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生產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2-20 03:01:16
導語:再生稻生產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闡述了肥東縣再生稻生產現狀,分析了再生稻生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再生稻的對策,以期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再生稻;生產現狀;問題;對策;安徽肥東
肥東縣地處江淮之間,與巢湖毗鄰,位于東經117°19′~117°52′,北緯31°34′~32°16′之間,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資源豐富,年均氣溫15.7℃,年均降水量約1000mm,年日照時數約2000h,年均無霜期228d,平均相對濕度77%,適宜水稻生產。近年來,肥東縣部分水稻種植戶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及氣候條件,積極調整水稻種植結構,發展再生稻生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和制約了肥東縣再生稻產業的發展。本文就肥東縣再生稻生產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為肥東縣再生稻產業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肥東縣再生稻生產現狀
1.1再生稻生產技術模式。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在頭季稻收割后,采用適當的栽培管理措施,使收割后的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萌發再生蘗,進而抽穗成熟再收獲一季的水稻[1-2]。再生稻生產實現了水稻生產“一種兩收”,具有省種、省工、省水、省藥、省肥、省秧田、兩季產量高、效益好和米質優等優點,深受水稻種植戶的歡迎。當前,肥東縣再生稻生產技術模式為適宜的優質水稻品種+適期工廠化育秧+機械栽插+水肥管理+綠色防控+頭季機械化收割+再生季水稻肥水藥管理。1.2再生稻生產情況。肥東縣耕地面積約15萬hm2,水稻常年種植面積7.33萬hm2左右。從2017年開始,肥東縣各地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條件,選擇地勢低洼、水源有保障、無污染的稻田或稻蝦種養田,發展再生稻生產。肥東縣再生稻生產起步較晚,從2017年的20hm2到2020年的453.33hm2,再生稻種植面積逐年遞增,年增長率分別為197%、136%和224%。種植大戶從最初的2戶發展到32戶,增長速度為1500%。每年水稻兩季產量有高有低,2017年再生稻頭季平均產量9t/hm2,再生季平均產量1800kg/hm2;2018年再生稻頭季平均產量為9150kg/hm2,再生季平均產量2445kg/hm2;2019年再生稻頭季平均產量為8130kg/hm2,再生季平均產量為2250kg/hm2,其中只有2戶再生季水稻有產量,另外7戶因受當年嚴重干旱天氣的影響,再生季水稻無法生產;2020年再生稻頭季平均產量為7860kg/hm2,再生季平均產量為2025kg/hm2,其中部分水稻品種受6—7月長時間陰雨寡照天氣影響,結實率低,頭季稻產量不高。1.3再生稻生產效益。肥東縣再生稻生產采取工廠化育秧、機械栽插和頭季稻機械收割等種植方式,2017—2019年再生稻生產成本為11025~11700元/hm2,最多相差675元/hm2。由于土地流轉租金逐年減少,再生稻總投入成本也有所減少,從18750元/hm2降到17700元/hm2,降幅達5.6%,總成本平均為18195元/hm2。再生稻二季平均產量10665kg/hm2,平均產值為27457.5元/hm2,效益為9262.5元/hm2,比一季中稻單季(效益3127.5元/hm2)增加6135元/hm2,增幅196.2%。
