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目標與倡議

時間:2022-01-31 09:17:10

導語: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目標與倡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目標與倡議

摘要:生態環境是民族國家永續發展的必需土壤,是全球人類共同依托的家園。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需要樹立整體性思維,從生態環境互生與共生的角度追求自然目標與社會目標的雙重統一,并在實際的行動中堅守普遍平等且極富激勵力量的“權責對等”與“代際公平”的基本原則,積極倡導發揮聯合國的世界政府功能、建立普遍認同的生態環境法治機制與推動代際公正的可持續生存方式,促進人類以自身努力修筑讓宇宙、地球、生物圈恢復自身存在方式,并按照自身本性存在而敞開共互共存的道路,共創美麗世界。

關鍵詞:生態環境;環境治理目標;合作倡議

由于人類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以人定勝天的激情狂熱的征服自然、改造環境,無節制地把自己推向與自然世界對立的狀態,更嚴重的是人類在無休止的欲望中開足消費促生產的戰車,無限度地掠奪自然資源和高度消耗、浪費地球資源,使地球資源處于枯竭狀態。為此,2017年4月6日,《世界環境》雜志和《中國日報》社聯合評選出“2016年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其凸顯的一個核心主題是緊急行動應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并宣布于2016年11月4日《巴黎氣候協定》正式生效,從2015年12月12日通過到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這是歷史上批準生效最快的國際條約,它改變了歷屆世界氣候會議上兩大利益集團的“利益拉鋸戰”格局,達成共同促進生態環境好轉的行動共識。這種行動共識的達成,蘊含全球氣候進一步惡化逼得兩大利益集團不得不明白“只有立即行動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才是最大的利益;也“只有立即行動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才是唯一自救的機會和方式,它更意味著生態環境的未來不僅取決于今天做出共同行動的積極選擇,還取決于其后怎樣的行動。全世界的人類怎樣對待生態環境,就是怎樣對待人類自己的未來。

一、全球生態治理的必要性

生態(Eco-)一詞最早來自于古希臘語,其本意中蘊含生物的棲息地、家并推而廣之為人類所生存的環境。生態是生物的生存狀態,因為“生”這個字不僅指生命,還蘊含生命個體為獲得自我保存而謀求生路、創造生機的過程。“態”的本意是位態、姿態,進一步引申為由位態、姿態而形成的過程。因此,生態一詞是指個體化的生命一旦獲得生的可能,就會不斷地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為活而生。因為每個生命個體都不是脫離自然獨立而生,它必須依附于自然與自然共舞,才能獲得活的可能。因此,生態蘊含相互照顧、共生互生的生存語義,更體現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和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整體性特點。“生態環境問題已經不是一個局部性問題和暫時性問題,而是一個整體性、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問題”[1]。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我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從治理的角度來考慮生態環境問題也就成為必然,這同時也是實現生態共容利益的應然邏輯。居于大地之上、蒼穹之下的世界上所有人,構成人類普遍的存在命運:地球和宇宙構成人得以存在的實際環境,世界各國人民無論怎樣發展自己,都不可忽視使其存在的環境本身,更不能以違逆或對抗環境的方式任性而為,因為環境始終在遵循其內在本性而自在運動。世界上的所有人在這個“由地而天”和“由天及地”雙向運動所形成的“之間”中,構成人得以存在的立體空間。這就需要處于地球上的每個個體,無論是國家、社會、組織還是個人都必須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在相互認同的基礎上遵循適當的方式進行相互協調與合作,進而達成共識,實現最優治理效果。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具有自身的優勢,它能夠有效地彌補傳統社會生態治理模式的內在缺陷,從而提升生態治理的效果,這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層面:第一,治理主體的優勢。對全球生態環境進行協同治理打破了單一主體治理的局限,強調每個國家共同參與、齊心協力來共同應對復雜的生態環境,從而產生有效的協同效果。第二,治理成本的優勢。協同治理建立在所有國家多元主體參與的合作基礎上,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促使治理成本的分攤,同時,由于網絡治理的結構擴大了資金的來源,使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效果大大提升。第三,治理效率的優勢。由于多元主體的合作參與,促使各個國家在建立長期的聯盟關系中而努力促成制度,并形成有效的合作,從而取得生態環境治理的最大成效。因此,對全球生態環境進行協同治理不僅是基于人類共同家園的客觀現實,還是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促使生態環境好轉的必然選擇。

