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對蝦產業發展困境與對策

時間:2022-02-22 10:01:32

導語:白對蝦產業發展困境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白對蝦產業發展困境與對策

南美白對蝦(以下簡稱白對蝦)是目前我區水產養殖業中的主導與優勢產業,自二十一世紀初引入我區以來,由于生長迅速,市場需求大,養殖經濟效益突出而得到迅猛發展,短短幾年內養殖面積從幾十畝發展到最多兩萬多畝,有許多養殖農戶因此而發財致富。但近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區白對蝦養殖風險頻現,不少養殖戶懷揣發財夢而來背負高額債務而回,從當初的“發財蝦”正在演變成為“破財蝦”。認真分析當前南美白對蝦養殖中面臨的困境與原因,尋求對策,值得各級政府、技術推廣單位、養殖戶自身引起重視與思考。

一、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歷程與現狀

1.發展過程。我區(原紹興縣)最早引入試養白對蝦是2000年,當時因馬鞍、濱海地區的甲魚河蟹養殖效益很差,有養殖戶試養了50畝左右的白對蝦,實現了當年試養成功且獲畝凈利潤四千元的好結果;2001年面積擴大到約300畝,也獲得畝凈效益四千多元;由于白對蝦養殖效益突出,以后的幾年被廣大養殖戶普遍接受并廣泛養殖,馬鞍與濱海的池塘幾乎全都用來養殖白對蝦,到2006年全區養殖面積最高達到2.8萬畝左右。最近幾年由于濱海工業集聚區的開發建設和城鎮化、道路建設等原因,白對蝦養殖面積逐年縮小,據調查,2017年白對蝦養殖戶為100多戶,養殖面積1.6萬余畝,其中大棚面積2000畝左右,2018年基本保持穩定。在白對蝦的引進與推廣過程中,經水產技術推廣部門與廣大養殖戶的共同努力,養殖產量與經濟效益逐年提高,最高的養殖畝產超過1000kg,好的年份全區平均畝產達300~400kg,畝均利潤達5000元左右。在養殖面積維持在2萬畝左右的時候,全區白對蝦年產量在6千至8千多噸之間,產值在1.3億元至1.8億元之間,白對蝦成為我區漁業的主導優勢產業,養殖白對蝦也成為漁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2.養殖模式。隨著養殖年數的增加,白對蝦病害日益嚴重,而且受不利天氣、市場價格等影響,風險增大、效益減少。區域漁業為此,區水產技術推廣部門與養殖戶一起,不斷探索與推廣新的養殖模式,最近幾年,相繼推廣了蝦鱉混養、蝦魚混養、大棚養殖等模式,取得一定效果,尤其是白對蝦大棚養殖技術,對于抵御自然風險、增加經濟效益發揮了較大的作用。3.養殖現狀。目前,我區白對蝦養殖主要有二種方式,即大棚養殖和外塘養殖,面積分別約為2000畝與14000畝。大棚養殖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養殖模式,因為能增強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和成品提早上市,曾經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最近四年,由于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這二種模式表現各有千秋,時好時差。2015年、2016年全區大棚養殖都取得較好收益,但2017年以及今年大棚養殖普遍失敗,周邊的蕭山與上虞等地也出現同樣情況。如紹興天利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目前有大棚養殖面積500畝,在2015與2016兩年里均取得每年近600萬元的經濟效益,但2017年、2018年連續二年大棚養殖失敗經濟虧損。與此相反,往年效益普遍不太好的外塘養殖,在2017年養殖形勢普遍較好,全區有90%以上的養殖戶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平均畝產在230kg左右,畝效益在6千元左右,畝收益在萬元以上的不在少數,虧損的只占極少數,結果令人無法捉摸。接下來2019年的外塘養殖結果會如何,目前任何人都無法預測。