2肥東縣再生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2.1受制于自然條件。肥東縣地處江淮分水嶺,南北跨度較大,東部、北部為丘陵地貌,中部為波狀平原地貌,南部為平原地貌,南北地區年降雨量相差50~100mm,中北部地區常年少雨缺水,水資源匱乏,屬于缺水易旱地區;南部地區毗鄰巢湖,水資源較充沛,但受環巢湖流域環境治理的政策影響,南部水稻種植面積逐年縮減,縣內適合再生稻生產的區域不多。部分適宜再生稻生產的地區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不便,溝渠不配套,排灌不暢,極易受自然災害影響,制約了再生稻的生產。肥東縣再生稻均在3月20日左右開始播種,4月20日前后機械栽插,在水稻秧苗期受低溫天氣影響,出苗較慢,秧齡增長,水稻生長進程緩慢,分蘗較遲。6—8月極易受極端惡劣天氣影響,正常年份頭季水稻抽穗揚花期易受高溫危害,再生季水稻易受秋季“寒露風”影響,易造成水稻二季產量減產。2019年7—9月,肥東縣遭遇持續的晴熱干旱天氣,縣內多處塘、壩、庫干涸。再生稻頭季收割后因沒有水源取水灌溉,導致再生季水稻無法生產[3]。2020年6—7月,肥東縣又遭遇長達52d的梅雨季節,長時間的陰雨寡照天氣,嚴重延緩了水稻生長,造成水稻穎花不發育,導致頭季稻收割期較往年晚8d,部分水稻品種頭季稻結實率低,產量不高。2.2受制于生產技術。2.2.1適宜本地種植的水稻品種缺乏。肥東縣再生稻生產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縣農業部門還未及時開展再生稻品種篩選試驗示范,適宜本地種植的優質高產、生育期適中、再生能力強、二季稻米口感好的水稻品種缺乏。近幾年種植的再生稻品種中,豐兩優香1號水稻品種占主導地位,該品種具有生育期適中(130d)、再生能力強、抗逆性較好等特點,正常年份二季產量較為穩定。但從2020年的種植表現分析,該品種在頭季稻抽穗揚花期易受低溫陰雨天氣影響,出現穎花不分化、頭季稻結實率低等問題,減產幅度較大,在肥東地區種植還存在不確定性風險。肥東縣再生稻品種多數由種植戶自行選擇,品種多、亂、雜,部分種植戶對再生稻生產技術掌握不牢固,對品種要求了解不多,選擇的水稻品種生育期長、再生能力弱、米質較差,不適宜作為再生稻種植,最終導致再生稻生產失敗。2.2.2適宜收割的農機具不健全。肥東縣再生稻頭季稻均采用機械收割,目前市場上的收割機履帶過寬、割臺長度有限,頭季稻茬樁受履帶碾壓嚴重,田間約有40%的稻樁被壓倒、壓斷;收割機粉碎拋撒的水稻秸稈多數覆蓋在稻樁上,嚴重影響了稻樁再生芽的生長。由于農機具配套不健全,農機農藝融合不暢,再生季水稻單位面積有效穗達不到目標數量,再生季稻產量提升空間受限。2.2.3田間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多數再生稻種植戶可能由于思想認識淡薄、技術水平不高、田塊基礎設施不完善、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等諸多因素影響,在水稻生產中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出現水稻秧苗素質差、機插基本苗不足、無效分蘗多、頭季有效分蘗不足、草害病害頻發、倒伏多、留茬高度不合理、再生季有效穗少、安全齊穗風險大等問題,影響再生稻二季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2.3受制于產業發展。2.3.1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肥東縣再生稻生產主要依托省、市級相關涉農項目的支撐發展,前期由于項目資金數額有限,沒有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再生稻生產規模小,種植戶的種植意愿和積極性不高。2020年,合肥市、肥東縣雖然相繼出臺了穩定糧食生產安全系列政策,撥出專項資金大力扶持再生稻生產,有效帶動了肥東縣再生稻生產發展,但是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只有453.33hm2,僅占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的0.68%。2.3.2市場體系不健全。肥東縣再生稻頭季收割時間均在8月中旬,此時國家糧站、糧庫還沒有開倉收糧,頭季稻銷售渠道受限。多數再生稻種植戶由于沒有倉庫儲糧,只得將頭季稻出售給糧食商販和稻米加工企業,銷售價格受制于他人,銷售價格被惡意壓低,經濟效益得不到保障。再生季水稻收獲后,由于沒有穩定的稻谷采購和稻米銷售市場,只能當作普通稻谷出售給糧站、糧庫或稻米加工企業,體現不了再生稻優質優價[4]。2.3.3產業化發展滯后。肥東縣再生稻米產業化發展比較滯后,沒有形成從訂單生產、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名牌創建、市場銷售等全產業鏈。多數再生稻種植戶只忙于再生稻種植,沒有拓展稻米加工和銷售業務,即使自行加工成稻米包裝銷售,由于銷售渠道單一,沒有品牌影響力,市場占有率小,市場競爭力弱,銷售數量十分有限。本地稻米加工企業既沒有細分稻米銷售市場,也沒有開發再生稻米產品系列和拓展再生稻米銷售業務,僅將收購來的再生稻加工成稻米后,作普通優質稻米銷售,沒有突出再生稻米質優的特點。2.3.4品牌建設動力不足。由于肥東縣再生稻生產發展較晚,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再生稻品牌建設體系不健全,目前還沒有打造出優勢品牌。品牌建設疲軟乏力,未能充分發揮綠色優質稻米增效的潛質,品牌效應不足,消費者認可度不高,市場空間小,削弱了再生稻種植戶的種植積極性,制約了肥東縣再生稻產業的發展。
