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學家人才培訓論文
時間:2022-07-04 04:53:00
導語:農業科學家人才培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科學家(以下簡稱農學家)是現代學科的名詞,中國歷史上雖有很多研究農業的人才,但就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而言,沒有相當于現代農學家這一概念的人物。因此,本文首先對歷史上的農學家的界定標準作出說明,即凡歷史上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撰寫出一定的農學著作及對當時當地和后世農業有一定影響的人才,不論其身份為官吏、政治家、文學家、退隱者或躬耕者,本文都視為農學家,加以收錄統計。至于不少文人雅士因愛好花卉所寫的文章,不在本文收錄統計之列。
本文選擇明清時期的農學家是因為,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農業達到其發展顛峰后處于停滯的時期,從清末起受到西方現代農學的沖擊,開始了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融合和向現代農業過渡,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從人才的角度看,是從歷史上廣博的通才式的農學人才朝著定向的專業化的農學人才轉化的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其影響十分深遠。
一、明清農學家的地理分布與成就
根據上述界定標準,本文共收錄了明清農學家72人,內明代26人,清代16人,其中71人的籍貫可以查明,不明者僅1人,他們的分布如下:
江蘇21人,浙江18人,福建6人,山東5人,江西4人,安徽3人,直隸3人,河南2人,陜西2人,四川2人,廣東1人,湖北1人,貴州1人,山西1人。
可見明清時期的農學家絕大多數集中在江蘇浙江兩省,占總數的54.92%,按東南六省計,則占到總數的80.28%,農學人才的這種集中分布,和陳正祥[1]及繆進鴻[2]的東南人才研究的分布非常相似,只不過農學人才的數量很少而已。
這72名農學家的成就大小不一,各有特長,很難作概括的評述,但有兩個共同特點:其一是他們都非常熟悉農業生產實際,都有親身實踐的體會和經驗,他們孜孜以求的精神,很令后人敬仰,值得后人學習。第二個共同點是他們的知識結構都屬廣博的通才型人才,往往是擅長農業又兼及其他,或雖非專門研究農業卻對農業也非常熟悉,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理解,例如李時珍、[3]徐光啟、[4]宋應星等,不一一列舉。這里產生了一種有趣的現象,即現代的農學家常常可以從前人的著作中發現一些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材料,但是專家的知識結構不能勝任對這些著作及其作者作全面的解剖和研究,以致每逢紀念某個科學家誕辰幾百周年的講座會上,常常聚集了數十上百來人,各自就其專業對前人成就的各個方面作出分析闡述,每個局部都放大了來看,整體卻看不見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專才和通才的矛盾,我們固然需要專才,但也要繼承歷史傳統,有更多的時代需要的通才。
再從這72名農學家的農學成就和水平來看,可以認為,“學歷”水平和成就水平有密切的關系,進士出身的如徐光啟(萬歷進士)的《農政全書》,馬一龍(嘉靖進士)的《農說》,王象晉(萬歷進士)的《群芳譜》,吳其浚(嘉慶進士)的《植物名實圖考》,李彥章(嘉慶進士)的《江南催耕課稻編》以及舉人如宋應星(萬歷舉人)的《天工開物》,黃省曾(嘉慶舉人)的《稻品》、《種魚經》等,他們的特點是著作的內容廣博,取材豐富或理論闡述深入,代表并反映了中國傳統農業從理論到實踐的精華,對后世的影響較大,像《農政全書》、《天工開物》、《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群芳譜》等的影響已超出國界,世界知名。另一方面,“學歷”較低的農學家,他們的特點往往是長期家居,亦耕亦讀,是讀書識字的農業經營者,他們熟悉農業生產,自己即有躬耕田畝的經驗,他們所寫的農書都是傳統農業經驗精華,富有科學內容,如《沈氏農書》的一整套稻麥兩熟的經驗,《知本提綱》提煉出來的施肥“三宜”(土宜、時宜、物宜)的理論等,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二、明清人才集中于東南的原因
明清時期人才集中于東南的現象從唐宋就形成起來的,歷史上出現這種現象,通常解釋為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從而帶來北方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等等。這種解釋當然是對的,但筆者以為還應該深入分析,比如,大量人口的南移不能只看成簡單的人力和智力加入到南方的人群中,還應該看到他們從此和南方人婚配,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遺傳種質組合。這才是人才輩出的優生學依據。現代優生學指出,人的體力強弱和腦力智愚都是多對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腦的遺傳結構雖然是“先天”決定的,但還要取決于后天,包括從懷孕至兒童教養的環境條件的優化。