二、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目標

“只有那些探究出事物的目的的分析才是成功的。因為有了恰當的目的,人類行為才有一貫性,由于失去了恰當的目的,現代人總是有一種未得到滿足的欲望……只有回到最基本的原則,去研究人及其恰當的最終目的,才能解決這些社會弊端”[2]。當人類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生態環境時,必須接受如上認知上的引導,否則,任何無知的做法都將導致環境的惡化。1.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自然目標治理生態環境不是就問題表象盲目的制訂行動方案,而是需要深層次的探討生態環境治理的真實目的,并虔誠地確立起有的放矢的生態環境治理目標。人類已經意識到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動搖著社會、國家和個人存在的根基,它也會逐漸地使人類在喪失自身的未來,確立切實可行的生態環境治理目標,只能是使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環境本身。要真實地理解“使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環境本身”,需要從理解“環境”的本質入手。首先,環境的價值體現在依他而存在的生命上,并且唯有人有意識地介入其中,分析環境的客觀存在才具有真實的價值;其次,環境以動態生成的方式而存在,并以自身的方式而發生運動,這個運動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再次,環境是構成它本身的各種生命個體之間的生存狀態中,正是這種關聯狀態的存在促使環境的動態生成性,才使環境本身處于一直未完成、待完成和需要不斷完成的進程狀態中而獲得“生生性”;最后,環境的固有本性是生,環境敞開生存本性是“生生”,它的內在動力是其構成的各種生命個體的自組織、自繁殖、自調節、自修復能力。環境的上述能力是按照自身的規律而進行,如果人類恣意橫行按照自己的意志對環境進行開發與使用,就會造成整個世界的萎縮,最直接的表現是生物物種的滅絕、原始森林的消失、草原沙漠的惡化,如果這種惡化得不到有效緩解,就將直接威脅人類自己的生存。生態環境治理之所以會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究其原因是生態環境本身所蘊含的自我繁殖、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能力在逐漸下降,生態環境的自生能力在逐漸下降。因為由陽光、氣候、空氣、水源、大地等多樣化生物種群、物種、個體生命環境所構成的環境,它的生存動力不是外界賦予的,而是深深地依托于內部,環境能力的弱化是環境內部萎縮的結果。這種萎縮不能靠外界環境來消除,而必須通過自身獲得喘息的機會,慢慢地自我恢復其自我繁殖、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生境能力。只有如此,環境才能獲得生機,重建生態環境才能成為必然,人類才能安全地存在和獲得更好的生存狀態。進一步講,環境治理的目的是使人類賴以生活的世界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生態環境治理的根本目標是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幫助環境獲得其“生境能力”,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獲得安全的可能與基石,也是人類謀求可持續生存的土壤不斷獲得再生的基礎,無論是世界上的哪一個民族或國家,可持續生存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有了自然前提與存在論保障。2.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社會目標環境因生命而產生,但是它被高度關注卻因為人的介入。人介入環境不僅是因為人本身居住在環境中,還因為人與環境實現了能量的交換。生態環境治理的目標也就賦予人的取向,這就需要人適應環境,按照自然的方式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需要從“適應環境”與“按照自然的方式存在于自然之中”兩個維度進行解讀:“適應環境”首先是基于人類在邁向工業社會的進程中所客觀存在的一個前提:自近代以來的自然科學革命與哲學革命的雙重功能勝利推動下,人類的實踐將自身推向從否定自然到改造自然①再到掠奪地球自然的道路,在此過程中,人類把自己推向大自然的對立面,使人與自然環境之間處于分裂的狀態中。人類要適應環境,即是“人與天調”的問題,人與自然環境協調、適應外界自然環境規律,遵循“天道”,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并不是否定生物世界的競爭,而是既看到競爭的普遍性,也要明確競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競爭的目的是為了適應。適者生存,是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獲得生存的可能與空間,只有尊重規律,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宇宙律令、自然法則、生命原理都是人類應該敬重的規律。“按照自然的方式而存在于自然之中”是指按照宇宙律令與地球的方式而生存,它體現了生物物種的生存之道,同時蘊含符合自然法則的“合生”,因為地球是由生命萬物而構成,世界的豐富是因為生命物種的多重存在而豐富多彩,“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3]。人類要想在地球中獲得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可能,必須同所有生命物種一樣尊重自然規律,按照地球運轉的規律回歸自然,在回歸自然的過程中成為自然的人,在遵循宇宙律令、自然法則、生命原理的前提下存在于地球上,幫助環境的恢復自生能力,并使生態環境獲得生生不息的可能。面對生態環境的現狀,按照自然法則生存并積極地促進各種生命自然成長的具體目標,就是降解各種污染,恢復地球原本的生命力,重建生境,創建生境文明社會。在人類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就是重建一種社會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其基本的任務就是創建低碳化的社會存在方式與生存方式,包括低碳化的技術方式、低碳化的生產方式、低碳化的消費方式與生活方式,就是要終止片面的發展觀與發展方式,開辟可持續生存發展方式。這種發展方式以追求人、社會、生命、自然的可持續生存為根本目標,經濟增長必須服務于這一可持續發展方式,它的衡量指標不是經濟的增長,而是實現“人、生命、自然”和“人、社會、環境”持續穩定的共生互生,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就是實現低排放、低污染、低浪費的問題,這就需要努力開發低碳技術、構建低碳生產方式、低碳消費方式與低碳生活方式的社會化建設。因此,人類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智慧生產出節能的社會工具,構建全面實施低排放、低污染、低浪費的社會發展體系,以疏導、規范、抑制房地產經濟、交通經濟、汽車經濟等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經濟的限度發展,樹立限度生存與永續發展相協調的理念,以此來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