3肥東縣再生稻生產對策
3.1政策引導再生稻生產發展。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積極轉變思想認識,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科學規劃再生稻生產發展,結合本地生產實際,制定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宣傳引導種植戶適度規模發展再生稻生產。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示范引領作用,優先培育一批再生稻生產主體,協調產銷關系,有序引導再生稻生產發展。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重點對水稻品種、關鍵生產技術環節(機插、機收)、品牌創建、市場推廣等方面給予補助。據悉,2020年合肥市財政對種植面積超過13.33hm2的再生稻種植戶給予2250元/hm2的財政補助。肥東縣從稻谷補貼中抽取部分資金優先支持再生稻生產,對種植面積在3.33~13.33hm2的再生稻種植戶,給予1800元/hm2的財政補助。市、縣財政獎補政策的相繼出臺,激發了種植戶種植再生稻的信心,推動了全縣再生稻產業的發展。3.2產業促進再生稻生產發展。充分發揮肥東縣稻米產業協會、產業聯合體作用,采取訂單生產模式,建立“企業+基地(種植戶)”產業一體化體系,加快肥東縣再生稻米產業化開發,有效融合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形成統一優質品種、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投入品使用、統一管理方式、統一訂單收購、統一精深加工、統一品牌建設、統一市場銷售的生產經營模式,保證稻米質量性狀一致、保證產品銷售品牌化,切實提高再生稻種植效益。2020年,為進一步整合全縣稻米資源和產業規模優勢,由3家稻米加工龍頭企業和40多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織發起成立了肥東縣稻米產業協會,有效發揮協會自身優勢,整合水稻種植資源,引進先進種植模式,并以市場為導向,打造、打響具有肥東地方特色的大米區域品牌,促進肥東縣再生稻產業的發展[5]。3.3技術助力再生稻生產發展。積極開展再生稻優良品種篩選等相關試驗示范,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水稻優良品種,實現再生稻種植品種統一化。進一步完善再生稻生產體系,突出“優、綠、減”,推廣工廠化育秧、機械栽插、肥水藥精確管理、兩季機械收割等優質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技術模式,全面集成推廣秸稈還田、有機肥替代化肥、化肥減量增效、病蟲害綠色防控及節水灌溉等清潔生產技術,做到精準施肥、用藥、灌水,減少了化肥、農藥及農業灌溉用水的使用量,提高稻米品質。繼續研發配套適宜的農機具,強化農機農藝融合,根據再生稻生產實際,調窄收割機履帶寬度,盡量減少稻樁碾壓面積;加寬收割機割臺,擴大收割面積,盡量多保留稻樁;改進收割機秸稈粉碎拋撒裝置,做到秸稈粉碎后能均勻拋撒田間,最大限度減少秸稈覆蓋留茬稻樁,有利于再生芽萌發生長。
參考文獻
[1]張琨琨,張文豪,張丹丹,等.再生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8(14):22.
[2]施能浦.再生稻的發展歷程及開發利用類型[J].中國稻米,1997(4):14-16.
[3]陳展鵬,周薇,涂軍明,等.蘄春縣再生稻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8):17-19.
[4]陳基旺,帥澤宇,屠乃美,等.湖南再生稻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中國稻米,2018,24(5):68-72.
[5]羅昆.湖北省再生稻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2):3001-3002.
作者:王德兵 單位:合肥市肥東縣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
- 上一篇:農業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及應用研究
- 下一篇: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精品范文
10再生資源回收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