《左傳》早就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藩”的記述,[5]因為近親婚配會給隱性遺傳病(癡,聾,啞等)以表現的機會。近親結婚所生子女,其隱性病患者的百分比較非近親婚生子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6]所以人口的流動和遠距離的婚配非常有利于防止不良等位基因的組合而增加優良等位基因的組合。中華民族到秦漢時止主要是在黃河流域進行著頻繁的各民族的交融,這成為漢族的基礎。魏晉南北朝以后,在北方各少數民族和漢族繼續融合的同時,又開始了向南方的大遷移,最大的三次是晉永嘉之亂,唐安史之亂和遼滅北宋。盡管歷史上人口的融合和大遷移是以殘酷的戰爭,強迫群眾遷移和無數的傷亡為代價,但不容否認,他們無形中為漢族種質的優化創造了條件。中國歷史上就有注意優生的事例,如漢武帝器重的馮勤是個身材高大的人,但他祖父是個矮子,他祖父有意為他父親娶個長妻,因而生下高個子的馮勤。[7]從智力很低的愚人到智力超群的天才這樣大幅度的變異,多半是多對基因和環境的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人口的遷移和環境改善,確實在優生方面起了正面的作用,也減少了負面的影響。據統計,我國目前有智力不全的“傻子”約500萬,患各種先天性智力缺陷的兒童逾千萬,[8]聯系到40年來我們把農村和城市的戶口管理分開,導致城里人和農村人通婚的人為障礙,從長遠看,是不利于種質優化的,應引起足夠的注意。
再從環境條件中最重要的營養條件來看,農業生產的穩定持續發展,是優秀人才成長的外部條件保證。北方以粟麥為主食,南方以稻米為主食,二者的差異不顯著,甚至單獨的粟麥營養還較稻米好些,但從綜合的營養結構來看,北方人的動物蛋白來源主要依靠牛羊和豬肉,人均消費水平很低,全靠大豆的植物蛋白質補充。東南人的動物的蛋白質來源則有豐富的海產和淡水魚類,加上豬、家禽等,消費水平高于北方,特別是魚蝦類的蛋白質最容易消化,又容易取得。中國歷來有食魚使人頭腦聰明之說,英國自古亦有魚是智慧的食物的諺語,可能是長期實踐觀察的印象體會。
稻米的蛋白質含量雖然低于粟麥,但稻米蛋白質的消化率高,而且稻谷的單位面積產量潛力遠高于粟麥,習慣上所說的東南“魚米”之鄉很好地概括了東南膳食結構的較為優越,加上單產的優勢,既養活了更多的人口,又保證了優質的膳食結構,這是東南人才特別集中的物質基礎。
三、歷史回顧看農業人才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時期雖然出現了較前期多得多的農學家和農書,農業生產技術也達到其發展的高峰,但由于統治階級對農業的加重盤剝,人口在清中后期又迅猛增長(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達4億),耕地開辟遠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導致人地比陸續下降,從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時的14.56畝/人,下降到康熙時的5.5畝/人,到道光時只剩下1.65畝/人,[9]農業生產雖然一再努力增加復種指數,圍墾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仍有大量無地農民涌向邊遠山區,焚林開荒,造成“只為人多覺地偏,一人一畝尚難全”和“海角山頭已遍耕,別無余地可資生”的境地,[10]農業生產又沒有外源能量的投入,最后只能走向滑坡。而從農業本身來看,由于清朝的嚴格閉關自守,斷絕了西方近代科學的輸入,暴露出傳統的農學仍停留在抽象的哲理思考階段。如以陰陽、五行、氣的消長解釋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對于西方18世紀以來興起的生物學、遺傳學、化學等與農學密切相關的實驗農學進展毫無所知,就是同明治維新以前同樣和于封建社會的日本江戶時代相比,也顯現出在傳統農業方面有被日本趕上之勢。[11]日本則到19世紀中后期(1868)開始了明治維新,從此更拉開了兩國農業方面的差距。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為什么在重農政策的號召下,農學家如此稀少。明清進士共51090人,[12]而進士出身的農學家僅14人。本文收錄的農學家標準很寬,500多年中一共也只得72人。這許多進士都干什么去了,統治階級選拔出來是政治性的,讓他們擔任各級地方官吏,作為統治的骨干力量。在重文輕理的指導思想下,整個封建社會的科學技術人才的總量已經很少,其中從事農學的自然少之又少。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農業,各級地方官吏的職責是勸農督農,即使是勸農負責的官吏,無非是以“父母官”的身份,做到注意興修水利,勸農有方,并不直接從事農業研究,像北魏賈思勰,元王楨等人,可說是鳳毛麟角。《齊民要術》序中列舉了漢代勸農有方的官吏,一一點名,也不過11位。[13]還有不少的官吏恰如王楨所說的“今之上者,不知衣食之所自,唯以驕奢為事,不知己之日用,寸絲口飯,皆出于野夫田婦之手,甚者苛斂不已,剝削脂膏以肥己,寧肯勉力以勸之哉?”[14]農業和農民的地位如此低下,農民若要改變自己的地位,唯有走“學而優則仕”這條道路,封建社會這種“重農”實“輕農”的政策,不僅影響農業社會農學人才的成長,而且它的殘余影響異常深遠。清末海禁被西洋的船艦大炮轟開,農村破落,農業衰敗大暴露,維新派人物在謀求富國強兵之道時,終于從中外對比中認識到農業的重要。內容之一即是呼吁重農,如梁啟超即指出:“今之談治國者,多言強而寡言富,即言國富者,亦多言商而寡言農,舍本而逐末,無怪乎日即于貧,日即于弱也。”[15]張謇也有類似說法,[16]不俱引。梁啟超還指出,秦漢以后,農工商與士走上兩條不同道路,士變成不辨菽麥,農民則不識一字,形成了“學者不農,農者不學”[17]的局面,這是封建社會重文輕理的必然結果。