三、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原則

因為生態環境與每一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都密切相關,這就迫切需要運用“全球整體動員”的思維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具體而言,應該從兩個層面進行展開:其一,全世界的每個國家都應該承擔起必要的責任,而且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二,全世界的每個公民都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而且是每個人的生存責任。概括地講,這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事業,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公民都逃脫不掉。因為環境氣候是人類社會唯一的一塊“世界公地”,是全球公共資源,也是人們當下可以任意使用而不必付費的公共產品,但在事實上又造成需要以層累方式支付巨大成本的公共產品。“由于我們比以前更加一體化、更加相互依賴了,因而,諸如大流行病、核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之類的生存危險威脅已經變得十分嚴重,這一系列挑戰在不斷地向人類發出信號,沒有一個國家和群體能夠單獨拿出解決方案,因為由生態環境惡化而帶來的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跨越了物理和政治的邊界”[4]7。這就需要開辟一種普遍平等且極富激勵力量的全球處理方式,即“權責對等”與“代際公平”的整合引導方式。權責對等是指權利與責任相對等、相對應,每享受一分權利就必須履行一分義務。權責對等既是基本的倫理要求,也是普遍的道德規范,它同樣構成全球生態治理的一般規范。在全球的層面上,主要從三個維度展開:第一,每個國家只要愿意享受清新空氣和周期性變換運動韻律的氣候,就必須擔當起治理生態環境的責任;第二,任何一個國家,在過去實際享受了多少排放污染的權利,就必須為此承擔起多少恢復氣候的責任;第三,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只要排放污染,就必須治理污染,這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并且排放與治理必須權責對等,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與推卸。在國家層面,權責對等同樣有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每個地方、每個區域,只要愿意享受清新的空氣和有周期性變換運動節律的氣候,就必須擔當起治理生態環境的責任;第二,每個企業、每個社會群體,在過去實際享受了多少排放污染的權利,就必須為此擔當起多少治理生態環境的責任;第三,不管是企業、組織、家庭還是公民個人,只要排放污染,就必須治理生態環境,并且排放與治理必須是權責對等。“代際公正”是指當代與后代在生態環境層面的享有上必須是平等的,當代人不能任意地破壞生態而導致后代人的生態環境受損,當代人應該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并且使后代人能平等地享有生態環境的責任。這就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組織和每個人都不應該自私地為自己而存在,更不是為眼前的利益、當下的利益而活,而是要為了本民族國家的永續存在。國家的發展應該著眼于未來,應該致力于為子孫后代造福而運行和發展,企業的生產應該著眼于為社會創造未來百年,個人的努力同樣是為了生命個體的延續與永存,其具體實現方式就是為了兒女,為子孫后代不停地勞作與創造。為促進代際公正,就要避免“搭便車”現象的存在,不給任何國家、組織、個人制造“搭便車”行為的漏洞,一旦發現有國家在污染排放上存在“搭便車”的行為,就應該予以經濟、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綜合性重罰,使所有國家、組織、個人放棄在污染排放方面的“搭便車”的動機。因為氣候“公地的悲劇”,最真實地發生于“搭便車”行為的全球化,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經濟個體都想成為一名搭便車者,這將是一個從公共物品中受益但卻不對其生產與維護做出貢獻的人”[5]。全球生態治理的利益現實與理想追求是基于生態環境的污染,對它展開治理,只能走恢復的道路,因為氣候作為一種“宇觀環境”,它本身就具有周期性變換運動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本質上是內在的,雖然它的功能展開是外在的。對任何事物來講。