二、南美白對蝦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每個水產品種在引進養殖的頭一兩年內都不會出現問題,但隨后幾年會陸續出現各種病害,這是一個共性問題。而在我區白對蝦養殖業的發展過程中,除了一些面上共性問題外,還存在著自身面臨的特殊問題與困難。1.養殖風險不斷加大。白對蝦養殖經濟效益雖明顯,但也伴隨著高風險,而且隨著養殖年份的增加,風險不斷加大,猶如漁船在風平浪靜的湖面與波濤洶涌的大海之間來回切換,既可以讓你滿載而歸,也可以讓你傾家蕩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風險:一是天氣,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忽冷忽熱、臺風、高溫、長時間雨天,都會導致不同的養殖結果;二是病菌病毒,除了苗種自身攜帶的可能性,池塘與水環境中也不同程度地被感染而存在各種病菌病毒,而且不斷出現新的病種,導致養蝦失??;三是市場,這是不確定的因素,如果銷售不暢,那么價格就會下跌,利潤下降,對養殖戶只能是好夢一場??傮w看是白對蝦讓大部分養殖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也讓一部分養殖戶回到了貧窮的狀態。2.苗種質量問題突出。南美白對蝦自然分布區主要位于東太平洋沿岸,我國沿海沒有白對蝦自然種群的分布,因此,國內目前南對蝦親蝦主要由海外調入,而且大量冒牌SPF南美白對蝦的種蝦及蝦苗由海外進入國內。據了解,我國的蝦苗質量存在一定弊端,一是從海外調入親蝦、幼體及蝦苗的同時,極容易帶入病毒,繼而引起傳染疾病的暴發;二是國內大部分繁育場為了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而采用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親蝦被無節制地多次產卵、在育苗過程中濫用抗生素、高溫培育、不重視幼體的營養需要和活餌料的應用等,導致蝦苗先天不足,體質弱,抗病力差,從而使苗種質量嚴重退化,生長速度慢,養成周期延長。這個問題不僅全262019-2區域漁業省存在,而且全國至今也沒有突破,已經多次向省水產主管部門反映,目前在國家層面正在全力攻關。3.外界因素復雜多變。白對蝦養殖除了優質健康的蝦苗與良好的技術管理水平外,外界因素也至關重要,主要包括天氣、水質與病害。天氣因素只能聽天由命,觀察這十來年的養殖情況,只要哪一年晴熱少雨這一年就普遍養殖成功,在上天關照的年份里若養殖失敗只能歸咎于自己的養殖水平。養殖水源沒有達到漁業水質標準,使白對蝦生長水環境受到影響。由于甲殼類的特殊構造,蝦的病害問題一直難以攻克,只能以預防為主。由于部分養殖戶無公害生產意識淡薄,隨意排放養殖水,導致外河水源被污染,輪番使用,疾病交叉感染,蝦病泛濫成災等等,這些問題從表面上看是單一的,但究其原因卻是相互關聯的,產生白對蝦暴發性流行病的原因是綜合交叉而十分復雜,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4.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白對蝦產業是我區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引進養殖到現在,養殖范圍經歷了由少到多再到少的過程。由于城鎮化推進、工業向濱海集聚等原因,一口口池塘被征用推平,養殖空間日益縮小。根據濱海開發區的統一規劃,未來五至十年內將有近三分之一的池塘被征用,到2030年再縮減三分之一。在這個經濟大發展背景下,要穩定漁業生產、穩定白對蝦養殖顯得越來越難。

三、對策與建議

要使白對蝦產業能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兩大方面提供支撐,一是在政策上確保養殖空間的穩定,只有穩定了,業主才會舍得投資改造池塘條件,應用或改進新的養殖設施;二是在技術上要加大白對蝦健康養殖的研究,尤其是苗種選育、白對蝦營養及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些工作需要政府部門去著力,有些需要科研院所去努力,有些則需要技術部門與養殖戶自身去用力。1.要穩定養殖空間。養殖空間在不斷縮小,為了確保白對蝦產量與產值的不減,需要加大投入改進養殖設施與技術手段來支撐。但現狀是因為大經濟發展需要,白對蝦養殖池塘每年有不少被征遷填平,這給白對蝦產業持續發展帶來致命傷,廣大業主無法安心于投資建設應用新技術新設施,處于養一年算一年的狀態。為使這個優勢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首要的是先穩定養殖面積,目前我區已編制完成《柯橋區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要依法依據地劃定濱海池塘養殖面積底線,穩定養殖水域面積。2.要加強產業扶持與引導。白對蝦之所以成為我區漁業的優勢主導品種,得益于當時的產業結構調整。而要使一個產業能延續長久,政府部門要適當加以扶持與引導。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需要我們進一步拓寬思路,積極應用物聯網智能化技術。要逐步淘汰小散戶,培育發展新型規?;酿B殖主體,懂技術懂經營。同時要積極扶持發展加工銷售業,使產品有銷路,可以遠銷到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國外,使南美白對蝦的前景繼續向好。3.要加強蝦苗質量監控。我區白對蝦養殖分為早期的大棚養殖與常規的外塘養殖,大棚養殖的蝦苗基本從外地苗場購入,而外塘養殖的蝦苗一部分由本地苗場供應,一部分購自外地,但幼體均來自外省,供苗時間在五六月份。這樣的一種供苗體系,作為蝦農必須靠自己提高辨別能力,到正規的、信用好的苗場里購買,同時要主動向苗場索取許可證、檢疫證明、發票等。作為技術推廣與行業管理單位的區水利局要加強對本地苗場的技術指導與執法檢查,開展蝦苗病毒檢測,完善生產記錄,努力為蝦農提供優質蝦苗。4.要加強技術服務指導。盡管養殖戶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養殖技術與經驗,但仍然會碰到不少新問題,需要技術推廣部門繼續做好服務指導,幫助蝦農及時應對。要利用短信、互聯網、培訓等方式為蝦農提供技術服務,在生產旺季邀請省內外專家到現場指導。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系溝通,為蝦農提供及時、實用的氣象預報服務。要幫助蝦農改變養殖觀念,積極采用輪作模式來改善池塘環境。同時,要拓寬視野,積極嘗試尋找可替代的養殖品種。5.要強化白對蝦養殖安全。產品質量安全是第一位的,在追求養殖產量的同時,必須加強白對蝦質量安全。技術推廣部門要繼續深入宣傳與引導蝦農依法依規用藥,科學用藥,做好養殖三項記錄。執法部門要增加日常檢查與產品抽檢頻次,督促蝦農安全養殖,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產結束后的養殖尾水須處理后達標排放,確保環保安全。

作者:朱迪 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水產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