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簡單的說,首先是依靠機械化,以取代畜力人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轉入工業生產,其次是依靠工業生產,提供化肥、農藥、殺蟲劑、塑料薄膜等,增加外源能量(石油)投入,以取得更多的產出,三是通過遺傳育種,不斷培育出新的品種,以適應機械化、化學化的要求。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前提是發展教育,特別是普及義務教育,知識型的農民才能接受科學知識,經營現代農業,知識型的農民轉為工人,便是知識型的工人,所以普及教育是資本主義(及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日本從1868年明治維新至今已120余年,中國從1893年至今也近100年,在此期間,中日各自都經歷了很大變化,唯一不同的是,日本始終重視教育不變,中國則始終沒有把教育放在首位,明治初年(1873)日本男女受過義務教育的占28%,到明治三十五年(1902)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已達92%;而中國的辛亥革命時(1911)的國民識字率只有15%,甲午戰敗后中國賠款白銀2億兩,明治天皇說,這筆錢一點也不許瞎花,全部用來辦教育,辦小學,就是在偏僻的農村也要辦一所像樣的小學,就這樣,日本靠這筆錢奠定了教育的基礎。[18]到1950年時,日本每個小學生的教育經費為5000日元(約人民幣200元),到1978年增至397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5800元),增加了80倍,小學教師中大學畢業生在1950年時只占0.3%,到1977年上升到42.7%[19]。目前日本農民的文化水平(1987)是:大學占5.3%,高中占74.8%,初中占19.4%。我國目前農民的文化水平,1987年初中學生占農村總人口的6.1%,高中生占1.2%,1989年分別下降為3.56%和0.024%(由于流失率很高),1990年統計,全國文盲半文盲仍有2億,多數集中在農村。[20]盡管我國農村高等院校現已有52所、農科在校大學生高達9萬多人,但按每萬人口的農科大學生計算,只得1.2人(大學生為18.8人),而日本每萬人口的農科大學生為53人(大學生為205人)。[21]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而不相應普及農民的教育,正日益成為農業現代化的瓶頸。我們要清醒的看到,歷史上東南人才輩出這一現象,果然有貢獻巨大的一面,而且至今仍然如此,但決不可自我滿足,要知道這些人才的產生是建立在80%以上是文盲農民的基礎上取得的,它適合封建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化意識形態。而今天的世界已進入信息社會,工農業生產和任何商品經濟競爭,說到底是全民智力水平的競爭,如果我們今天已消滅文盲,我們的人才無論是數量或質量和我們的精神文明將完全是另一種模樣。滿足于低層次的勞務輸出,漂亮的時裝進口等等是不能進入信息社會的。通過日本120余年來一貫重視教育而有今天的對照,在討論人才問題時如果不放在教育普及的天平上衡量,是容易迷失方向的。
注釋
[1]陳正祥:《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圖冊》,1983,東京大學出版。
[2]繆進鴻:《長江三角洲與其他地區人才的比較研究》,《教育研究》,1991NO1。
[3]游修齡:《〈本草綱目〉谷部的生物學和農學特色》,紀念李時珍誕辰478周年紀念論文集,1988年。
[4]游修齡:《從大型農書體系比較試論〈農政全書〉的特色與成就》,《中國農史》1983年3期。
[5]《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前635年)。
[6]吳旻:《優生學》,《生物學通報》,1983年4期。
[7]《后漢書·馮勤傳》。
[8]余紹華:《優生學與提高人口質量》,《生物學通報》1989年2期。
[9]梁家勉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第八章,農業出版社。
[10]清·趙翼(1727~1814):《甌北詩抄》米荒詩之一。
[11]曹幸穗:《日本〈會津農書〉中的稻作技術》,《中國農史》,1986年1期。
[12]據繆進鴻統計,見《長江三角洲與其他地區人才的比較研究》,《教育研究》,1991NO1。
[13]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14]元·王楨:《農桑通訣》之四,勸助篇。
[15]梁啟超:《西書提要的農學總序》,《飲水室文集》卷四,中華書局1936年版。
[16]張謇:《請興師動眾農會奏》,《》二,307頁。
[17]梁啟超:《農學報》序。
[18]《人民日報》海外版,1988年2月10日。
[19]FAO,《1989年生產年鑒》(中文版),1990年。
[20]《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90年。
[21]《世界經濟導報》,1989年4月10日。
- 上一篇:磚墻裂縫處理探討論文
- 下一篇:建筑室內環境污染防護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