其內在能力的重新獲得都不能靠外部力量的強加,只能由外部力量引導、激勵其內部力量的自我恢復或增強,所以,治理失律的氣候的正確做法是恢復氣候,使之重新獲得周期性變換運動的“生境能力”,這一對癥施治行動本身蘊含兩種東西,即現實的利益與未來的理想。全球生態治理圍繞“利益”而展開,這就形成國家利益與人類利益、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群體或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再分配,同時也蘊含當前利益與未來長久利益的再分配,進一步講,也包含當代人利益與后代人利益的再分配。諸多的利益糾合,需要以公正為準則,將重新分配利益作為治理的核心問題,加強法律制度保障建設,同時借助道德的力量,避免任何不公正行為的發生,全面推行污染排放的限度制度、污染排放的付費制度以及對污染排放的“搭便車”行為的懲罰制度。污染排放的限度制度,是指為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應該明確全球污染排放的量化限度,這種限度必須與大氣容納和地球凈化污染的能力相適應,即全球排放必須限制在地球和大氣對污染的吸收和凈化能力的范圍內,排放到大氣層的污染物必須能為大氣本身所吸納、化合。污染排放的付費制度,是指為使生態環境達到一個良好的標準而制定出一個全球污染排放的總量標準,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將之分配到每個國家,如有國家超出標準必須支付相應的費用,并且將標準達到全球的統一。對污染排放的“搭便車”行為的懲罰制度是指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國家必須承擔相應的費用,必須履行相應的責任,而且這種懲罰必須是經濟、政治、外交等綜合性懲罰,避免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發生。四、全球生態治理的合作倡議全球生態治理需要全世界人人行動,它涉及國際社會的全力合作,更涉及國家范圍內地區與地區、組織與組織、個人與個人的通力合作與攜手共進。在具體的操作層面應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1.發揮聯合國的世界政府功能聯合國自二戰后創立以來,在維持世界和平、促進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幫助弱小國家成長、改善人類貧困、戰勝各種疾病與饑餓、促進教育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促進各國尊重彼此的權利與自由方面開展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行動。同樣,在人類普遍關注的生態治理層面也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與作用。因為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聯合國是最高的國家,標志國家成為一個完整形態的是健全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從經濟、政治與法律等三個維度來發揮聯合國的功能即創建國際碳稅制度,這是結束人類社會經濟無序發展、各自為戰的混亂局面以及解決全球生態治理過程中的利益沖突與矛盾的根本方法。第一,在聯合國內部創設國際碳稅征收機構,由聯合國強制征收碳稅,加大聯合國的權能。這樣既可以為聯合國展開正常的、高效的國際事務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也可以增強聯合國的權威,使其擺脫受制于個別強勢國家或利益集團的掌控與羈絆,獨立地領導國際社會走向全面和平與共同發展的道路。同時,將所征收的碳稅作為專項資金來使用,專門致力于由于生態環境污染而造成的氣候失律導致的災疫防治和替代性的低碳能源體系的開發,以此來促進生態治理的所有活動與事業的開展。向世界各國開征碳稅,具體從三個維度展開:一是排放的歷史成本的支付,即把碳的歷史排放納入碳稅的繳納范圍,這是碳稅征收公正的必須考量與必然體現;二是以公正為原則確定當代二氧化碳排放的碳稅比例;三是確立碳排放的最低標準,即碳排放在多大量的基礎上開征具體的碳稅。以上三個方面的考慮是聯合國應該行使的功能,這樣可以全面、規范地推行具有成本效益的有效措施。第二,由聯合國發出倡議創建一種碳排放交易機制。在此機制下,排污大國能夠從其他低排放者那里購買配額。因為發達國家向世界排放了更多的溫室氣體,“該機制也會附帶地對于創建一個更加公正的世界產生影響”[4]190。因為富裕的國家在發展的進程中比貧窮的國家向地球排放的污染量要大,氣候變化的倫理就為將資源從高收入國家轉移到低收入國家,提供了明確的獨立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為貧窮的國家提供了激勵的架構。這種機制的確立,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全面減排,恢復生態環境的美好,聯合國在建立此機制時應該以明確碳排放總量并構建起總量控制機制為絕對前提。