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農機耕播作業農藝的要求
時間:2022-07-19 05:27:00
導語:透析農機耕播作業農藝的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了農機與農藝的關系,分析了機械播種、機耕作業中的農藝要求,并提出了農機與農藝結合的對策,以期為農機和農藝結合發揮更大效益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機;農藝;結合;耕播作業;要求;對策
1農機與農藝的關系
農藝是指農業生產工藝過程及其相應的操作技術,農機是指為了實現這些工藝過程而設計制造的相應農機具及其管理運用技術,實現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是二者結合的目標。農藝的深層涵義是生物學理論與實踐,農機的內涵式機械學原理與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機械為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的特殊生產工具,不僅代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同時也具有特殊的不可代表的作用[1-2]。因為農業機械或農業機械化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是農業科技的轉化或物體,是先進的農業科技的載體,也是實現先進的農業技術的手段。總之,任何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先進農藝技術,都要以與之相配套的農業機械為載體,才能實現大面積推廣,才能使農藝技術發揮最大的效能。如化肥集中深施,在出現了化肥深施機、化肥犁、分層施肥播種機等農業機械后,才得到規范化實施;如果沒有這些機械,化肥深施也就只能是理論上的可能而不能形成規模。又如長效農業技術深翻,不借助于機引犁和與之相配套的拖拉機,人、畜力很難使之大面積推廣。類似的例子很多,也已經得到了農民和農業技術部門的認可。當然,農業機械或農機化不是萬能的,它只是工具和手段,只有負載相應的農藝技術,尊重生物科學技術,它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發展,并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
2機械播種中的農藝要求
2.1播種質量滿足農藝要求
播深、行距、各行一致性及種子行間分布等基本要求的合理性是評價播種質量的主要指標。作物不同對播深的要求也不同,小麥、青稞等麥禾類作物以3~5cm為宜,最深不能超過7cm,采用分層施肥機播種,播深以播后未耱地表稍見浮種為佳,過深或過淺都不利于出苗。同時還要考慮土壤墑情,如果土壤墑情較好或播前灌溉或播后立即灌溉,以3~4cm為宜;反之,則為5cm左右。播種結合進行施肥的,施肥深度為8~15cm,確保種肥深度差大于5cm,以防燒苗。油籽條播播深不超過3cm,切忌過深。蠶豆點播,播深要求為5~10cm,播種行距影響因素較多。川水地區為高產區,特別是小麥、蠶豆株高較高,要求通風透光良好。在機播小麥時,行距15~20cm為好,點播蠶豆行距以20~40cm為好,淺腦山地區行距應較川水小,要求為13~18cm,如果采用寬窄行播種或溝播,寬行不超過25cm。青稞分蘗力較強,行距可適調至15~18cm;油菜條播行距應25~35cm,如果采用基本行距為13~18cm的播種機,應實行隔行條播。田間管理應根據各品種要求的基本株數進行移苗或間苗處理,要求播種機每個排種器的播種量一致,各行差異不超過5%。目前麥類作物大部分采用外槽輪或排種器,行間脈沖現象較明顯,播種時其行駛速度控制在8km/h左右,不宜過快。
2.2播種量符合農藝要求,施肥滿足作物需求
播種量的影響因素包括品種特性、土地狀況和地理環境等,其確定主要通過以地定產、以產定苗、以苗定種,即根據確定的目標產量推算播種量。在新機具推廣中,品種選擇以當地當家品種為宜,不能盲目使用新引進品種或品系,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種子質量要求不低于三級良種標準,即種子純度、凈度、發芽率均保持在93%以上。底肥要根據土地肥力條件即土壤有機質含量和作物目標產量的需求,采用平衡施肥技術。實際操作中,對麥禾類作物及油菜的氮磷比例確定為1.0∶0.7為宜。追肥在推廣分層施肥、溝播等機械時,原則上是施足底肥,輕施追肥,但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作物長勢,適當追施氨、鉀等肥,可得到較滿意的效果。
3機耕作業中的農藝要求
3.1耕地質量符合農藝要求
土壤松碎性、土垡翻轉性及根深合理性是影響耕地質量的主要因素。在耕地作物機械推廣中,作業機具技術參數要根據其類型確定。鏵式犁作業,碎土性能要求越高,則翻轉效果會越差;而翻轉性能越好,則碎土性能就越差,必須因地制宜進行選擇。一般正常的耕地作業要求翻轉性能較好、碎土性較差,以土壤不僵硬為宜,做到翻垡良好、覆蓋嚴密,以促進作物殘茬腐化,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效防治病蟲草害。旋耕機具和耙犁機具較鏵式犁,碎土性和混合土壤性能表現較佳,一般在播前旋耕施肥或耙犁施肥和播前整地中應用較多。手扶拖拉機旋耕整地時,耕深要超過10cm,將驅動輪輪距調至最小(96cm),以防驅動輪輪距寬于旋耕機作業幅而壓實土壤,導致耕地質量不能滿足農藝要求。
3.2耕深的選定原則
耕深對作業質量、作業成本和作業效果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必須合理選擇。一是根據作物種類不同進行選擇。種植須根、根系作物如小麥,要加深至18~22cm,但種植重茬小麥,加深達22cm以上,種植直根系作物,應適當加深,耕深在22cm以上或配用深送鏟,松土深度達到24~27cm為宜。如采用秋施有機肥技術,則耕深應控制在18cm以內,以便施肥在15cm左右耕層內均勻混合而發揮較大肥效,如過深易造成肥料沉淀而使作物長期缺肥,后期禿長。二是根據土壤特性進行選擇。土層較厚、土質較好的地塊耕深宜深,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但長年淺耕的地塊,最好采用循序漸進的辦法逐年加深,不宜在一年加深,以免底層死土上翻過厚而導致減產。土層較薄的地塊耕深不可過深,以免翻透土層后導致漏水漏肥。鹽堿地要因地制宜選定耕深,底層鹽堿地適宜耕淺,表層鹽堿地適宜耕深。三是根據特殊要求進行選擇。要達到防治病蟲草害的效果,則耕深要超過24cm;要對土壤進行藥劑處理時,按其特殊要求確定耕深。
4加強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對策
一是轉變觀念,實現農機農藝在指導思想上的結合。真正實現農機農藝結合的關鍵是把農機農藝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主動尋求適應農機技術的機械設備或農藝要求,使農機和農藝在互相適應,互為幫助中實現結合[3-4]。二是進行交流,實現農機農藝在人員結構上的結合。在農機與農藝推廣的部門和單位,配備互相交叉的技術人員,實現在推廣工作中本部門和本單位內部主動結合。加強農機與農藝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人員之間的溝通和技術之間的了解,為農機農藝結合提供技術便利和人才交流。
- 上一篇:領導上半年創先爭優會講話
- 下一篇:衛生局長學習典型事跡體會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