家坪遺址試掘簡報》,《江西歷史文物》1986年2期

。

(36)清江縣博物館:《江西清江樊城堆遺址試掘記》,《考古學集刊》第二輯,社會科學

出版社,1981年。

(37)江西省文物考古工作隊、新余市博物館:《江西新余拾年山遺址農業遺存》,《農業

考古》1989年2期。

(38)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吳興錢山漾遺址第一、二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

60年2期。

(39)俞為潔:《良渚文化植物遺存的研究》,《良渚文化論壇》1999年第一輯。

(40)游修齡:《葫蘆的家世-從河姆渡出土的種子談起》,《文物》1977年8期;《青浦福

泉山遺址出土的種子的鑒定》,《考古學報》1990年3期。

(41)李根蟠、盧勛:《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原始農業形態》,農業出版社,1987年。

(42)童恩正:《中國北方與南方古代文明發展軌跡之異同》,《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5

期。

(43)彭明瀚:《銅與中原王朝南侵》,《江漢考古》1992年2期;彭明瀚:《試論銅對商

文化南傳贛鄱流域的影響》,《夏商文明研究-1991年洛陽“夏商文化國際研討會”專輯》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44)彭明瀚:《商代虎方文化初探》、《中國史研究》199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