第三,由聯合國主張并積極推行信托基金機制,使一些國家將或因“受害補償”、或因排放配額交易得來的錢用作生態環境的治理。具體而言,即受托人將負責把從碳貿易中得來的收益交給出售配額的國家的人民。如果他們判斷在一定環境下不允許把有關基金以一種造福于人民的方式進行交付,那么該筆資金就會轉變為該國的信托基金來使用,直到該國政府被認定為組建完畢而且具有良好的意愿足以改進人民的福祉時,該筆資金才能轉移。建立這項機制的目的主要是促進一些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的國家承擔相應的生態治理責任,使其對人類社會負責,對人類共有的家園負責。2.建立普遍認同的環境治理法治機制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是當代人類重建可持續生存之基本條件的大工程,它需要國際協作治理,同時更需要國家行動、國家治理,并且首先需要國家行動、國家治理。而且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共識”的層面,雖然“共識”很重要,但不能寄希望于意愿,即使意愿很人性化,也不可以。意愿必須訴諸“普遍服從的普遍命令”,這就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走法律治理的社會道路。恢復生態環境的原貌,使之重獲周期性變換運動的時空韻律,它直接涉及人類對自己利益的約束,同時更涉及人類對自我利益的割舍與損害,因此根本不可能用尊重自愿的方法,而是需要制定以威脅為后盾、以強制為基本方式的國家法律制度。孟德斯鳩認為:“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系。”[6]建立普遍認同的“生境法治”機制應該以國家為基本單位,以國家具體的氣候環境與地球生態環境的具體狀況為出發點。為此,聯合國已經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和將其具體化的《京都議定書》,并形成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國際性法律文件,這些共同構成應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國際法律體系,為此,還應該與之相配套形成一系列制度與機制。創建生態環境治理的法律制度的首要目標是通過“普遍服從的普遍命令”為所有國家對生態環境的治理提供可依據的普遍方法與準則。這一目標從現實的層面看能否得到滿足不在于臆想與推測,而是基于普遍的人性和人性敞開的歷史化的存在事實。普遍的人性是指人是自利性與利他性雙重屬性的存在。“人在其生活目的、滿足方面是一個理性最大化者———我們將他稱之為自得的”[7]。通過法律對全球生態環境進行治理,這是理性的方式,建立各種完善的法律機制實現這一目的是人類的理性。在今天以及未來的很長時期,由生態環境污染而造成的氣候失律等現象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條件,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需要清新的空氣與清潔的水源,這是可持續生存的基本條件的重建。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這是人的自利斗爭的過程,是人對自身利益的一次革命,為了獲得最低的生存保障就必須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使治理的行動實現生態環境的好轉,就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普遍服從的普遍命令”來強制規范。以此為契機,可以帶動環境立法的完善,因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地球與地球萬物所依賴的宏觀環境,對這個環境進行治理,既受制于地球本身的狀況,也與治理地球生態環境的各種制度密切相關,構建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就是對整個國家環境治理的法治化建設。對生態環境進行法治化建設,需要建立的是氣候產權制度與氣候資源市場制度。氣候與人類的聯系,是通過存在安全和經濟活動、目的、得失兩個方面來實現的。社會上所有的活動諸如政治、經濟、法律、倫理等都與“存在安全”“經濟活動、目的、得失”兩個方面密切相關。除了存在安全以外,氣候對經濟的影響是最大的,但對經濟本身而言,氣候卻是一個外部性問題,它對人類經濟產生重要的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是人類經濟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可是,人類必須面對的現實是人類擁有的氣候是唯一的,唯一性決定其稀缺性,而且必然會走向內在化。一般而言,主要是通過政府的積極干預或確立相應的資源環境所有權或財產權兩種方式而得到解決。