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時間:2022-10-10 11:23:51

導語:論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摘要:當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如何結合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當前“三農問題”中非常迫切和重要的問題。文章在分析了當前中國農村生態環境現狀的基礎上,剖析了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思路,為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環境保障。

關鍵詞:農村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業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斷增大。近年來,雖然部分地區加強了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但整體狀況仍不容樂觀。當前,如何促進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也是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問題

伴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情況不減反增,隨之而來的農業化學污染、生產生活垃圾污染、畜禽糞便和秸稈焚燒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1.1農業化學物引起的土壤污染。目前,農業化學物殘留污染引起的土壤板結、水土流失現象較為突出。其一,農業耕種中大量化肥的過度使用。數據顯示,我國化肥雖然使用量高,利用率卻較低,相當于發達國家2/3的水平。由于化肥的吸收率低,未被有效利用的化肥導致土壤板結,大量氮、磷等物質深入到土壤、河流造成污染。其二,農業種植中強效農藥的過度使用。我國既是農藥生產的大國,更是農藥使用最多的國家,農民在選取使用農藥過程中只考慮到藥效而忽略了農藥給農作物帶來的副作用,導致農藥使用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造成土壤和地下水資源污染。其三,近年來農作物地膜使用量明顯增大,地膜的使用提高了農產品的收益率,但過量地膜的使用導致農田中沒有及時清理,且不易清理的地膜殘余增加迅速,嚴重危害了土壤質量。1.2生產生活垃圾引起的水污染。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生產生活垃圾引起的水污染嚴重危害著農民生活健康。其一,新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促使很多城市工礦企業轉移至鄉鎮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但這些工礦企業較多為高污染、低效率的企業,再加上多數農村并未建設排污系統,大量工礦企業未被處理的廢水直接排入河溝水渠中。其二,伴隨著農村經濟水平提升,農民生活用水量增加,農村廢水排放量也逐年遞增。未經處理的廢水、污水帶著土壤中化肥和農藥的殘余物質滲入地下,導致農民的直接飲用水和灌溉水再次污染。其三,對于農村經濟來說,無論是發展農業還是畜牧業、或是相關加工制造業,都要解決用水問題。過度浪費和使用率低導致的地表水位下降等水資源短缺,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又一生態難題。1.3畜禽糞便和秸稈焚燒引起的空氣污染。相對于城市來說,近年來農村空氣污染形勢愈加嚴峻。其一,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中使用化肥而減少使用畜禽糞便等有機肥,導致大量的畜禽糞便堆積,污染了農村生態環境。其二,每年農作物收割之后,大量的秸稈面臨著回收難、儲存難的問題,于是大部分農民置當地政府頒布的措施與辦法于不顧,仍采取就地焚燒的處置辦法,嚴重污染了農村空氣環境。其三,轉移至鄉鎮的工礦企業,由于缺乏有效監管,產生的廢氣直接排放至空氣中散發著刺鼻的氣味,嚴重影響著農村居民的健康生活。

2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2.1環境管理體制不完善,監督力度不足。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垂直領導的環境管理體制,現行的環境管理體制存在著執法主體實力割據,權力過于分散,權責不明的缺陷。一些地方環境保護專門機構變成了本地區行政機關的附屬機構。而且我國最基層環保部門是縣一級環保機構,鄉鎮一級尚無相關職能部門,縣級環保部門受各種條件限制,不可能對鄉鎮環保進行有效的管理。2.2環境法律意識淡薄,人治色彩濃厚。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治型法律秩序仍未被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制型法律秩序所替代。尤其是農村干部,政策性意識濃厚,法律性意識較淡薄,致使許多法律法規在農村實施過程中給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則性、實踐性、靈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范性、穩定性,造成農村市場經濟法制建設障礙重重。再由于我國農村環保法整體上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宣傳力度欠缺,農村環保法在廣大農村干部、群眾頭腦中仍是一個未知數。2.3農村經濟發展中環境設施建設落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給地方政府帶來了經濟效益和規模發展,但市場經濟的愈加激烈則使地方政府過于重視經濟建設,忽略了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尤其體現在落后的農村環境設施建設上。其一,地方政府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資金少,地方政府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認識嚴重不足,相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來說農村環境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農村生產生活垃圾處理等設施覆蓋率極低。其二,地方政府考核體系中多數注重經濟指標,忽略生態指標,導致以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的現象屢禁不止,甚至對某些破壞生態環境現象視而不見,導致農村生態環境設施建設遠遠滿足不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

3促進農村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

3.1加強環境監督管理,提高執法力度。環境監管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必須充分發揮環保部門和各職能部門的職能,加強監督管理力度?;鶎诱捌渲饕I導要依法履行環境保護職責,建立責任制,并把轄區內環境質量作為考核政府主要領導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執法檢查,加大執法力度,因地制宜地設立必要的環保部門,責任落實到位;選配政治素質高,專業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工作人員;加強人員業務培訓,逐步提高隊伍素質;要進一步加強環境管理的組織和思想建設工作,全面建設環境監督管理體制。3.2加強環保法制宣傳,提高干部和農民的環保意識。農民是農村環境保護的主體,農民環保意識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村環境的好壞。因此要廣泛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和法制知識,切實提高地方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要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廣泛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和法制知識,切實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環境公德和法制觀念。使廣大農民牢固樹立在日常生活中不污染環境的意識,使他們自覺約束和減少自己的生活污染行為。同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同等重要的意識,徹底清除“先污染后治理”等錯誤觀念。3.3加大農村生態環境資金投入。促進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保障是資金投入。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資金投入除了主要由政府承擔以外,還可以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進來,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參與的多渠道投資體系,解決長期以來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落后問題。資金使用過程中,一是要制定好實施細則,集中解決基本問題、突出問題,例如:農村垃圾站建設、農村廁所改造等。二是要加強資金使用監管力度,賬目公開、??顚S茫嬲行У亟鉀Q農村經濟發展中生態環境問題。

作者:王萌 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