氣候產權制度是通過氣候法律制度的系統創建而得到確立,因為氣候法律制度能夠從兩個方面規定氣候產權制度:一是從國際法律制度上規定氣候產權屬于人類共同所有,任何一個國家、組織、個人都不具有氣候所有權;二是從國際法律制定規定氣候資源使用權,即氣候排放權。從這兩個方面完成對氣候產權制度的定型與規范,這是硬性的規范,同時也應該成為法律制度體系建設的核心。氣候資源使用權制度的法律定型與規范,落到具體的實處即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權,這是分配的結果。對此進行法治建設的關鍵是對氣候排放權的分配,在市場中由分配而產生交易,產生倫理與規范,產生政治經濟學,產生關于人權與發展權等一系列問題。因為通過氣候排放權的國際初次分配,必須實現國家范圍內得到氣候排放權的二次分配,這兩次分配才能通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以及污染物通過氣候排放權的市場交易而實現經濟價值。進一步講,一切形式的經濟價值的本質,都與存在權、生存權與發展權密切相關。氣候排放對于個人而言,即存在權,這是基本的生存權利,對于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組織而言,這是真實的發展權。創建全球生態治理的法律制度體系的目的是遵循普遍平等與全面公正的倫理原則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兩個重建:重建不同國家之間、不同企業與組織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普遍平等的氣候發展權;重建地球上每個人之間的存在人權與氣候生存權利。3.推動代際公正的可持續生存方式人存在于自然世界中,一切都是自然恩惠的結果。敬畏自然、感恩自然應該成為人類普遍信仰的生活準則。這就需要重建一種利用“厚生”的可持續生存與簡樸的生活方式。告別人類中心主義的枷鎖,構建過度消費就是犯罪的生存理念。按照托馬斯•阿奎那的觀點,社會上的富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把原本屬于大眾的東西占為己有,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偷盜,而且是有罪的。對于國家而言同樣如此,富國過度地向地球排放污染物,造成地球環境的污染與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不僅對本國的窮人而言是不利的,對地球上的其他國家與其他窮人而言同樣是在傷害。因此需要國家不僅要倡導簡樸的生活方式、改變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還要制定科學完備的政策,促進簡樸生活習慣的形成。將消費稅納入碳稅體制中,推行累進制的能源消費稅與累進制的奢侈品消費稅,可以充分借鑒瑞典的做法。早在1991年1月,瑞典政府制定了二氧化碳排放價格,即通過征收碳稅,使煤和石油的使用成本增加,號召人們使用生物能源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這一做法獲得了全球的叫好。它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用石油取暖的方式,轉化為使用生物能源。同時,使區域供暖的網絡得到大面積的延伸,更多的家庭與個人選用生物能源減少了對大氣環境的污染,這一事實使“區域供暖的經理們從來沒有夢想成為環境保護主義者或活動家;也從來沒有試圖撰寫任何關于環境問題的書籍,卻引領了向新能源體系過渡的潮流”[8]。推行累進制能源消費稅與奢侈品消費稅,同樣是減少對生態環境污染的有效方式,這也體現了公平正義的準則,對于社會上的每個公民而言,誰在溫室氣體與污染排放方面消費得多,就應該更多地支付相應的成本與費用,以此來補償消費能力低的人,這是符合社會道義的,而且也應該是在社會上大力提倡的。例如,對于擁有私家車而出行的人必然要比乘坐公交車出行的人對生態環境產生的污染要大,以此對于前者需要讓他交納一定的費用作為對生態環境的補償,這筆費用可以用來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公共服務系統的改進,從社會整體來看,這不但是公平正義的,而且是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從本質上來看,倡導簡樸的生活方式是希望人類能在自己與地球上的每個生命個體之間建立起限度選擇機制,在行動中形成自我約束與自我限制的準則,要求人類必須以謙卑的姿態來面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索取利益時遵循生命利益的最大化再生原則,不再僅僅以人類自身為目的,而是看到地球生命個體的平等性,不因為自己的索取而給其他生命個體帶來損害,而是努力去探索與實踐生態系統的平衡,使整個世界生命共同體處于健康、完整的運行過程中。

作者:曲婧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